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育儿家庭模式越来越常见,祖孙相处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受到关注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域党群服务中心心理咨询师马超统计的数据显示,在有关家庭关系的心理咨询中,隔代关系咨询量占到30%,成为心理咨询服务机构经常探讨的主题而隔代关系的纠结点集中在教育方法、生活习惯和社交方式三方面,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隔代祖孙相处?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隔代祖孙相处(隔代相处正反例子对照看)

隔代祖孙相处

隔代育儿家庭模式越来越常见,祖孙相处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受到关注。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域党群服务中心心理咨询师马超统计的数据显示,在有关家庭关系的心理咨询中,隔代关系咨询量占到30%,成为心理咨询服务机构经常探讨的主题。而隔代关系的纠结点集中在教育方法、生活习惯和社交方式三方面。

关于教育方法

A面

孙子问奶奶:“不是啥也由我吗?”

12月10日,71岁的王爱秋和老伴又遭到14岁的孙子淘淘的数落。“你们不是从小就告诉我啥也由我吗?现在怎么了?不由我,敢情要由你们了?”这句话是这一年来淘淘每次数落老两口的惯用开场白。每次被问到这个问题,老两口都无言以对。

“我们从小就带着淘淘,干啥都顺着他。没想到,把孙子养成个‘白眼狼’。”王爱秋哭着说。

儿子儿媳一直在南方工作,把淘淘留给王爱秋。

淘淘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说“不想离开奶奶爷爷”,王爱秋就没送淘淘上过一天幼儿园。上小学后,淘淘总找借口不想去学校。只要淘淘提出来,老两口就同意。上初中,淘淘常常光明正大地逃学。儿子儿媳有时上课时间往家打电话,能听到淘淘的声音,老两口骗儿子儿媳说,淘淘不舒服才没有上学。

升入初二后,淘淘每天攥着手机不放。老两口见了就会劝劝。可淘淘非但不听,还反过来责骂爷爷奶奶。“我们把淘淘当成宝,一心想着尊重他的意愿,谁知道,一步一步把孩子养成现在这样。”王爱秋悔不当初。

B面

越洋电话里,征求父母意见

乐乐今年上初一,从小品学兼优。他最大的心愿就是爸爸妈妈早点从国外回来,和他一起照顾爷爷奶奶。

“乐乐刚满两岁时,他的父母就去国外工作了。我和老伴就一直带着他。”66岁的王广成说。

自从带上乐乐,他就和老伴约定:儿子儿媳不在身边,但一定要让他们拥有足够的权利,只要是关于教育的事情,绝对不越权,决定权要完全交给儿子儿媳。

乐乐3岁时,王广成初步选了三家幼儿园,一家是家门口的公办幼儿园,一家是骑电动车需要15分钟的私立幼儿园,还有一家是需要乘坐校车的双语幼儿园。“其实,我们俩中意家门口的那家,离家近,我们接送方便。”王广成说,可儿子儿媳中意那家私立幼儿园。小两口也征求老两口的意见,但老两口觉得,教育问题应该父母拿主意。最终,乐乐进了需要乘校车的双语幼儿园。

“现在,每天下午放学,乐乐都要和他父母打越洋电话。”王广成说,他们没有因为距离而生疏,乐乐只要有想法就征求父母的意见。老两口发现,只要是征求了父母意见的事情,小家伙就做得特别用心。

心理师分析

这两个事例有个共同特点,就是父母不在孩子身边,孩子由爷爷奶奶带大。两个事例又呈现两种结果:一种是爷爷奶奶完全由着孙子,初衷是想让孩子自己决定自己的人生,但是结果不尽如人意;另一种是爷爷奶奶尊重远在国外的孩子父母的权利,没有让亲子关系变得生疏。

在家庭关系中,父母权威的树立至关重要,这既有利于和谐的家庭氛围,又有利于培养孩子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关于生活习惯

A面

每天叫外孙女起床,快被气死了

秦科的外孙女彤彤今年上高一,因为学校离秦科家近,就住在他家。“自从彤彤住到我家,我几乎每天都因为起床时间生一肚子气。”71岁的秦科说,彤彤每天7点30分就得到校上课,可是,经常7点10分都叫不起来。起不来,就吃不上早饭,吃不上早饭,一上午的学习效果肯定很差。所以每天早晨,从开始叫彤彤起床到出门,秦科都得不停地唠叨和责怪。

刚开始,彤彤听到姥爷唠叨还答应两声,加快速度。没过多久,彤彤习惯了,能把姥爷的唠叨自动屏蔽。

一个月前,秦科和彤彤因作息时间大吵了一架。早晨,秦科照例叫彤彤起床,彤彤被叫烦了,就大声喊:“别再叫了,我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起。”秦科也很生气:“你只要住在我家,就得按照我家的生物钟作息……”

祖孙俩后来在秦科女儿的调解下握手言和。但第二天大早,又回归到“一个叫,一个不理”的状态。

B面

爷孙有约定,一个晚点叫,一个不赖床

73岁的王东去年来到儿子家里一起住,和上初二的孙子畅畅变成了“室友”。王东习惯早起,然后钻到厨房里忙活。锅碗瓢盆的撞击声有时会吵醒畅畅,畅畅也会因此不开心。

每天6点30分,王东会喊畅畅起床吃早饭。畅畅不起,王东就隔10分钟再叫一次。

一天放学后,畅畅跟王东说要商量一件事。“爷爷,我知道您早晨叫我起床是担心我迟到。可6点30分也太早了,咱们商量一下,您能不能6点50分叫我起床?我保证绝不赖床。”王东听了“呵呵”一笑,说:“那爷爷也保证,明天也不早早在厨房吵你了。”

第二天大早,6点就醒来的王东,没有立刻钻进厨房,而是在自己的卧室内看了30分钟书,才进厨房轻声做饭。畅畅也特别守信用,6点50分,就准时走出了卧室,不再赖床。

心理师分析

祖孙两代在一起生活,常常会因生活习惯差异而产生矛盾。双方都希望对方按照自己的生活习惯来——这往往是大家最先想到的方法。

这两个家庭中,祖孙双方都觉得自己的生活习惯是最佳的生物钟,他们都希望统一步调。但他们的解决方式却不一样。一对想用自己的生活习惯改变另一个人,另一对则是商量后在双方都能接受的范围内一起做改变。

关于社交方式

A面

嫌爷爷社交方式老套,孙子拒绝效仿

“每天是不是没事做?动不动就抱个手机。”12月11日,77岁的暴子忠对着刚下班回到家的孙子凯凯大叫。凯凯上班后就和爷爷住在一起。凯凯回家后总抱着手机和朋友有一句没一句地聊。他觉得这是他缓解工作压力的一种方法,也是调整心情的一种办法。暴子忠却不以为然。

一天,凯凯下班后正和大学舍友用语音聊上大学时的趣事,暴子忠走过去一把夺过凯凯的手机说:“刚上班,回了家看看书,休息休息多好。每天瞎聊这些事,无不无聊?干点正事去。”

凯凯不乐意,表示这是自己的社交方式,用不着爷爷管。暴子忠则说:“你现在还小,等你长到我这年纪,就知道无用的社交就是浪费时间。正确的社交就应该是结交几个在困难时刻能伸手帮忙的哥们。没事时也不要总去打扰别人,如果真有事就当面说、当面聊……”

凯凯则认为,爷爷的社交方式太老套,自己才不要效仿。

那天,两个人吵了很长时间,也没吵出个谁对谁错。从那天起,此类争执时常在爷孙俩的生活里发生。

B面

跟外孙学习网聊交友

3年前,71岁的甄桂芳看到外孙浩浩在家时总对着手机说话,有点理解不了年轻人的社交方式。“可看了一段时间,我也想试试。”甄桂芳说。

一天,浩浩正聊得起劲,甄桂芳不自觉地凑了上去。浩浩明白了她的用意,给她介绍起自己用的聊天工具。看甄桂芳听得很认真,浩浩找出了自己的旧手机,手把手教她使用微信。

“学了以后才发现网络世界真神奇。”不到一个暑假,微信的简单功能甄桂芳就都学会了。浩浩还夸赞了她:“您能接受并开始使用新的社交方式,说明您是一个跟得上时代的老太太。”听到外孙的夸赞,甄桂芳就越发学得起劲。

心理师分析

祖辈年轻时,社交方式简单,社交圈子也相对较小,所以,有效的社交显得格外重要。他们觉得有效的社交,就是有三五个好友,有事时要当面沟通。而对孙辈来说,网络发达,社交方式多元化,他们觉得甭管是不是知根知底,大家有相同的爱好、能聊得来就是朋友。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