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品,抄袭必究!

@爱啃书的初拾

郭沫若为何大骂鲁迅是第几集(郭沫若为何大骂鲁迅是)(1)


民国时期的文坛,涌现了大量的杰出人才。

特别是著名文豪鲁迅的出现,犹如一道黑暗中的闪电,将无数人从混沌乱世中惊醒;他那似刀枪的犀利文笔,不仅剖开了封建社会的种种不公,更塑造了一个思想觉醒的新时代。

而作为民国著名才子的郭沫若,亦是现代化运动的先驱;无论是文学、历史学,还是考古学……那些造诣深厚的研究文献,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按理说:从事不同领域创作的两人,应该是种互相佩服的惺惺相惜;出人意料的是,两人在民国文坛的璀璨时期,却因文学立场不同,有了段相互抨击的激烈笔战,甚至上升到“语言攻击”的程度,郭沫若怒骂鲁迅是“封建余孽”,而鲁迅激烈回怼对方是“才子加流氓”。

由于是两大文豪的学术之争,以至于这段过往至今为人津津乐道。

【震惊文坛的郭鲁骂战,究竟源于什么?】

20世纪30年代,受政治形式的需要,中国文坛出现了一个特别的文学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领军人物则是文坛巨匠鲁迅。

在左联大本营中,还有一个成立于“五四运动”时期的文学团体,叫做创造社;郭沫若、郁达夫是这个文学团体中的核心人物。

因为创造社的文学活动多是以破旧立新为主,所以随着文学主张和活动逐渐锋芒毕露,创造社的众人也开始了对文坛前辈的审视和批判,而作为核心人物的郭沫若,更是发起“破四旧”活动的积极分子,文坛最具影响力的鲁迅则成为首要被攻击的对象。

郭沫若为何大骂鲁迅是第几集(郭沫若为何大骂鲁迅是)(2)

所以,从1928年初开始,鲁迅受到了创造社出版物的连续攻击。

先是众人拿鲁迅的《呐喊》开刀,认为这部作品太过庸俗,但收入其中的《不周山》是篇好文章。由于创造社在当时文坛中影响力颇深,所以这篇批判文章也让鲁迅的《呐喊》陷入被质疑状态,对此鲁迅曾愤慨不已:他那“庸俗”的罪名,几斧砍杀了《呐喊》……

随后,创造社批判鲁迅的文章更是接连而发,有时是作品,有时则是个人生活,甚至还不惜使用过激的语言:“惹我们文坛的老骑士鲁迅出来献一场乱舞,现在就让我们来看他这老态龙钟的乱舞吧!”

创造社的攻击声,随着时间的后移也愈发剧烈;忍无可忍之下,鲁迅在同年3月份选择了迎战,并发表文章《醉眼中的朦胧》、《我的态度气量和年纪》进行反击。

鲁迅的这种反击,结果招来了创造社方面全新的攻击,在8月份的时候,郭沫若在《创造月刊》上发表了署名杜荃的《文艺战上的封建余孽》,给鲁迅做了这样的政治结论:

鲁迅先生的时代性和阶级性,就此完全决定了。他是资本主义以前的一个封建余孽。资本主义对于社会主义是反革命,封建余孽对于社会主义是二重的反革命。鲁迅是二重的反革命的人物。以前说鲁迅是新旧过渡期的游移分子,说他是人道主义者,这是完全错了……

郭沫若为何大骂鲁迅是第几集(郭沫若为何大骂鲁迅是)(3)

在这篇文章中,郭沫若对鲁迅的身份进行了三重比喻,分别是:封建余孽、二重反革命、法西斯。放在当时环境中,这些话不仅是对声誉的诽谤,更是极为敏感的身份标签。

也是因此,同为文坛大佬的这两人,因学术骂战导致关系结霜!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创造社,用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的字眼来攻击鲁迅;鲁迅为了应战,还专门读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的书。

这些细节变动,在鲁迅1928年日记本后面所附的“书账”就有明确记录:他购买了不少日文本和德文本的马克思主义书籍,甚至在寄给好友韦素园的信中,也提到过此事。

随着郭沫若代表的创造社对鲁迅展开攻击,同为文学团体的太阳社成员也加入进来,其中以孟超、钱杏邨、蒋光慈为主;除了政治理论方面的分歧之外,大约也有骂名人以出名的动机。

郭沫若为何大骂鲁迅是第几集(郭沫若为何大骂鲁迅是)(4)

钱杏邨曾对人说过:我们只有扳倒了鲁迅和茅盾,才能出头;所以他所作的一些‘文艺批评’就是从批评茅盾和鲁迅开始下手的。

同为核心成员的蒋光慈也说:鲁迅从来没有给人家批判过,这次应该给他点颜色看看了……

如此看来:民国时代的文人对骂,更像是一道“靓丽”的风景,虽然夹杂着宵小之辈的聒噪声,但这场激烈的学术论战,也无形中为旧中国思想解放、为新文化运动起到了锦上添花、推波助澜的作用。

【明明是学术论战,郭沫若为何怒骂鲁迅“封建余孽”?】

在沸沸扬扬的学术论战中,最受关注的还是郭沫若和鲁迅之间的激烈争斗。

特别是郭沫若发表完《文艺战上的封建余孽》后,痛骂鲁迅“封建余孽”,这句话让处事不惊的鲁迅大伤元气同时,也让很多人心生疑问:

郭沫若与鲁迅两人,都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文豪;两人也有许多共同之处,比如:都曾经赴日留学、弃医从文,都积极参加了新文化运动,也都是中国现代文化的奠基人与现代思想的解放先驱,为何郭沫若要骂鲁迅为“封建余孽”呢?

其实,这要结合鲁迅的作品风格和情感经历说起:

鲁迅的作品通常以旧社会为背景,通过描写底层小人物的受辱和挣扎,来渲染读者情绪,从而进行文学批判;就如《狂人日记》般,不仅强烈批判了吃人的社会现象,也唤醒了一批又一批的正在沉睡的人。

而同为文坛大家的郭沫若则是走在时代前沿的先驱者;他是中国新诗的奠定人之一,也是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更是浪漫主义的引领者。

所以,在郭沫若看来:鲁迅的文学风格是落后的,就如创造社发表的评论鲁迅的文章:

“他不常追怀过去的昔日,追悼没落的封建情绪,结局他反映的只是社会变革期中的落伍者的悲哀,无聊赖地跟他弟弟说几句人道主义的美丽的说话。隐遁主义!好在他不效托尔斯泰变作卑污的说教人。”

其次就是鲁迅先生的感情生活了!

鲁迅的原配妻朱安是母亲帮他挑选的,属于贤良淑德的传统女子。

但受开化思潮影响的鲁迅,对代表封建礼教的新婚妻子没有任何感情,并在结婚的第四天,以学业为由去了日本,虽然两人不曾离婚,但也是徒有夫妻之名。

真正和鲁迅相守的是许广平,她原是鲁迅的学生,因倾慕鲁迅,甘愿无名无份的陪伴,从而成为鲁迅的第2任妻子,生下孩子海婴。

而鲁迅不忍朱安居无定所,仍旧安排她呆在周家,并且每月按时寄回老家生活费,所以,朱安守着无性婚姻,终身未曾改嫁。

所以,在郭沫若看来:鲁迅的作品不仅充满了封建气息,其婚姻生活也始终是带有封建色彩。

就如当时的学者郑伯奇所言:郭沫若抨击鲁“封建余孽”,是专挑鲁迅软肋来捏,实际上也捏疼了;但抨击声过重,洋洋得意没几日,也损伤了自己名声。

郑伯奇之所以这样评价郭沫若,是因为郭鲁两人的经历实在太像了;两人都出生于大户人家,同样也听从了长辈安排,娶了毫无感情且保守封建的原配妻子。

但令人汗颜的是,郭沫若对妻子张琼华的态度和做法,完全是和鲁迅走了不同的风格。

性格浪漫的郭沫若本以为可以培养夫妻感情,可目睹了原配妻子的丑陋相貌后,便选择了慌忙离开,最后也是远走他乡;后来在日本娶了第二任妻子佐藤富子,受时局战乱的影响,郭沫若又匆匆离开日本,徒留改名为安娜的日本妻子,独自抚养六个孩子长大成才,终生只盼和丈夫团聚。

郭沫若为何大骂鲁迅是第几集(郭沫若为何大骂鲁迅是)(5)

最让人不能理解的是:原本嫌弃原配的郭沫若回国后,又与原配妻子张琼华圆房;但最终又和第三任妻子于立群厮守终生。

若这场混乱的感情到此结束,也就作罢;然而郭沫若再次伤害了妻子于立群,在郭沫若离世后,妻子才知道丈夫与姐姐曾私定终身,因而在精神的极度痛苦下选择了自杀。

纵观郭沫若这复杂又充满纠葛的三段婚姻,可以发现:每个妻子都是痴心付出和等候,但也都遭受了郭沫若无情而自私的伤害;所以,在谈及民国风云人物的感情时,众人也将郭沫若视为最具代表性的“渣男”。

郭沫若的花心,在文学圈也是公认的事实;为此素爱怼人的鲁迅,还专门写了文章批评郭沫若的花心行为,语言极为辛辣犀利,堪称让郭沫若颜面尽损。

【鲁迅葬礼不见郭沫若现身,是因为两人至死都有过节吗?】

对20世纪30年代的文坛来讲,文学大家郭沫若和鲁迅的互撕,可谓是一场重头戏。

若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分析两人的这场损耗心力的笔战,无非是两个重要原因:首先是两人的学术观点和立场不同导致的意见分歧;其次也是掺杂了些文人相轻的成分。

为了平息两方的矛盾点,胡适、梁启超、钱玄同等文学名家更是全力进行调解,才让郭鲁平息怒气,偃旗息鼓。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因病在家去世,文坛痛心疾首!

即便鲁迅生前特意叮嘱丧事从简,但前来吊唁的民众依旧数不胜数;除此之外,还包括萧军、胡风、曹白、巴金在内的16位文坛佼佼者抬棺,而叶圣陶、欧阳山等文豪,也亲自来到现场目送先生最后一程。

郭沫若为何大骂鲁迅是第几集(郭沫若为何大骂鲁迅是)(6)

但令人奇怪的是,与鲁迅达成和解的郭沫若却并未到场送行;这份反常行为,也曾人让一度猜测:因两人生平无法尽释前嫌,所以导致郭沫若不愿意参加鲁迅葬礼。

其实,郭沫若未能出席鲁迅葬礼,是因为那时的他也是自顾不暇。

受国内形势影响,在国民政府的通缉令下,郭沫若被迫流亡日本,直到抗日战争爆发才回来;也就是说:虽然他和鲁迅经常以文笔相讥,但两人却从未见过面。

而鲁迅先生去世的时候,郭沫若正被困日本;当惊闻鲁迅去世的噩耗时,郭沫若开始不敢相信,直到确定来信无误后,才怀着悲痛的心情连夜写下《民族的杰作——纪念鲁迅先生》的悼文,他形容鲁迅的离世,是“不可测算的重大损失”。

当年11月3日,中国留学生在日本东京举行悼念鲁迅的活动,郭沫若也匆匆赶到现场,题下挽联:方悬四月,叠坠双星,东亚西欧同陨泪;钦诵二心,憾无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来纪念鲁迅

没过多久,郭沫若再次纪念鲁迅,这次的评价更高:上联:孔子之前,无数孔子,孔子之后,一无孔子;鲁迅之前,一无鲁迅,鲁迅之后,无数鲁迅。

到了晚年,郭沫若仍旧感叹:

“鲁迅生前骂了我一辈子,但可惜他已经死了,再也得不到他那样深切的关心了;鲁迅死后我恭维他一辈子,但可惜我已经有年纪了,不能恭维得尽致……”

郭沫若为何大骂鲁迅是第几集(郭沫若为何大骂鲁迅是)(7)

字里行间,尽显对同道知己的悲痛惋惜之情。

同样的,早在鲁迅去世前的三个月,受美国记者斯诺请求,鲁迅列出了当时中国新文学最优秀的作家,其中包括短篇小说家、剧作家、诗人、杂文家、左翼作家,而郭沫若的名字也赫然在列。

由此可见,郭鲁两人曾经的激烈笔战,其实更多是站在客观立场,对各自领域的学术和文化的捍卫,虽夹杂着嬉笑怒骂的口舌之快,但这种较量始终是理性的,是不带个人私怨的;看似不和的两人,实际也拥有着文学才子之间的心心相惜。

况且、两人能够在民族危亡之时共同摒弃前嫌,投身于救亡图存的民族运动中,所体现的更是种华夏儿女的大局意识以及英勇担当;抛却个人私生活来讲,郭鲁两人的文人风骨以及民族意识,都是值得后人敬仰和称赞的。

大家怎么看待郭鲁两人的笔墨官司呢?


@爱啃书的初拾

从风云人物的传奇经历中,淬炼平淡人生的醒世箴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