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局面风云动荡,酝酿大变革的时代。天下诸侯纷争不断,英主辈出。从公元前681年到公元前591年,近百年的时间,五位为后人称颂千年的雄主竞相登上历史舞台,他们就是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

何谓“霸”?《孟子·离娄·丁音》说:“霸者,长也。言为诸侯之长。”班固 《白虎通·号篇》说:“霸者,伯也,行方伯之职。”商周时期,天子分封诸侯,还要在诸侯中委任能服众的王室至亲、功臣为诸侯长,代表王室镇抚一方,这种诸侯长就称为方伯。霸、伯谐音,春秋时期的这几位诸侯长也就称为春秋五霸了。

春秋五霸霸主(百年雄主春秋五霸)(1)

霸是本义一种月相:阴历每月之初始见的月光。

春秋时期,依然尊重礼制,注重宗族关系和祭祀,虽然是王室衰微,诸侯并起,大小战争无数,但是这种战争的目的,多是谋求一种政治上的威慑力,灭国的很少。所以春秋五霸称霸天下争的就是方伯的地位,称霸的标志是会盟诸侯,而非灭国称王;目的是“尊天王攘夷狄”,代替周天子行使王道。

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在春秋时期相继登场,在位时间有交集,称霸时间有先后。

春秋五霸霸主(百年雄主春秋五霸)(2)

春秋五霸在位及称霸时间表

春秋五霸霸主(百年雄主春秋五霸)(3)

春秋五霸在位时间有交集,称霸时间有先后

最先称霸诸侯的是齐桓公。他也是完全符合“诸侯长”标准的两位霸主之一,与另一位霸主晋文公合称为“齐桓晋文”。齐桓公早年流亡莒国,回国争位途中,被公子纠的随从管仲半路截杀,幸好管仲一箭射中的是公子小白的衣带钩,得以回国即位,成就了一代霸主,也成就了千年名相。

春秋五霸霸主(百年雄主春秋五霸)(4)

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用管仲为相,听从管仲的建议,实行改革,“尊王攘夷”,平定宋国内乱,北击山戎,南伐楚国,灭掉谭、遂、鄣等小国,最终得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周天子赐给齐桓公祭庙所用的胙肉、彤弓矢以及天子车马,这是周天子对于诸侯国的最高奖赏。

齐桓公能够率先称霸天下,仰仗的是祖上留下的殷实家底。齐国始封君姜子牙,因俗而治,简政放权;因地制宜,重视鱼盐之利,使得齐国富甲一方,传到齐桓公,齐国已经是东方大国,具备了称霸的物质条件。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励精图治,终成霸业。

但是,管仲死后,齐桓公晚年昏庸,导致朝政混乱,被活活饿死。齐桓公死后,他的五个儿子互相攻打对方,桓公尸体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无人过问。一代雄主,晚景竟如此凄凉。

第二个称霸的是宋襄公。这是一个把春秋贵族精神发挥到极致的人物,也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还是宋襄公还是太子的时候,就提出要把太子之位让贤于庶兄目夷,因为目夷的推迟,没有成功。宋襄公刚刚即位,齐桓公主持葵丘之会,宋襄公前去参加,齐桓公委托他照顾齐国太子昭。齐桓公死后,齐国内乱,为了完成齐桓公当年的嘱托,在缺少大国支持的情况下,宋襄公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四国人马打到齐国,拥立太子昭为齐孝公,宋襄公因此收获部分诸侯的尊重。但宋国实在太小,国力不济,在谋求称霸的路上屡屡碰壁。在与楚国争霸的泓之战中,宋襄公严守“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的战争礼仪,错失战机,导致惨败,颇为后世耻笑。但是在春秋时期,处处讲究礼仪,住房子、穿衣、吃肉,无处不受礼仪的约束,战争更始如此,宋襄公严守诸侯间交往的道德准则,也是对春秋时期贵族精神的最好诠释。

春秋五霸霸主(百年雄主春秋五霸)(5)

第三位称霸的,是历经坎坷才当上晋国国君的晋文公。

春秋五霸霸主(百年雄主春秋五霸)(6)

晋文公历时十九年,流亡了八个国家,在六十二岁时才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国即位。尝尽苦难的晋文公即位后,励精图治,使晋国出现“政平民阜,财用不匮”的局面。他帮助周王室平定“子带之乱”。在城濮之战中,晋国退避三舍,战胜楚国,和齐、鲁、宋、卫等七国之君主会盟于践土(今河南荥泽),并得到周王的策命,跃升为名副其实的霸主。晋文公死后,晋国的霸权继续延续百年,成为春秋时期一等一的大国。

第四位霸主,是帮助晋文公归国即位的秦穆公。

穆公重视人才,开秦国任用“客卿”之先河。著名的“五羖大夫”的百里奚、哭师论战的蹇叔、相马专家伯乐及九方皋都到秦国任职。可惜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劝谏,在崤之战中大败于晋国。谋求中原霸业的图谋失败,转而将战略重点放到西边的戎狄部落,逐渐灭掉戎狄之国家12个,开辟国土千余里,最终称霸西戎,为秦国在战国的崛起打下基础。因为秦穆公对戎人的胜利,周王特加祝贺,并赐金鼓,希望他擂鼓继续向戎人进攻。

春秋五霸霸主(百年雄主春秋五霸)(7)

第五位霸主,是一鸣惊人的楚庄王。

楚庄王在即位之初,面对复杂的国内形势,采取了韬光养晦的策略,沉迷于声色犬马,待时机成熟后,平定内乱,励精图治,开创霸业,留下了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典故。

楚庄王八年,楚庄王亲领大军北上,直抵周都洛邑附近,“观兵于周疆”。周定王惶恐不安,派周大夫王孙满慰劳楚庄王。楚庄王在接见王孙满时,问九鼎之大小、轻重。留下了“问鼎中原”的典故。但正如王孙满所说:鼎之轻重“在德不在鼎,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在春秋时期,还没有一个国家如战国后期的秦国一样,具备夺九鼎,统一天下的实力。楚庄王十七年,为争夺中原霸权,楚晋两国在邲地(今河南郑州北)展开争夺,楚军大获全胜,饮马黄河,一洗城濮之战中失败的耻辱,中原小国纷纷背晋向楚,楚庄王也由于此役的胜利而一举奠定了“春秋五霸”的地位。

春秋五霸霸主(百年雄主春秋五霸)(8)

《古文观止》中收录的关于春秋五霸的文章很多,《曹刿论战》、《齐桓下拜受胙》、《子鱼论战》、《介子推不言禄》、《蹇叔哭师》、《王孙满对楚子》等等,值得我们仔细研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