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文字狱的鼎盛时期,“康乾”时期最为恐怖,有句诗写道,“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意思是许多文人一听到有人议论文字狱,就会吓得离席,写的东西再也不敢涉及政治。

其实文字狱在清朝以前就经常发生,只不过不叫文字狱。黑板君了解了一下,而文字狱的由来和苏轼、朱元璋有着直接的联系。

明太祖朱元璋字迹(文字狱的由来与苏轼)(1)

王安石变法时,苏轼是持反对态度的,于是在给宋神宗的“谢表”里发了一些牢骚。虽然表面上苏轼歌颂宋神宗,但王安石的党羽还是闻到了一些怨气,就狠狠的参了一本。监察机关带走了苏轼,并且要求他一一解释诗中的含义,虽然苏轼引经据典的辩白,但还是不得不承认自己有讥讽变法的意思。

其实也是事实。但苏轼通判杭州时,写了一些发泄郁闷的诗,不针对任何人,也被拿去添油加醋,甚至扣上了忤逆皇帝的帽子,幸亏神宗一笑了之。这可能就是把文字狱叫做“诗案”的开端。

明朝朱元璋时期,把文字狱叫做“表笺祸”。有一次,杭州的徐教授写了一篇贺表拍朱元璋的马屁,内容是“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没想到朱元璋看了就把徐教授砍了。原因是“生”意思是僧,“光”代指剃发,暗讽朱元璋当过和尚;“则”字和“贼”的发音有点像。

诸如此类的事情越来越多,“天下有道”暗指“有盗”,砍一个;“遥望帝扉”暗指“帝非”,砍一个等等。后来,黄溥在《闲中今古录》中把这类现象统称为“表笺祸”。

明太祖朱元璋字迹(文字狱的由来与苏轼)(2)

因为以上述为代表的种种先例,才有了几乎贯穿整个清朝的文字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