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散投资有什么好处?如何规划自己的投资分配比例?,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定投的年化收益率为什么比实际高如何规划投资分配比例?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定投的年化收益率为什么比实际高?如何规划投资分配比例

定投的年化收益率为什么比实际高如何规划投资分配比例

分散投资有什么好处?如何规划自己的投资分配比例?

关于“分散投资有什么好处”这个问题,有很多专业机构都进行过深度的解析。但是小诺觉得,对于咱们普通基民来说,我们的资金量是有限的,分散投资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让我们通过配置不同的基金、充分分散单个资产所产生的风险,来构造更“适合自己”的基金组合。

我们知道,同一类型的基金风险收益特征大体相似,容易随着市场周期变化出现同涨同跌的现象;

而分散投资可以通过投资不同类型的基金,让基金组合能够在尽可能接近我们目标收益率的情况下,将组合的“波动率”控制在我们更能接受的范围内。

所以小诺觉得,分散投资像拼积木一样,将不同类型的基金“拼搭”起来,让整体的风险收益特征更接近我们自身的偏好,最后构建出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基金组合。

那么具体如何规划投资分配比例呢?这里的策略可就非常多了,小诺列举几个比较有名的跟大家分享一下:

1、美林时钟配置策略:

美林时钟很多资深基民都会有所耳闻了,它把经济周期分为衰退、复苏、过热和滞胀四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债券、股票、大宗商品和现金这四大类资产会有不同表现。

因此,如果我们可以在这些类别的基金中进行一定的组合配置,理论上就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平稳度过经济周期的各个不同阶段。

复苏期,这一阶段通胀慢慢降低,产出逐渐增加,经济有一个好转的趋向,持有周期性增长领域的股票能获得超额回报。衰退期,这一时期物价水平跟产出都下降,应该在防守型增长的行业领域进行大类资产配置,这一阶段适合持有债券。过热期,物价水平和产出都明显上涨,最佳大类资产配置是大宗商品,并选择具有周期性行业价值的板块。滞涨期,即经济停滞加通货膨胀,这一时期物价水平上升,产出下降,因此持有现金是较为明智的选择。

这里配置的具体比例并非千篇一律,而是需要根据市场、宏观经济、自身承受能力等具体情况,动态地调整投资策略。

2、核心-卫星策略:

核心·卫星投资策略最早出现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嘉信投资的一项研究。全球著名的资产管理机构如先锋、瑞银、巴克莱等都在应用这一策略进行投资。

所谓「核心·卫星」投资策略,就是把投资的资产分为「核心」「卫星」两大类资产,以此进行不同资产类别的配置。

根据各人风险偏好不同,核心资产配置的可以是追求稳健Alpha收益的固收类基金、也可以是被动、流动性较强的指数基金,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可通过长期持有的方式获取稳定的收益。

与核心资产相比,卫星资产就更为激进、灵活一些。「卫星」资产主要是在「核心」资产的稳健收益范围内,配置一定的较高风险较高收益产品,以此提高组合整体的收益预期。

具体比例上,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来定。风格较为激进的投资者可以调高卫星资产的配置比例,比如40%;而风格稳健的投资者,可以将绝大部分资金投资于核心资产,比如核心资产占比80%等。

3、杠铃策略:

所谓杠铃策略,用大白话来说,杠铃有两个端点,即考虑到最好的和最坏的情况,两头下注。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在《反脆弱》一书中,对杠铃策略有详细的解释:

“我用杠铃来形象地描述在某些领域采取保守策略(从而在负面的“黑天鹅”面前保持强韧性),而在其他领域承担很多小的风险(以开放的姿态迎接正面的“黑天鹅”)的双重态度,从而实现反脆弱性。”

杠铃策略选取的是资产两端进行配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两端的收益与风险,特别在应对各种极端市场环境时,能有效减少毁灭性风险的冲击,表现出更强的适应性。因此,在基金投资策略中,同样被广泛采用。

我们可以在相关性非常低甚至负相关的基金类型之间进行组合,比如价值-成长、大盘-小盘、主动-被动、股票-债券、高风险-低风险等。

这样无论市场走向哪个极端,你的基金组合都有表现的机会。当市场整体向好之时,基金组合还可能有超额的表现。当然,值得注意的是,两者之间的配比关系要适当,比如五五分、四六分等,如果配置比例大小过于悬殊,就称不上是杠铃了。

总之,配置策略有很多种,比例更是千变万化,但是核心都是为了尽可能构建出一个“适合自己”的风险收益偏好,并且能够一定程度上分散风险、穿越周期,实现长期持有的基金组合。

基金定投后仓位变重,但是有亏损不少怎么办?

首先,我们既然进行基金定投,理论上是在基金下跌、或者震荡的时候进行定投,才能更好地降低成本。

如果是在市场单边上涨的时期,采用定投的方式投资,虽然感觉是一直在盈利,但其实成本在不断升高,反而不如一次性投资。

注意这里小诺不是说上涨不投、跌了才投,而是说上涨的情况下定投并不是最好的投资方式,这时候一次性投资可能更优。

所以如果在采用基金定投之后,经历先亏损后盈利的情况,是很正常的情况,在市场下降时,坚持定投,能够降低基金的单位成本,从而在市场上涨时更容易获利,“微笑曲线”也是由此而来。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也会面临一个现实的问题,随着市场下跌,我们不断的定投下去,会发现基金的仓位逐渐变重,甚至有可能会超过个人风险承受能力。

这个时候小诺觉得还是可以考虑一下重新规划的。

1、如果你的定投计划还未盈利,整体处于亏损之中。那么可以根据市场下跌幅度,或者估值下跌幅度来调整定投额度,即所谓“定期不定额”,高位少投,以免过早仓位过重,低位则多投加速摊低成本;如果确实已经投了很多期了,对成本摊低的边际效用递减,而仓位又已经超过自己承受范围了,可以减少或暂停,等待市场回暖,再进行定投考虑。

2、设置期望持仓收益率和止盈回撤比例,如果投资组合的盈利已经超过目标了,如果市场开始高位下跌且幅度超过你承受范围,比如达到10%,可以考虑止盈,把之前买的份额全部卖出,及时落袋为安。下一期重新从0开始定投,就不会出现仓位过重扛不住亏损的情况了。

3、重新审视自己的理财规划,小诺一直提倡用“闲钱”进行基金定投,在不影响当前生活状况的情况下,用基金定投的方式长期投资,一方面去追求一个平均化的市场收益,一方面也是一种养成投资的纪律性理财。从这个角度说,基金定投本身是一种“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的投资策略,如果不是累积了很多年,其实谈不上“仓位过重”。

在长期的经验和规律总结下,4321是比较受到认可的方法,大致就是把家庭资产分为四大类,其中用于资产增值的钱,也就是俗话说的“钱生钱”,收益导向,比如股票、基金配置等,通常占到30%,但也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如果是用自己急需使用的钱、或者占据自己可支配收入很大比例的资金来进行定投,就很容易超过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或者过早打光子弹了,这种情况下,就可以考虑一下适当调整定投的资金比例。

风险提示: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投资人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是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投资者投资于本公司的基金时,应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托管协议》、《招募说明书》、《风险说明书》、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文件及相关公告,如实填写或更新个人信息并核对自身的风险受能力,选择与自己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基金产品。投资者需要了解基金投资存在可能导致本金亏损的情形。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不代表本基金业绩表现。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资者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者自行负担。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