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呢?比较公认的唐代三大诗人分别是李白、杜甫、白居易。你们有没有想过,整个大唐传世的有2000多个诗人,而李白、杜甫在前毋庸置疑,为什么白居易可以排在第三位?

白居易不为人知的另一面,让我们一起来走进香山居士(1)

白居易

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回到846年的初秋,74岁的白居易头发斑白,眼昏耳聋,肺疾足疾交加。他抬起头看了看窗外,一片混沌。但天地生机去势已定,再回过头想起。这是至交好友刘禹锡离世后的第四年,是元稹死别之后的第15年,长恨歌已有40年,而琵琶行也是31年前的故事了。说来真是人生似梦,恍惚不觉人已到风烛残年,不够尽兴,这一辈子真想从头来过。

772年,河南一户人家生下一名男婴,取名白居易。几年后,家乡战乱,白居易迁居苏州符离,白居易自小聪慧,熟读诗书,而当时邻家有女名曰湘灵,与白居易青梅竹马。他们互生情愫,却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白母以门户为由,千方百计阻挠,甚至暗自给白居易安排了婚事。

一气之下,他便离开了符离,南下求学。他16岁进京拜谒当时的大诗人顾况,顾况一看白居易三字,便笑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随后又看了他的诗,大为惊人,他读到的正是那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从此,白居易名声大振,他偶尔还会给乡下的乡邻写诗,名曰《长相思》“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此后,他数次回乡,试图迎娶湘灵,但都被白母阻拦。

这一段相爱不得的经历也成为了他日后写作长恨歌的一个原因。803年31岁的白居易和24岁的元稹同科及第,自此结识。他们当时谁都没有想到会成为影响彼此余生的人。随后,他频繁作诗谈论时政,并写下了《卖炭翁》这样的诗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34岁的时候,他和好友陈鸿、王质夫同游陕西仙游寺,三人聊起唐玄宗和杨贵妃,就是有感而发。

于是由白居易作诗,陈红做传。可白居易写着写着,不知不觉间走进了他们的故事,执笔人变为剧中人,自己化作唐明皇,苦练逝水,独葬荒川。而那彼岸的杨贵妃身影中,隐约闪现出当年西边少女湘灵的模样,它们重合在一起。化作了长恨相思语,“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808年,白居易官授左拾遗,同时娶了杨虞卿的堂妹为妻,初登官场,壮年凌云,她充满了斗志,在野他拉着元稹一起掀起了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何为事而作”。在朝他频繁上书,针砭时弊,报答君恩,但不料几年来事与愿违,树敌无数。

815年,宰相武元衡被刺身亡,他上书进谏,严惩凶手,结果被认为有越职之嫌,随后被人诽谤,说他母亲是因看花坠井而亡,但他却有《新井篇》这样的文章,有违礼教。就这样,他被贬为江州司马。

在被贬的第二年,浔阳江头送客,偶遇年老色衰的琵琶女。于是写下了那一首名扬千古的《琵琶行》“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世态炎凉,人心叵测,勾心斗角,她已经尝尽了,人生自此分界,前半生是凌云壮志,心怀天下的青年,后半生是蜗居一隅,独善其身的老翁。

他开始和被贬通州的元稹频繁往来书信、唱和、赋诗,两个失意之人互诉苦血,几年之间,累计近80首诗作,史称“通江唱和”。也是在这个时候,白居易写下了《与元九书》,尽情倾泻自己的平生抱负。另一方面,他也隐约有了避世的心态,频繁和僧人来往“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也做于此时。

随后几年,他辗转苏杭一带。826年54岁的白居易在扬州遇到了调任北上的刘禹锡,而此时的刘禹锡长年被贬在外。生死之交,柳宗元死别,又经历了丧母之痛,人生低谷颓唐。两人同岁,经历相似,一见如故。几杯酒过,肝肠诉尽。刘禹锡写下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作为共勉,但是接下来的人生始料不及又命中注定。

紧接着不过五年,他的另一位好友元稹暴病而亡,他为其墓志铭所得润笔费,尽数布施于洛阳香山寺。九年后,68岁的白居易大病初愈,梦见元稹,又痛从心起,写下了一首《梦微之》“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又过两年,刘禹锡病逝,他一生最重要的两个至交好友都先他而去,而此时是842年,距离他离世也只剩了四年。人生迟暮,风烛残年,疾病交加,偶来夜深,忽梦少年事,他想起了这一生中遇到的诸多面孔,诸多名字,往日欢乐不再,四下知交尽扫。他取名居易,又字乐天,一辈子所求所念不过如此。但回头看来,只觉悲喜交加。846年的初秋,和往年一样,那一天,风起天高,鸡鸣深巷,世事烟火缭绕,流云仿佛长挂人间,也就是在这一天,洛阳的香山居士走了。

白居易不为人知的另一面,让我们一起来走进香山居士(2)

白居易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