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介宇,胡杨艺术研究院院长、北京胡杨礼赞书画院院长、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胡杨礼赞创作者、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岭南大师黎雄才入室弟子。
其作品《万壑松云》被中南海悬挂收藏,《长青图》被毛主席纪念堂收藏,并且三次为人民大会堂创作巨幅国画作品:《洗涤万壑无纤尘》(2010年)、《幽谷飞流图》(2011年)、《胡杨礼赞》(2015年)。出版著作有《张介宇画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当代中国画名家——张介宇精品选》(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胡杨礼赞(长卷)》(人民美术出版社)、《张介宇画选》(人民美术出版社)等。
张介宇作品《胡杨礼赞》,悬挂于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
序言:
我是在观赏了《胡杨礼赞》长卷后,才认识张介宇的。这样一幅长70米,高2.5米的史诗般巨作,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上也是空前的。它是作者用了五年时间,历经艰辛,呕心粹作而成的。当代美术理论家邵大箴、李树声、李松涛、刘曦林、程大利、程征、王鲁湘、林木等,在画作进行到四分之三时就介入了评论,他们齐思广义、提精拔萃。包括印章印文的字义,盖戳位置等。张仃先生为之题写了巨幅卷首。2010年在北京展出后,反响强烈,受到广泛关注。人们发现了植物界尚有如此坚毅的树种,它以“生千年不死,死千年不倒,倒千年不朽”的生存特性,向人类展现了生生不息坚忍不拔的精神象征。其意义还在于,它是治疗地球荒漠化的良药,是当下中华民族特殊时期极需的一种处恶不馁,奋发向上不屈不挠的胡杨文化!
胡杨礼赞张仃题
2009 年8月张介宇完成七十米《胡杨礼赞》长卷后,在门头沟拜访了张仃先生
画家为了引导人们认识胡杨而采用了摄取造化精微为指归,趋于现实,高以目镜,极富传统创新意义的表现手法,将胡杨历经暴虐肆摧,百折不废,茂繁子孙,傲立荒漠,造福人类的形象刻画尽致。画面格局博大,图景壮丽,首尾贯通,极具撼魄。这幅划时代意义的画卷,源自于画家几十年的沉浸艺道、身心锤炼。他以谦虚低调、淡化金钱、去燥聚精的做人品格,以腕下过人的传统笔墨功夫,心灵上追求纯情艺术的精卫填海神力。在一千八百个日日夜夜,谢绝藏者,嘱家人一切从简,除尽凡欲,倾心呕血,沉迷于胡杨。为它不眠,为它忘食,将自己的生命与胡杨千缠万绕地交织在一起。本是大洋一粟的凡人,却心怀坦荡,要担起唤醒社会之责任。
我在继续解读张介宇,果然是早有建树的山水画家。
古人论画,尝有“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辨千寻之峻”之说。以此来透视张介宇,若无胸储千壑、气吞长虹、涉古步今、书墨积淀,创作长卷巨幅,那是空幻难行的。作品《东方崛起》是我国首幅表现三峡大坝的巨作,其构图宏大,气势逼人。凌空突兀的大坝雄伟磅礴,喷泻而出的巨流,如数条巨龙翻滚腾跃、云蒸霞蔚非常壮观。远观泄洪苍茫耀目,近看股股水浪结构若在。表现大坝的用笔沉稳、朴拙、厚重,线条老辣劲健。他用淡墨薄彩,散笔来皴擦。心中是浪涛翻涌,笔下是灵动巧扫。这种乱而不散,巧中透拙,立体呈现水浪的皴水——“散笔皴法”,则是画家的一大创新。1999年创作壶口瀑布《黄河颂歌》时,用此法绘成了浊浪滔天、飞珠溅玉、声势浩大的瀑布效果。在2000年中国美术馆展览后,引起了很大震动。此画又受邀参加了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卢浮宫的展览,受到国外关注和赞叹。
中国画的生命力是在传统中衍变发展的。张介宇正是遵循了这一基本规律。先拜上海李丁陇为师,后成为黎雄才入室弟子。经过辛勤耕耘的历练,他广泛吸收了海派和岭南画派的绘画艺术精髓。在西安生活多年,又浸润于长安画派的苍厚、浑重,求新变异的画路中。与收藏家张贵一结缘,得赏识,求学期间留住其家中数年。饱览临摹了大量宋元明清的大家名作,及近代傅抱石、李可染、徐悲鸿、黄宾虹、潘天寿等画家精品逸作。这些为他后来的绘画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比如长卷《万壑松风》图,在长达40余米的画面中,茂密荣芬的松林辽阔无际,近景新叶枯干,盘节虬枝,参错奇出。画面气象雄伟郁茂,峰峦竞秀,烟云氤氲,瞩目咫尺千里。长卷章法饱满,意态高华,笔墨沉厚、稳健,节奏起伏跌宕。貌似宋人风格,但勾勒、皴擦、点染确溶古铸今。师古不泥古,有法而脱法.在格调与精神内涵方面创作出现代中国山水画的风貌。张介宇曾有过多年从事园艺管理工作的经历,对一棵树从种子入土,到长成参天之高,每个枝条上的新生嫩芽都了如指掌,印刻心中,也许是天意,为他日后创作取足了写生稿源。所以,他一反古人画松树不能 “对生”枝画法,而以中锋用笔,遒劲沉着,墨从笔出,笔功有根,层层有序,着力勾勒出浑厚自然`生机勃发的苍松。
胡杨艺研究院写生团赴新疆胡杨林
他敢为他人不敢为,敢画他人未想画的特点。也基于他难能可贵的人格、品味。当今社会不会用手机、不去逢场应酬,只知山路,迷茫街道,被称为“现代古人”,当属少数。然能耗费五年时光,创作出七十米胡杨巨作,也就不足为怪了。它是一曲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颂歌!艺术的巅峰无坦途,向着这个目标不为名利所动、不随波逐流,读书养生、甘于寂寞,则需要献出毕生的精力。我期待看到介宇在今后的艺途中愈进弥坚人艺俱老,亦如胡杨般焕发出璀璨的光华.
刘大为
2011年12月29日
与刘大为一起合作创作作品
《古木驼铃》 200cmx500cm 2011年(与刘大为合作)
胡杨风骨
沧桑岁月
洪荒英雄
与邵大箴老师交流
名家评述
当我第一次看到张介宇先生描写胡杨林的画作《胡杨礼赞》之后,内心为之一振。这幅展示在我眼前的长卷,是在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周围空寂的荒漠地区大片胡杨树的生命状态。它们枝叶繁茂、欣欣向荣,它们凋零衰颓、不屈不挠;它们顽强再生、繁衍不息……我还来不及对这幅大画细细观赏,凭看画的直觉,我意识到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大幅山水画,而是对有独特品格的胡杨树的礼赞,是借以表现一种生生不息精神的艺术力作。待我随着长卷的展开细细观赏,我最初的震撼之情并不消减而仍然沉浸在感动和敬佩之中,这既是为胡杨树顽强生命力而感佩,也为作者献身艺术,用绘画形式弘扬一种崇高精神的努力所折服。
文/邵大箴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
与刘曦林老师交流
望介宇笔下之胡杨荣枯之状,钢铸铁打之如塑体量,或许可与霍去病墓石雕可比,决不与窗外轻烟薄雾般的桃柳同一格调。笔者在介宇家得观其2000年所作《万壑松风图卷》,松林苍郁劲拙,山岳高耸神奇,若闻泉流瀑泄,若接层云荡胸,乃如洪钟大吕之交响大曲。
他已经有春发、夏茂、秋黄、冬劲的起承转合构想,已有以胡杨为主体附以红柳、芦草的布局层次,且具近有巨木、中有河滩、远有大漠远峰的纵深关系,已经体现出以写实为宗的严谨造型和雄强苍劲的笔墨骨力、蓊郁繁茂的气氛渲染融为一体的匠心,最后面胡杨倒而不朽的形象,笔墨更加苍厚,甚至于有些悲壮。他画胡杨的过程也是与胡杨互塑的过程。当他为胡杨造像的同时,也是在为自己画像,同时,大自然、造化、胡杨也在进一步塑造他。不仅塑造他的魂灵,也塑造他的艺术思维和艺术道路。它还启发我们:胡杨精神与人的精神、品格修行与艺术深度的理解和把握有何内在联系,美术家、美术作品、美术史、美术理论,乃至整个人类的物质与精神的文明,欲求在不已的反思和研究中前行,尽可以胡杨为师,也无不在胡杨面前经受历史的考验。
文/刘曦林
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大漠英雄》 95cmx177cm 2011年
大漠斗士2017年
大漠之行 138×70cm 2009年
英雄之树 2017年
《生命赞歌》
戈壁苍虬 95cmx177cm 2011年
《珠峰晓月》 138cmx70cm 2003年
《红潮弄天》 148cmx85cm 2002年
《黄山夕照》 148cmx85cm 2002年
《雪域晨光》 79cmx180cm 2002年
《嘉陵江航运》 200cmx500cm2011年
《君能临绝顶看取日东升》 138cmx70cm 2007年
《青霭入看无》138cmx70cm 2003年
《反照入溪翻石壁》 138cnx70cm 2007年
请把手机横过来欣赏这幅长达70多米的巨幅长卷《胡杨礼赞》:
巨幅长卷《胡杨礼赞》,是由近70岁的著名画家张介宇耗时5年、1800个日夜精心创作的,总长71米,高达2.3米,新中国国徽设计者张丁为画作题词《胡杨礼赞》。
胡杨,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朽,世人称之为英雄树。由于它任凭沙暴肆虐,任凭干旱和盐碱的侵蚀,以及严寒和酷暑的打击而顽强地生存,如今胡杨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和载体。
张介宇是当代中国著名山水画家,也是第一位为胡杨立传的画家。早在2004年,张介宇深为胡杨顽强的生命力所感动,决心投身于以绘画艺术为其歌颂赞美。他历经5年时间,访遍胡杨在中国西部的踪迹,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完成这卷巨幅《胡杨礼赞》画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