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宛城之苑音

  

今南阳在历史传承中是由宛,宛邑渐古宛城做为转化层累而来。而今仍是地名简称。如果说2800年的历史人文积绽足够斑驳的话,也足为今昔生活风貌的见证,甚至文人笔下之乡愁得以栖息的沃土胜地。

古宛城叫“宛”(wan)应念宛(yuan)

早在五千多年前,神农氏遍尝百草为民选药,一日来到豫西南边陲一带(今南阳市辖区),见此地群山环绕、环境优美、林木参天,一派郁郁葱笼景象,连声赞道:“此地真乃灵气宛(yuan渊)潜,富民宝地也”就起名叫宛(yuan)吧!自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或者钟灵毓秀成为赞美宛的笔下之迹。

文笔犀利针砭时弊读音(宛是生机喻灵潜)(1)

南阳地理图

  

“宛(wan)”是常用汉字,但“宛”在特指南阳时,并不读wan,而应当读宛(yuan)。

其实“宛”这个地名竟可追溯至三皇时代,可谓由来已久、源远流长。神农发微文说“宛”反映了古宛城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说文解字》中说,“宛,屈草自覆也。”“屈草自覆”即植被葱绿、芳草盖地之意,古宛城生态环境之美尽在名中。

《路史·国名纪》中亦说:“宛即郁郁华国”。春秋之初,楚国日益强大,灭掉申、吕后占领了南阳区域,楚文王根据神农氏称南阳“灵气宛(yuan渊)潜”的传说,便将此处定名为“宛邑”。早在周代,南阳境内就封建有吕、申国。战国时期,楚国北进占领此区域,设宛邑。

宛之名由此而来。在汉代,宛都声名远播,为汉朝重要城都邑,与洛阳、长安、成都、临淄,邯郸并称为全国六大都会。在东汉一朝,因刘秀起兵老家南阳,是为南阳历史最为辉煌的时期,号称“洛阳帝都,南阳帝乡”。南阳出土的大量汉画像石,便是汉代南阳辉煌历史的记载。

对“宛”字,《康熙字典》的注释为:“宛,於袁切,县名……秦为宛县。汉因之。明属南阳府。”

1938年出版的《辞海》,对南阳古地名“宛”字的注释也是“於袁切”,即“yuan渊”音。

197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海》,对南阳古地名“宛”的注音仍是“yuan渊”。

2002年4月,再版的《辞海》将南阳古地名“宛”字的注音单列出来:“宛县(yuan渊),古县名,战国楚邑,秦昭襄王置县,治今河南南阳市……”

古南阳的宛(yuan)被读成了宛(wan)己找不到始自何时。被读成wan,抑或与地形有关,《尔雅·释丘》中说:“宛,四方高中央下也。”因南阳地形周高中洼被称为盆地,亦如坐落于碗状地形之中心,因此“宛(yuan)”成了“碗(wan)的同义;也许纯粹就是从俗、从白,按“宛”字的常用音wan来读了。

《辞源》是一部重在溯源的古代汉语辞典,收字尽量反映古籍中的原始面貌,所以保留‘yuan渊’这个读音。”

南阳之名的由来,因地处伏牛山之南、汉水之北

古时一个地方的名字很容易在改朝换代时被更改。南阳在王莽新朝改作前队,宛县改为南阳县,晋代南阳郡改作南阳国”又比如说南京,金陵、建业、建康、江宁等都是它的名字,元时改集庆路,朱元璋攻下后又改为应天府,可见地名,除了方位距离、地理形态、祝福言志、人文历史等等之外,某种程度上还是上层建筑的具体化,时代性是相当强的。那么,汉代前古南阳又是怎样的演化呢?

“南阳”,最早见于史册是在战国时期, 《战国策·西周策》载,“且魏有南阳、郑地、三川而包二周,则楚方城之外危”。

《战国策·秦策四》中,有“楚魏战于陉山,魏许秦以上洛,以绝秦于楚。魏战胜,楚败于南阳”。

“宛”真正成为区域地名,大约是在春秋时期。公元前688年,楚文王率兵北伐,先后灭掉吕、申、邓三国,完全占领了整个南阳地区之后,楚文王依据神农氏称吕、申、邓三国之地为“灵气宛潜,富民宝地”的传说,借“宛”字的吉祥之意,决定将吕、申、邓三国之地统称为“宛”,并设置“宛邑”。

自周文王演《周易》之后,中国先祖非常重视“五行”说,注重风水。他们把山南水北地因背风向阳,适于人类生存繁衍,视为“居阳”之地。

大约春秋后期,楚人因循阴阳五行学说,就把宛邑更名为“南阳”。“古宛南阳”这个地名,最早记载于《战国策·秦策四》一文中:“魏许秦以上路,以绝秦于楚。魏战胜,楚败于南阳。”汉代司马迁所著《史记》将宛作为地名记载,使之历史化、定型化。

此后,历经世事沧桑,南阳简称“宛”一直沿用至今。 “宛”为一字多音字,分别读为Wan和Yuan。

中国历史上如荆州古名称宛(Wan),北京市宛(Wan)平县,西域大宛(Wan)又分宛(Wan)西和宛(Wan)东两个地区。唯南阳地区的古名宛念(Yuan),不念(Wan)。

《辞海》及《史记》中,都注释南阳古称宛(Yuan)。 “宛”字含义:曲折(宛转):辗转,同婉转;宛然:仿佛;姓,春秋时楚有宛春,见左传二八年;地名,汉代南阳郡有宛县,即今河南省南阳市,

《史记》高祖记三年:“汉王从其计,出军宛、叶间”。

《史记·秦本纪第五》“三十四年,秦与魏、韩上庸地为一郡,南阳免臣迁居之。三十五年,佐韩、魏、楚伐燕。初置南阳郡。”

《资治通鉴·周纪五·赧王四十三年》亦载:“秦置南阳郡,以在南山之南,汉水之北也”。

秦置南阳郡,南阳成为一个行政建制名称,之后虽朝代更迭,但“南阳”一直保留沿用到现在。

因处于 “南山之南,汉水之北”(即伏牛山之南、汉水之北)而起名“南阳”,说明古人是依据地理实体的内在内涵来命名的,且宋元之际史学家胡三省注释《资治通鉴》说:“凡山南、水北皆谓之南阳”。这就容易解释为何自古到现在有多个地方叫南阳,皆因它们地势、地貌、地理环境基本相同——均处山南、水北。

文笔犀利针砭时弊读音(宛是生机喻灵潜)(2)

河南省区划图

不过有不少“南阳”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更名,比如春秋时期晋国之“南阳”(今河南省修武县一带,处太行山之南,黄河之北)在元朝以前就已更名。但这些个南阳均无“宛”的地形地貌和翼区6度之坐标,更没有宛,宛邑,宛城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