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的中心内核:“仁”是什么?

中国古人把种子的中心内核命名为“仁”。这是有深意的。马上便可以明白有“仁”的种子是好种子,没有“仁”的种子是坏种子。好坏种子是依凭有没有“仁”来判断的。在合适的地方、合适的时间、播种合适的种子。下种亦依乎“仁”。有仁爱的性交是神圣的纯洁的美好的,这是好字的来源;没有仁爱的性交是下流的肮脏的丑恶的,这是坏字的来源。那么什么是“仁”?

《说文解字》:“仁、亲也。从人、从二。”。

(人:参见二画之一“人”)

(二:参见二画之一“二”)

人、二两范式叠加:犹二人相亲相爱以相人偶者是仁字之范式。

种子源是什么意思(种子的中心内核)(1)

《易经·系辞》上说:“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古人对生命有了深刻的认识,并将阴阳相爱有生这个范式命名为“仁”。而种子的内核就是“仁”这个范式的经典体现。《说文解字》:“中,内也,从口丨,下上通也。”。种子生根发芽下上通于种子外壳之内是中字之范式。中所导向的是种子的中心内核。种子的内核就是“仁”。显现了一个系统的关联。

《礼记·礼运》:“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素问·灵兰秘典》曰:“心者,君之官也,神明出焉。”。中心的所在即是“仁”。而“仁”是“神明”所出之因由。

《圣经·约翰一书》第4章第16节上说:“神就是爱,住在爱里面的就是住在神里面的,神也住在他里面。”。由此可见因为中华推崇“仁”,所以上帝与中华同在。但谁也没见过上帝,上帝造人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谁都见过“仁爱”之父母生小孩。以此推想如果自己是上帝的作品,那也是上帝通过父母来创造自己的。只有通过“孝”父母才能感恩到上帝。“孝”是“仁”的落实。或者说“感恩”是“仁”的最基本行为。“忠、孝、节、义”都是“仁”的延展。中华文化推崇“仁”要落实到具体的行为上去,必然用“忠、孝、节、义”来体现。

男女二人相亲相爱以相人偶者是仁的一个典范式样。男女二人相亲相爱以相人偶是各不相同的。但是这是一个谁都可以体会的典范式样。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通过自己的体会相与比述来理解。这是中文的一个特殊的方式。

仁是二人相互的事情不是单方面的事。见到美女、俊男,情不自禁心生爱慕之情。这是人之常情。君子发乎情止乎礼。尊重对方的意愿才是仁爱对方。

孔子想见卫灵公。被南子拦着。欲见卫灵公者须得到南子的认可。于是孔子去见了南子。据说孤男寡女单处一室,其间还传出叮叮当当的声音。这可是不穿内裤的时代。于是孔子的绯闻顿时满天飞。孔子的弟子质疑孔子。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男女很难单独相处,近之则会认为你对她有那个意思,于是对你动手动脚的,根本不尊重你到底愿不愿意与她发生关系。远之则会认为你看不起她嫌弃她。于是心生怨恨。

孔子是君子更是男人。男人相对女人,君子相对小人。其相处是很难的。所以,人与人相处,一定要克制自己,恢复对别人的尊重,才是仁爱的表现。所以孔子说:克己复礼曰仁。

天地仁爱有了人。父母仁爱有了我。我与我的外在仁爱,我将拥有一个属于我自己的世界。人从仁爱而来,亦将追逐自己的仁爱而去。《论语·泰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自己所爱的与爱自己的去担当自己的责任,奉献自己乃至奉献自己的生命是人生最大的荣耀。

不能孤立地解释某个字,必须要进入到系统之中去。有“仁”的种子是好种子,无“仁”的种子是坏种子。好、坏的观念因“仁”而建立。人类道德观念也因此而产生。有仁爱之事物在心中会升值。没有仁爱之事物在心中会贬值。仁爱是普世价值观。(自由民主不是普世价值观。绝对的自由绝对是人类社会的祸害。民所选并不就是最好的,更何况还有作弊。)

孔子以为“仁”是人类最普世的价值观,大力推广“仁”为中心的思想,而被世人称为儒教。孔子不是创意者,述而不作的孔子只是一个传播者。

《礼记·中庸》:“人者仁也,亲亲为大。”。“仁”为种子之心。种子是生命的中转站。阴阳相爱有生是人类道德被认识的一个范式。人类道德以此为基础而建立。所以“仁”被认为是人类道德的根本。即使是现在依然可以这样认为。

  《论语·泰伯章》上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我们从仁爱中来,亦将追逐仁爱而去。“仁”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孔子以后的二千多年,“仁”一直是教育的一个中心。

  杀身以成“仁”。为了成就心目中的美好未来,牺牲生命又算得了什么?为了守护自己爱的与爱自己的,就得用生命来成就。与仁以为己任”表达的意思是相类似的。

  不成功便成“仁”。即使不成功,我也要用我的生命来成就我心目中的美好。义无反顾。“仁”与“义”在中华文化中是连贯的。“仁”是种子的中心,一切美好的所在。“义”是种子的担当,种子有什么样的担当,才会长成什么样。种子没有担当,即使有“仁”依然不会生根发芽。在中华文化中什么过错都可以宽恕,唯不“仁”、不“义”便是罪大恶极。必除之而后快。

  仁爱是美好的所在,担当才能体现美好。“仁义”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翻开中华历史,那都是用“仁义”来谱写的。文化延绵数千年的关键就在于“仁义”。国可以破灭,“仁义”不可以丢失。“仁义”可以包容世界上一切其他文明。生命存在,便有“仁义”存在。只要“仁义”存在,中华文化也将永续。

仁爱是生命的中心,也是万物神灵之所在。所以种子的中心是“仁”。不懂“仁义”。便不懂中华文化之精髓。

   “仁”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仁”背后有一个思想系统。“仁义”是中华文化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如果遇到不讲“仁义”者,轻则断绝关系。重则唯欲取其性命而后快。足见“仁义”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有人说中华文化的历史是用“仁义”来谱写的,一点都不为过。孔子在《说卦》中说:“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义”的内涵更在表达着与“仁”有同等高度的道德内涵。不仅仅是字面反映的意思。

  “丿”为男根符号表示阳,“乁”是女阴“也”字的字根,表示阴。“丿”、“乁”相依相爱为“人”。“丿”、“乁”相交为“乂”。重叠为“爻”。“乂”加点示意关注相交为“义”。“仁”最早写作“|二”,即一竖二横,一为阳,二为阴。显然其中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阴阳相交各有担当,“乂”加点为“义”就在示意这份担当便是阴阳各自的意义所在。没有担当就无所谓意义。《说文解字》:“义,己之威仪也,从我从羊。”。“己之威仪”即为“己之担当”。没有“担当”无所谓“威仪”。担当即是“义”之本意。凡以义命名者莫不可以用担当之义来解释。如:

  义师便是担当正义或道义之师。义勇是指有道义担当的奋勇。义父是指担当了父的责任。义肢是指担当了肢体作用的部件。义酒是指担当了酒作用的替代品。水泊梁山有个“聚义厅”。聚的是一群敢为弟兄们勇于担当的好汉。兄弟们讲义气就是在说肯为兄弟朋友担当责任。有担当才有正义。“担当”是“义”之本义。其他都是义的衍生之义。

  自己担当什么了才是最重要的。自己担当了什么,什么就是自己人生的意义。担当是意义的所在。世界上事物的意义都是从担当来理解的。所以“义”太重要了。自己的担当,要高于自己的生命。没有担当就没有意义。自己的担当就是自己的威仪。所以古人解释“义”为“己之威仪”。

  仁爱与担当是生命最宝贵的元素。生命的美好就在爱恋之中。生命的意义就在担当之中。所担当的“义”能让“仁”从自身开始、到家、到国、乃至天下。关键是自己担当了什么角色。“义”让“美好”的范式得以延展。使理想变成现实。美好从自己开始。实现完美人生的意义。

  “仁”与“义”是做人的根本。“仁”是“人”美好的所在。“义”是“人”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人没有“担当”就没有价值与意义。所以“仁义”是值得用自己的生命来成就的。为了我爱的与爱我的、为了造就心中美好,杀身在所不惜。为了担当责任、为了心中正义,宁可舍去生命。仁爱让生命延续,担当让生命拥有灵魂。为了“仁义”可以慷慨赴死。“仁义”造就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善良、勇敢、勤劳的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