“入境问俗,入国问禁”。在中阿两国交往日益发展的当今时代,我们有必要了解两国的禁忌,缔结更美好的友谊之花。
原文 :《民心相通,从了解禁忌开始》
作者 |阿富汗喀布尔大学孔子学院 Wahidullah Halimy(王西)
图片 |网络
文化人类学家弗雷泽曾在他的名著《金枝》中讲了巴塔克人的故事,据说巴塔克人认为,“既然灵魂可以离开人体,就得处处小心别让它在人最需要它的时候还迷途不返。但是防止灵魂在外漂泊不归的唯一可能只有人留在家中不要外出。所以,每当人家宴会的时候,总是门户全都紧闭,好让灵魂留在屋内享受眼前的美食。”马达加斯加的扎菲曼尼罗人吃饭时也总是闩上屋门,几乎没有人看见过他们吃东西。弗雷泽说,在未开化的原始人看来,一饮一食都带有特别的危险,因为饮食之际灵魂可能从口中逃逸,或者被在场的敌人以巫术摄走。
这里表明的就是一些民族的禁忌。
禁忌是指在一些特定的文化或是在生活起居中被禁止的行为和思想,以及一些特定的词汇和物品等。之所以会产生不同的禁忌,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礼仪习俗、宗教戒律和传统迷信等。了解其他国家的禁忌和风俗礼仪,有助于跨文化交流。中阿两国是友好邻邦,近年来两国间的经贸往来、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更好地学习和融合是民众的普遍愿望,为此,首先要了解对方的文化禁忌,才可以为民心相通打好基础。
语言禁忌
在运用语言表达自己思想或感情时,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不能随意使用,人们害怕会带来灾祸或不祥的预兆,语言禁忌便出现了。
禁忌语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迷信思想,说出不吉利的字眼,会把不吉利也沾上。“死”是全世界各民族最忌讳的字眼,因此在语言交际中人们总是回避它,尽量用委婉语代之。古人把死亡看得太可怕,一般不会直言“死”。比如汉语常用“去世了”“走了”“没了”“离开了我们”“一命归西”等词代替,而阿富汗的波斯语常用“把自己的生命给了您”“离开了这个世界”“去世了”“一命归上帝”来表示。中国和阿富汗都对直接说“死”有文化禁忌,因此,为了不触及这个禁忌,都会用委婉的表达方式。
饮食禁忌
中国人吃饭的时候不能用筷子敲(击打)碗, 筷子不能直插在饭碗里,同样,阿富汗也有自己的禁忌。作为一个伊斯兰教的国家,根据《古兰经》的规定,阿富汗饮食方面有很多禁忌。阿富汗伊斯兰教严格禁酒,所以其国民是不饮酒的。他们禁食猪肉和一切怪形食物,如螃蟹、虾、海鱼等;他们还忌讳使用猪制品,也忌讳谈论有关猪的问题。《古兰经》规定:“他(指真主)只禁戒你们吃自死物、血液、猪肉,以及非真主之名而宰的动物”。
伊斯兰教严禁饮酒,也禁止饮用一切与酒有关的致醉物品。所以,一切有危害性及能麻醉人的植物或可食植物,如葡萄、大麦、小麦等一旦转化成能致醉的饮料,如酒一类的东西,就成为禁忌的对象。同时,伊斯兰教还禁止从事与酒有关的营生。一切比酒更有害于人身体的麻醉品和毒品也都在严禁之列。
可见,中国的饮食禁忌主要源自中国的祖先崇拜文化和用餐礼节的文化;阿富汗的饮食禁忌主要源自《古兰经》中的教义。
送礼禁忌
中国人普遍忌讳礼物“送钟”,因其与“送终”同音,使人感到丧气。有些地区的人忌讳把雨伞送人,因“伞”与“散”同音,容易引起对方的误解。向阿富汗人赠送礼品时,则千万不要送酒类、雕塑和女人的照片。猪皮、猪鬃制品,带有猪、狗图案的东西,亦在禁送之列。
中国由于汉语的特点,讲究“谐音”相关含义;阿富汗的送礼文化中的禁忌也大都来自伊斯兰教的观念。
节日禁忌
中国人的春节是最隆重的节日。按习俗过年有一些禁忌,例如不要生气骂人、打小孩等等,阿富汗人过节也有不少禁忌。
阿富汗有两个最重要的节日:开斋节和宰牲节。《古兰经》提到,“真主启示我告诉你们,这两个庆祝日将用更好的日子代替:一个是结束斋戒的日子,一个是奉献牺牲的日子”。
阿富汗人很注意,他们在这个节日会很开心地做各种各样的饭吃,穿最好的最漂亮的衣服。这两个节日也有自己的禁忌,例如在节日期间不许生气骂人,要热情招待每一个人,开斋节、宰牲节的时候必须去亲戚朋友家看望他们。但是如果一个朋友或亲戚节日前去世了的话,在他们家禁忌谈论死者,因为这样会使他的家人很难过。
看来,人们都希望过节的时候能够有很好的气氛,所以,切忌一些跟气氛不协调的言行。
“入境问俗,入国问禁”。在中阿两国交往日益发展的当今时代,我们有必要了解两国的禁忌,缔结更美好的友谊之花。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80期第8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
观点 | 王战:以“一带一路”促进亚欧文明互鉴
观点 | “一带一路”:实现多方利益的共赢
社会科学报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www.shekebao.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