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历史见证和文化结晶。成语来源于我国古代的寓言神话、历史事件、诗文及人们的日常口语,又经过长期地锤炼和演变,最终形成约定成俗的固定词组。

成语形式整齐、音律和谐、结构固定、言简意赅,而且九成以上的成语由四个字构成。每个成语背后几乎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比如一提起“手不释卷”这个成语,马上就会联想到三国时期东吴大将吕蒙读书的故事。

朱熹和程颢的故事(北宋理学家程颢)(1)

再比如“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就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说的是杨时去看望他的老师程颐,程颐正在午休,而杨时就一直在屋外等着,直到老师醒来。这个时候屋外的雪已经下得很厚了,而杨时在大雪中一站就是几个钟头,身上也覆盖了一层厚厚的雪。

那么,杨时去看望的程颐,他是谁呢?原来他是北宋年间著名的理学大师,而且和他的兄长程颢都以精通理学而出名。很多知识分子都拜程氏兄弟为师,因为程姓兄弟长期在洛阳讲学,人们也把他们的思想称为“洛学”。

朱熹和程颢的故事(北宋理学家程颢)(2)

洛学的核心思想就是“天理”,程颢说过的话:“吾学虽有所授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己体贴出来。”程颢能够博采众长、兼容并蓄,他的学说中还糅杂吸收了释家和道家的一些思想。

洛学就是理学,他们哥俩是宋代理学发展的重要人物和奠基者。程氏兄弟提出的理学有着怎样的内涵呢?简单地说,理学就是儒学的传承和发展。

程家两兄弟在洛阳讲学,著书立说,将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创造性地提出了很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遂成一家之言,而程颢显然是这一学说最主要的人物。

朱熹和程颢的故事(北宋理学家程颢)(3)

程颢生于1032年, 字伯淳,祖籍中山,后从开封迁居洛阳。程颢25岁考中进士,长期在地方任职,是一名学者型的官员。后来他淡出仕途,潜心学术,过着读书、著书、讲学的生活,因此也被人们称为明道先生。程颢一生长期讲学,所以留下了许多的讲课稿和著作,他的学生把其言论辑录成册。

程颢在阐述他的理学思想与主张时认为:“理”是自然而然的自然趋势。程颢曾提出“格物致知”的观点,他认为物皆有理,理心一体,万物皆在我心中,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蕴含的哲理。

换而言之,程颢的理学其实是对先秦儒学体系的传承、创新和发展,是一种新兴的儒学,这种理学其实就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

朱熹和程颢的故事(北宋理学家程颢)(4)

程颢诗歌中的哲思与理趣

程颢的这一观点并不仅仅是在书房案头间得来和生成的,也不是在案牍劳形中苦思冥想出来的,而是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得来的。

换句话说,他的这一观点是对生活的体悟,来自于他对生活的接触与认识,来源于他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

自然界的花开花落、朝菌晦朔、日月盈仄、春去秋来,这些平平常常的变化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程颢带来新的体验,更恰当地说会给他带来新的灵感、新的哲思。

朱熹和程颢的故事(北宋理学家程颢)(5)

程颢很珍视这瞬间得到的灵感,但灵感又会转瞬即逝。如何将这些灵感记录下来,程颢想到了最简洁的办法,那就是用很少的文字记录灵感的核心,而诗歌无疑是绝佳的首选。

程颢一生光是为记录灵感而创作的诗歌就有七十多首,虽然在数量上并不见长,但却处处透露着他在大自然中汲取到的灵感,以及他从中体悟到的生活哲思和智慧。

可以说,程颢的诗歌中充满了理趣,具有感发读者的审美情趣。如这首《春日偶成》,就处处体现着诗人的生活哲思与审美情趣: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朱熹和程颢的故事(北宋理学家程颢)(6)

这首诗写的是在一个临近中午的花红柳绿的春日时分,诗人来到了户外散步,感触于眼前的美景,即兴而成的一首诗。

前两句写的是诗人散步时所看见的盎然景象,这是一个天空晴朗、阳光明媚、春风和煦的日子,诗人边走边看,身边都是春日里绽放的鲜花和郁郁葱葱的树木。他全身心地沐浴在春风与春光中,体验着无边的春日美景。

后两句就是诗人的感受,诗人独自陶醉于身边的美景,内心充满了欣喜之情。可是路上的行人却不了解他内心的快乐,一定会说他是偷闲春游、寻花问柳的人。

这两句诗其实是用否定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并不是“偷闲学少年”的人,他只是在享受春日里的快乐。

朱熹和程颢的故事(北宋理学家程颢)(7)

春天里的风景是如此美好,花草树木生机盎然,欣欣向荣,这才是程颢内心高兴的原因。春天来临的时候,大地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处处桃红柳绿,莺歌燕舞。这些自然现象就证明快乐是发自内心的,不是别人能体会到的。

在这首诗中诗人将自己内心快乐的原因和美好的自然现象联系了起来,这种自然思想就是程颢哲学思想的体现。

由此可见,程颢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人,留心自然界中的变化,在变化中找到乐趣。并抓取自然变化的规律特点,进行思考,将人和自然联系起来。这就是生活中的哲理。

朱熹和程颢的故事(北宋理学家程颢)(8)

生活中处处都有哲理,一件简单的事情中或许就蕴含着哲理和智慧,要用心去慢慢体会,细细品味。这首《郊行即事》就将诗人的这种思维体现得淋漓尽致:

芳原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围。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朱熹和程颢的故事(北宋理学家程颢)(9)

这首诗写于清明节,描写的是在清明节郊外清新美丽的自然景致,以及诗人春游踏青的快乐心情,朋友相聚的欢乐时刻。在诗中更透露出人们要珍惜友情、珍惜美好时光的生活真谛。

前四句写清明时节的郊外原野上到处是一片绿油油的生机景象,正好是踏青散步游玩的好时光。诗人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欣赏着风景,闲庭信步间就走到了山中。

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诗人游兴顿生,乘兴追逐着落花,在绿树成荫的山村里走来走去,累了就坐在水边长着青苔的石头上看潺潺溪流。

诗人的心情也随着春游地点的变化而变化,诗人的足迹在变化着,但游兴带来的快乐丝毫没有衰减,一直伴随着诗人,游兴给诗人带来了沉浸式体验。

朱熹和程颢的故事(北宋理学家程颢)(10)

后四句写饮酒赏花。诗人在山中遇到了隐居于此的好友,好友重逢,又平添了很多快乐。诗人乘兴而来,当然要与老朋友促膝长谈,痛饮一番。清明节天气不错,和老友相聚更是一大快事,快乐的心情和欢乐的气氛让诗人流连忘返。

这首诗就是程颢在生活中极其简单快乐的事情中,体会到了时光的易逝与友情的可贵。诗人对生活中简单的事情进行了思考:要珍惜友情、珍惜美好时光,这才是生活的真谛,这就是简单平凡的生活哲理。

简单平凡的事情中往往蕴含着哲理和智慧,诗人总是把人生和自然界联系起来,这就是他提出来的“天理”的哲学思想,他的诗中处处体现着这种哲思与理趣。

朱熹和程颢的故事(北宋理学家程颢)(11)

理趣无不体现在程颢的诗歌里。这首《秋日偶成》就跟《春日偶成》一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是诗人对于四季交替变化的感触,表明人们应该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发现并去享受变化中的乐趣,《秋日偶成》原诗如下: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朱熹和程颢的故事(北宋理学家程颢)(12)

这是写于秋季的一首诗,从这首诗中能看出来程颢的性格,诗人心情大好,娴静而安逸,做起事情来不慌不忙,平静而自然。

一二句写到诗人一觉睡到自然醒,而且太阳光已经从窗户里照射了进来,这是富有诗意的画面,诗人既得到了身心的充分休息,心情舒畅愉悦。

三四句写秋季独特的风景,诗人睡醒的时候,体力恢复,精力充沛,然后从从容容地走出户外,去欣赏铺天盖地的秋日美景。

朱熹和程颢的故事(北宋理学家程颢)(13)

诗人以平静的心情去欣赏万物时,发现每一样事物都具有各自的特色,各有其存在的道理。诗人的心情是怡然自得的,诗人在享受自然界带来的乐趣的同时,身心又得到了自然界的陶冶。

这首诗蕴含着诗人程颢对待人生的态度。春夏秋冬,四季交替往复,生生循环,每一个季节都有独特的风光、也有独特的地方。这些自然界的现象,都要靠人去细细品味,要用一颗平常心去享受自然带来的乐趣。

这首诗还蕴含着诗人程颢对生命深层次的思考。“静观”二字就是诗人的人生态度,这是理学思想,静观就是诗人不计较个人得失,用平常心去对待人生中面临的困境。

朱熹和程颢的故事(北宋理学家程颢)(14)

诗人认为的“静观”就是平常心,就是没有太多的欲求,就是他的人生态度,只有具备这样的人生态度之后,才能体验到快乐。

这首诗的最后四句是诗人对人生的思考,是诗人面对得失和人生困境的思考。既然有“静观”这样的人生态度之后,才会看淡了富贵贫贱、荣辱得失,以平常心对待这一切。

能够用平常心看待世间一切,也就是真正的英雄豪杰了。程颢的思想明显超越传统儒家思想,这是对儒家哲学思想的发展和创新,是饱含生活哲理的论述。

朱熹和程颢的故事(北宋理学家程颢)(15)

在这首《游月陂》中,诗人同样表达了自己不计较个人得失,用平常心态待人及物的处世哲学,同时还是一首非常有理趣的诗歌。原诗如下: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这是一首游记诗,也是一首富含人生哲理的诗。诗人着笔于池塘周围的一些生动景物,最后落笔于从自然景物中感知到的人生哲理。

朱熹和程颢的故事(北宋理学家程颢)(16)

前两句是景物描写,诗人笔下的环境是清雅娴静,而这正是诗人程颢所追求的境界。后两句是诗人的哲理性思考,诗人认为世上的事情,大可不必去计较,这是诗人淡泊情怀的真实写照。

佳节有约就再好不过了,在节日里和好朋友相约相聚、欢聚欢笑就是很大的乐趣,这是诗人用平常心去看待一切的自然心态。傍晚微凉的池塘边上,诗人感触到了生活的真谛,也说出了生活的哲理。

程颢认为自然之道通著于自然界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之中,一切思想也渗透在这自然界的四时交替、风云变幻中,能够保持这样一份简单的快乐,就知足常乐了。

朱熹和程颢的故事(北宋理学家程颢)(17)

程颢的哲学思想是朴素的,有情怀的,是与自然结合在一起的。诗人的《题淮南寺》就是这样的,原诗如下:

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蘋吹尽楚江秋。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愁。

程颢有一次在深秋时节来到扬州,日暮时分途经扬州名胜淮南寺。诗人旅途舟车劳顿,遇到能休息的地方就赶紧休息吧,随遇而安何尝不好呢?夜宿淮南寺是不错的选择。

瑟瑟的秋风已经有了明显的寒意,江面上的白蘋已经零落了。前两句写旅途中诗人看到的秋日景象,和自己借宿的地点。

朱熹和程颢的故事(北宋理学家程颢)(18)

“道人”指注重道德和学术修养的人,因为程颢专注于理学方面的研究,是作者自己对自己的称谓。诗人对于长期的“南去北来”已经感到疲惫了,从诗人随遇而安的心态中能看出来他是多么渴望平静安逸的生活,渴望和家人团聚。

诗人对秋天的到来是很敏感的,这是季节更替、四季的循环,也是诗人对自然的认识,他也将身心融入自然之中。正是因为诗人对秋天如此敏感,才会说出“一任晚山相对愁”的话来。

诗人的内心是有忧愁的,那就是对这种“南去北来”的生活感到疲惫了,诗人内心渴望的是平静安逸的生活,这恰恰就是人们追求的简单而幸福的生活,简单的事情中包含着生活的哲理。

朱熹和程颢的故事(北宋理学家程颢)(19)

小话诗词

1085年,程颢去世,年仅54岁,他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却为理学的发展和创新做出了贡献。

程颢有着深厚的学术功底,他对自身的修养也是很重视的,他的温文尔雅、他的平常心态、他的淡泊情怀、他的纯良敦厚,让他具有了旷达的性格,这诸多的因素造就了他的哲学思想。

朱熹和程颢的故事(北宋理学家程颢)(20)

诚如他在程颢《秋日偶得》中写的那样,“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是他哲学人生的真实写照,他的一生都在努力地践行他的。

程颢提出的“天理”是一种至善的儒家学说,是时代的产物,这种哲学思想就是要人去努力追求并用以自律的普遍道德原则。换句话说,程颢的理学思想就是对道德和学术修养方面提出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