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版本(名曲有门道第4交响曲)(1)

大胡子版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版本(名曲有门道第4交响曲)(2)

勃拉姆斯第4交响曲手稿

不知道是否有人会有同样的烦恼。我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对某部音乐作品的印象与某张唱片的外观莫名其妙地分不开。

例如,约翰内斯·勃拉姆斯(1833-1897)的第4交响曲。当我听到第1乐章时,脑海中立刻出现了远处暮色中的山脉。这没什么奇怪。因为我第一次听这首交响曲的LP,也就是布鲁诺·瓦尔特指挥的哥伦比亚交响乐团的LP,当时的封面就是这样一张风景照片。那是大约40年前的事了。这张唱片录制于1959年,当时已经是再版盘,不是「原版封套」,但对我来说,它不亚于原版。现在的CD,使用了同样的封套,显然又一次唤起了我心中的这个原始记忆。

问题来了。那样是否会造成某种误解?

这首曲子的开头,仿佛有一声忧郁的叹息。一开始,只有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奏出的 「C」音。接下来,这些音符以向下和向上的曲折运动奏出,如下:G、E、C、A、F #、D #、B。与其说它是旋律,不如说是旋律的片段,但大提琴和中提琴却用分解和弦不断地支撑着这一系列的旋律,木管乐器则用 B、G、E、C来填补片段之间的空隙.......。有这种填充,音乐整体上没有产生停滞感,真不可思议。

而这一切,与山脉的景致奇特地相匹配。峰峦远近曲折错落有致的景色,让我想起木管乐器在模仿小提琴时的追逐,也许是在黄昏时分,弥漫在风景中的橙黄暮色,似乎将E小调的忧郁视觉化了。因为有这种一致性,才触发了记忆。这不是一个很美好的故事吗——。

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版本(名曲有门道第4交响曲)(3)

布鲁诺·沃尔特指挥哥伦比亚交响乐团 录音:1959 年 2 月好莱坞,美国军团大厅 (Columbia / Sony SICC403)

但是,我在想,会不会因为某些方面的一致性很好,其他方面就会被掩盖掉?

这首曲子中小提琴组的声音远非黄昏的浪漫主义,而是一种「数学的秩序」。试着在键盘上B、G、E、C...... 一个个音弹下去,忽略高低八度。你会发现,音程是规整的三度下行(它们是构成E小调音阶的音符,没有重复)。之后,小提琴组出现E、G、B、D......,音符呈三度上行音程关系。没想到如此浪漫的旋律竟是由如此简单有序的音列组成的!勃拉姆斯一定是用双手在钢琴键盘上来回移动,寻找出了将秩序转化为情感的方法。

当我了解了这个事实的时候,我感觉那些暮色中的群山轰然崩塌。一直隐藏在山里的东西,现在就呈现在我眼前。唱片的封面,干脆用几何图案就好了!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无论封套的设计如何,瓦尔特的指挥都是忠于勃拉姆斯的。第1乐章情感饱满但绝不伤感,第2乐章也很精彩。注意乐章末尾弦乐队的场景(从8分30秒开始)。在这一幕中,所有的弦乐器都被演奏得很厚重,就像指挥家为国王铺设红地毯一样,沃尔特巧妙地将一层薄薄的音膜铺在了上面。很好,很有激情。稍强,富于表情。这正是总谱上的指示。

遵循形式,也享受游戏

温润与高冷,情感与逻辑。勃拉姆斯的音乐,两面兼有。这就是关键所在。更准确地说,前者是由后者来支持的,但无论如何,仅有其中的一面,都不是勃拉姆斯。因此,仅仅否认群山的景象是不够的。事实上,作曲家可能更愿意将几何结构隐藏起来。

在我看来,勃拉姆斯一生都在玩这个游戏。他敢于把严格的形式约束强加给自己,看自己能在其中实现多少自由和创新。就像国际象棋或将棋(日本棋类游戏)大师试图在棋盘格的范围内发挥创造力一样。任何真正的作曲家都是如此,但对于勃拉姆斯的情况,这种「严格」更加强烈。就此意义来说,这属于一种受虐狂,是高度自傲的反面。那些主张用「保守主义者勃拉姆斯」或「古典主义者勃拉姆斯」这样的教科书式标签的人可能会受到批评,但我认为用这种方式来看待他更符合实际。

事实上,他身上有一种从他的胡髭中很难想象的俏皮。就第4交响曲而言,恰恰在在第4乐章,该作品最精致的游戏中,这一点被瞬间揭示了出来。这是以古老的帕萨卡里亚的风格写成的,大名鼎鼎的终曲。

帕萨卡里亚是巴洛克时期流行的一种风格,在这种风格中,主题在低音部分呈现,在重复的基础上展开变奏。1885年,勃拉姆斯敢于将这两个世纪的命运改编为自己的命运,甚至从巴洛克大师巴赫那里借用了一个主题来写「新」音乐。有许多新奇之处,例如主题首先在高音区呈现,而不是在低音区,但第14变奏才是值得一听的。在瓦尔特的演奏中,它从5分10秒开始。这是瓦格纳的歌剧《唐豪瑟》的序曲,不是吗?

不同的是,勃拉姆斯的这首作品是3/2拍萨拉班德风格,而瓦格纳的作品是3/4拍。然而,它们都同为E大调,木管乐器和铜管乐器以非常相似的方式低沉、安静和庄重地吹奏。特别是高处的旋律(从5'29 "开始)非常相似:C#, F #, E#, D#。《唐豪瑟》的首次演出是在1845年。这很可能是一个有意识的「引用」,但它作为彩蛋被嵌入了借用巴赫主题的帕萨卡利亚背景中。

这是否意味着被吹捧为「新德意志乐派」,被认为处于其技艺的最前沿的瓦格纳,也有守旧的一面?还是勃拉姆斯只是想向瓦格纳致意?可以看到勃拉姆斯在他的胡髭后面傻笑。让我们记住,在维也纳分为瓦格纳和布拉姆斯两派而激烈对抗的那些日子里,布拉姆斯本人并不反对瓦格纳。

「那些对他沉迷而疯狂者,对真正的瓦格纳一无所知。瓦格纳是有史以来最聪明的人!」

这些话摘自『勃拉姆斯回忆录(2)勃拉姆斯语录』(由海贝格等人著,天崎浩二编译,关根裕子共译)。不要忘记,这些话是面对着《唐豪瑟》的总谱时说的。

再现部从哪里开始?

瓦格纳从未写过交响乐。嗯,准确地说,他在年轻时曾尝试过,但认为交响乐没有前途而很快就放弃了。他说,在贝多芬的第9交响曲之后,只有「戏剧」,也就是乐剧。他还或明或暗地批评了勃拉姆斯。可怜的勃拉姆斯!

交响乐的基本形式是奏鸣曲。它由呈示部(有时带有序奏)、发展部、再现部和尾声组成。第二主题写在比第一主题高5度的调上。再现部是在原调上等等,这是不成文的规则,自19世纪以来早已成为常识。当然,勃拉姆斯也以奏鸣曲的形式写了他的交响曲。但他是如何做的?

无论我听了多少次,让我着迷的是第1乐章的再现部开始的方式(这个乐章可能是交响曲中最迷人的音乐。忧郁的情绪和张扬的切入间的对比。激动人心的第2主题背后出现的探戈节奏! )。

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版本(名曲有门道第4交响曲)(4)

卡洛斯·克莱伯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 录音:1980 年 3 月,维也纳音乐协会 (DG / Universal UCCG51009) SHM-CD

现在,再现部从哪里开始?当然,在卡洛斯·克莱伯指挥维也纳爱乐的呈示部的再现,你应该关注呈示部的开始在发展部之后再次出现的地方。这个曲子没有序奏,所以我们就等着交响曲开头部分的返回。怎么样,注意到了吗?

坦白地说,我也没有马上注意到这一点。答案是第246小节。作品中最美的部分之一在卡洛斯·克莱伯棒下出现,再现部从7分17秒开始。

这是一个只有双簧管、单簧管和大管,在同一音符中漂荡的场景。它们所描绘的B、G、E、C线条,显然是山脉/几何图案的主题,即第1主题。但这条线被拉得很长,似乎是用放大镜放大的。途中弦乐器的沙沙声加入,在等待它消失之前,尾音拖得更长。然后,主题的后半部分,A, F♯, D♯, B,很晚才出现,与交响乐的开头不一样。我无意为自己辩护,但没有立即注意到这一点是合理的。

尽管它已经改变了很多,但两有个原因,让我们仍可以把它看作是呈示部再现的开始。首先是它是用原调(E小调)写的。第二个原因——这一点很重要——就是从第259小节(7分44秒)开始,经过扩展的主题的延续才是用与开头相同的音乐再现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认为这是再现部的开始。我认为勃拉姆斯在主题的中间开始重复,是非常聪明的。我认为他就像马勒。但勃拉姆斯不是马勒。他保持着过去的形式。尽管有点含糊暧昧。先约束起来,再打破约束。这不就是勃拉姆斯吗?

克莱伯和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演奏之所以如此美妙,是因为定音鼓,特别是在放大镜上被拉长的时候,听起来非常平衡。不难看出,E小调属音C的微弱颤音,是如何轻易破坏了整体气氛的。我觉得这个演奏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版本(名曲有门道第4交响曲)(5)

汉斯·克纳佩茨布什指挥科隆广播交响乐团 录音:1953 年 5 月,科隆广播大厅 (Tara / King KKC4131-6)

至于第259小节,我一直以为是再现的开始,由汉斯·克纳佩茨布什指挥科隆广播交响乐团的现场录音也非常好,尽管录音比较老。我喜欢在7分32秒前一小节的长时间沉默。是的,勃拉姆斯已经设置了只需两拍即可从放大模式切换到打开模式的休息时间,您可以喘口气,一大口气。这样一来,我心目中的这一段听起来好像真的是再现部——从中间——的开始。仿佛一直在思考的人突然又开始说话了。

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版本(名曲有门道第4交响曲)(6)

约翰·艾略特·加德纳指挥革命与浪漫管弦乐团 录音:2008 年 10 月,伦敦皇家节日大厅 (SDG SDG705)

第4交响曲的其他著名录音包括最近由约翰·艾略特·加迪纳指挥的录音。革命与浪漫乐团是一个使用所谓时代乐器的团体。声音的轻盈令人感兴趣,但根据当时的说法,他们再现了勃拉姆斯喜欢的演奏风格,值得一听。你会被弦乐的甜美滑音,激烈伸缩的弹性节奏所打动,处处都有都令人意外的感动。

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版本(名曲有门道第4交响曲)(7)

汉斯·施密特-伊瑟斯特德指挥 BBC 交响乐团 录音:1971 年 4 月,伦敦皇家节日大厅 (BBC LEGENDS BBCL4235)

然而,说到我个人的推荐,必须是由汉斯·施密特-伊瑟斯特德指挥的BBC交响乐团。这是他1971年在伦敦的客座现场。但对于这种非常「自然」的表现,我还能说什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