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道德经第78章?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道德经第78章(读道德经第二八章)

道德经第78章

原文: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第二十八章,老子着重阐述了自己素来秉持的保守、谦让的观念,极力强调柔弱和退守,充分提倡守雌、守黑、守辱。其实,从根本上来说,这些倡导还是由老子的“无为”观念所决定的,同样也是“夫唯不争,故无尤”和“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等观点的进一步延伸。

综观本章内容,它揭示的就是,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违背事物的客观规律,尽量低调处世和为人。急功近利,只会适得其反,只有静等果子成熟,采摘的时候才是真正的收获,同时我们要心无旁骛,不要这山望到那山高。

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道雄强的好处,却安于雌弱的地位,这样就可以成为天下的溪壑。“溪”,和后面的“谷”,代表的就是柔弱之道。在老子的哲学里,多处反复强调柔弱之道的重要意义。老子为什么对这个道理反复强调呢?因为对于这一点,天下的人没有谁不知道,可是却没有谁会去执行。正因为“知易行难”,所以老子对于“柔弱胜刚强”这一道理可以说是做到了不厌其烦的多次论述。与此相关,“道德经”中多次提到的关于婴孩的比喻,表达的也是对柔弱之长处的特殊肯定。

由此升华开来,在执政理念上,老子同样强调以柔下处之。老子认为:在外交上,大国应该甘居下位,以镇静卑谦的姿态与其他国家交往。并进一步指出:大国对小国保持低姿态,最终将兼并小国;如果小国以卑下的姿态对待大国,最终将攻取大国。真正的大国总是处于下流的地位,因而天下才都归附它,就像河流归于大海一样。我们知道,大海的位置是最低的,正因为如此,它才能吸纳万千的河流。大国外交,就应当像大海那样,令自己处于卑下的地位。

接着,老子说道:“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成为天下的溪壑,就会有众多的水流归注其中,而他所秉持的道德也就不会离开他,并且他还能回复到婴儿般的朴质状态,达到一种纯真的境界。

老子为什么特别用“复归于婴儿”来形容自己的理念呢?因为在老子看来,婴儿的特点恰恰符合自己所积极提倡的柔弱处下、清静无为的状态。刚出生不久的小孩子是最为柔弱的,而且他还没有任何特别的意识,他所作所为的一切都是处于自然的、是最为朴质的,而这正是等同于“道”的表现。当然,婴儿的这种做法是无意识的,而老子所强调的是,对于已经失去了童心的成年人来说,一定要积极的恢复自己的赤子情怀,令自己的心地变得纯净无染,只有这样,自己才会接近于“道”的境界。

我们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面,受到了严重的污染,想要恢复自己的赤子情怀,就必须放下很多很多,比如对名利、财富的追逐等等。

老子又说道:“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道光明的好处,却安于暗昧的位置,这样就可以成为天下效仿的榜样。“为天下式”,与上一句中的“为天下溪”和下一句中的“为天下谷”所表达的是同一类的意思,都是取得天下人的归附之义。

我们也知道堂堂正正的行走于天地之间是多么的美好,但是,我们却愿意背着黑锅忍辱前行,成为我们后人的榜样,只有这样,成功才会向我们走来,同时也是宇宙大道的一种模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成为天下效仿的榜样,他所秉持的道德就不会有差错,他会再回到那一种终极的状态。在这一句中,老子再次提示大家:“道”是无极的,这个无极也就意味着终极,意味着永恒,而终极与永恒正是“道”的根本特点。至于如何才能臻于这种“无极”的境界,老子给出的答案也就是“知其白,守其黑”。在第八章,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的状态是接近于“道”的,因为他“处众人之所恶”,而本章所讲的“知其白,守其黑”,以及“知其雄,守其雌”和“知其荣,守其辱”,指的也就是“处众人之所恶”。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知道荣耀的好处却能安于被辱的地位,这样就可以成为天下的山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成为天下的山谷,就会得到众人的归顺,而他所秉持的道德才算完备,而又回复到朴质的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守雌、守黑与守辱,是与知雌、知白与知荣密切结合的,这说明,处于雌弱、暧昧、卑微的地位,不是一种被动的结果,而是一种主动的选择;居于这样的地位,并非是因为自己无知和无能,而是自己知道事物的另一方面,也完全有能力作出另外的选择,但是自己心甘情愿地“处众人之所恶”。老子此语的意涵是,将“众人之所好者”让给众人,这样,别人也就不会与自己相争,恰恰相反,自己也会因为这种不争和处下的态度而得到大家的拥护和爱戴,这样一来,自己就是不争而胜于争,处下而胜于处上了,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处世哲学。不过,当然,正如老子曾指出的那样,“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这样的道理对很多人来说并不新鲜,但是真正能用这种理念来指导自己行为的人,却是寥寥无几。老子将这样深刻的道理给大家摆出来,引导大家去认真的感悟,至于究竟能从中得到多大的教益,那就还是要看个人的修行有多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