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水清颜散文(韦国浓与淡以舒适为轴)(1)

湖水清颜散文(韦国浓与淡以舒适为轴)(2)

浓与淡,先从饮食口味说起。曾经有这样一首歌,说全国各地人的口味:“安徽甜,湖北咸,福建浙江咸又甜;宁夏、河南、陕青甘,又辣又麻外加咸;山西醋、山东盐,东北三省咸加酸;黔赣两湘辣子蒜,又麻又辣数四川;广东鲜,江苏淡,少数民族不一般。”

客观环境是饮食习惯产生的前提,就像上面歌谣中所唱的那样,北方人的生活环境与习性决定了他们以咸为主的饮食习惯,南方人则更喜欢酸甜的东西。

无疑,当地人吃当地菜,浓或淡成了习惯,一般来说会是舒适的。当然也不是绝对,具体到每个人之间又会有差异,适合自己的就是舒适的。

再说喝酒。有人喜欢高度的,有人习惯低度的;有人喜欢清香型,有人偏爱酱香型;有人喜欢洋河蓝色经典,有人则喜欢国缘系列……各种类型,不一而足。几乎说不出什么规律与原因,就是习惯于喝某种类型的,喝了舒适。

湖水清颜散文(韦国浓与淡以舒适为轴)(3)

朋友圈里人与人相处中的浓与淡,个人以为更应以舒适为宜。

比如我们有个写作与诵读群,一二十个人,总体相处得较好。当地作协的F主席曾写过一篇《当鲜花遇上安慕希》,详细描绘了这个群以及每位成员,可谓形象生动、入木三分。不久之前,W作家出版了一本文集,群中文友纷纷阅读并提笔撰写书评,正常生活在南京的L姐写得精彩,投给五家杂志五家全部刊发出来,友情、乡情浓得化不开,令我们大家激动又感动,舒适指数当然非常高。

有一高中同学L,当时与我不是同一班级的,加微信之后成为微信好友若干年。L同学发朋友圈并不频繁,内容多为休息天陪老母亲、儿子等家人到公园转转的图片和极简单的文字介绍。由于我微信好友较多,平时忙起来没时间看朋友圈,因此点赞、评论较少且不及时。但L同学对我所发图片、文字以及链接的关注、点赞却一直没有间断过,有时简短的评论总让我感觉恰到好处、温暖如春。

湖水清颜散文(韦国浓与淡以舒适为轴)(4)

当然,这样的朋友肯定不止一个,比如另一个初中同学T,那时候与我也不是一个班的。他的成绩比我优秀,长得浓眉大眼、端正帅气,而且皮肤特别白,人生事业发展得也顺利。有一年,他的团队为我们编制一个专项规划,最后我们没有采用,一分钱补贴也没支付。本以为这可能会影响我们的感情,可几年下来,事实证明他真的就是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这些朋友,正如一首歌曲唱的“萍水相逢,你却给我那么多!”平时相处虽是淡淡的,可情谊却是浓浓的,感觉十分舒适。

也有一些微信朋友圈中的朋友,熟悉的或者从未谋面的,他们性格直率,为人热情,处事果断,自我感觉良好。中午休息时间、夜里十一二点或者凌晨三四点钟,仍是他们活跃的时段,“嘀嘀”一声响,一个链接、一段视频、一张图片……发了过来,有时会吓我一跳。我当然十分珍视他们对我的认同与信任,但他们这种表达方式浓烈得让我有点吃不消,哈哈……浓与淡,“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味”,关键在于能让彼此都有较好的舒适度。

湖水清颜散文(韦国浓与淡以舒适为轴)(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