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旧称紫禁城。故宫建成是在明成祖朱棣时期,明太祖时期的首都还是在南京,直到朱棣称帝后,才将北平改为北京,迁都至此。

古代迁都是一件大事,因为迁都会影响整个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格局,因此可以看出,明朝迁都是有着历史原因的。在影响明成祖迁都的各项原因中,对于多民族国家的治理成为了明朝迁都的重要原因。

明朝后来迁都哪里(浅析明朝迁都始末)(1)

一、朱元璋对迁都的艰难探索

1.朱元璋的迁都思想

都城是每一个朝代的政治中心,甚至是经济中心,不仅是国家的行政中心,更是全国最富有的经济重心,如唐朝的长安。人人都对纸醉金迷的都城趋之若鹜。

自夏朝开始,我国大大小小的政权就有277个,都城更是有217处。纵观这些古城的选址,一般都建设在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地方,以便能够随时取得粮食和各类物资。

其中最主要的都城分布在北方的黄河流域,这里是华夏民族起源的地方,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更是处于全国中心,战略地位重要,能够控制全国。

但到了明朝,朱元璋却选了应天(南京)作为都城。首先是因为应天是朱元璋真正走向创业之路的起点。明太祖在应天大展拳手,他先后打败了陈友谅,扫平了张士诚,收了福建、两广、云南、川贵,北上灭了元朝,实现了国家统一。

明朝后来迁都哪里(浅析明朝迁都始末)(2)

可以说应天对于朱元璋来说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所以一开始不止是朱元璋,连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一些臣子也建议都城设在应天,朱元璋也就顺水推舟地暂时将应天设为了都城。

但这还没完。朱元璋将天下打下来之后,居安思危,发现应天之前虽然也有作为都城的存在,但那都是一些小打小闹的小政权,像秦汉隋唐,就连实力稍弱的北宋,都将都城定在了北方。朱元璋有了将都城设在北方的想法。

因此朱元璋称帝之后的一次北伐,他曾亲临汴梁前线与将领商议北伐,顺便考察汴梁是否能作为都城存在,结果令他失望。原因是汴梁刚刚经历了战乱,如今破败不堪,民不聊生。

但朱元璋并未完全放弃,他做了一个历朝历代都没有做过的事情,那就是下令以应天为南京、以开封为北京,实行两京制。朱元璋暂时的想法是先在南京办公,在这期间提升开封的政治地位,依靠政治地位使开封迅速恢复。

明朝后来迁都哪里(浅析明朝迁都始末)(3)

一年后,朱元璋又有了迁都的想法,这个时候就有人提议将朱元璋的家乡凤阳作为都城,不过这大臣并不是觉得凤阳有多好,实际上当时的凤阳还没有经历了战乱的开封好呢!他只是觉得凤阳是朱元璋的家乡,以此来讨皇帝开心。

当然这个想法后来被否决了,没有什么其他原因,唯一的原因就是凤阳的环境太差了,再恢复几年都赶不上朱元璋迁都的想法。

就这样,一直处于犹豫不定的边缘的朱元璋一直没有将大明帝国的都城确定下来。但皇帝迁都的想法影响了朝堂氛围,此后多年朱元璋也在为迁都北方而努力着。

首先他将四个儿子分别分封在了西安、太原、北平和开封四个地方,从地方上可以看出,这四处皆是朱元璋犹豫的地方。不久,他派出了太子主标前往这些地方考察。

明朝后来迁都哪里(浅析明朝迁都始末)(4)

朱标考察完后回来,向朱元璋递交了这些地方的详细报告,还向朱元璋建议,若非迁都不可,那建议以西安作为都城。朱元璋认真听取了太子的意见,正想有所作为的时候,太子却在这个时候病了,御医诊断说是由于太子巡查过于劳累而病倒了。

这个时候的朱元璋一心在儿子身上,心中十分悔恨让太子去巡查,因此迁都的事儿就这样被耽搁下来了。不久太子去世,后又发生了蓝玉案,紧接着朱樉、朱棡去世,年老的朱元璋再也没有精力想着迁都了。

2.北京为何不在朱元璋的考虑范围内?

从上文来看,朱元璋在位期间,未将北京作为都城的选择。这是因为明朝建立之初,元顺帝还在元朝的都城大都(也就是北京),北方还未全部平定。朱元璋即位9个月后,徐达才攻进大都。

在攻取大都的前一天,朱元璋刚刚实行“两京制”,他并未正确认识元大都在国家“大一统”治理中所具备的政治意义。因此他不可能将北京作为都城的一个选择。

明朝后来迁都哪里(浅析明朝迁都始末)(5)

1369年,朱元璋平定元军后,在朝堂上和文武大臣就都城的选择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但主要是围绕在长安、洛阳、应天、汴梁和北平等地来展开。

在此次争论中,朱元璋还因为凤阳是自己的家乡将凤阳设为了“中都”,如此便出现了一朝三都的奇特景象。其中有人提议将北平设为都城,但被朱元璋以劳民伤财的理由否决了。

直到1378年,朱元璋将南京改为京师,罢除北京,仍称开封府。一朝三都的局面才正式结束。那么除了南京之外,北平有没有进入到朱元璋的候选名单呢?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抛开南京不谈,朱元璋也会选择西安而不是北平。

朱元璋选择西安的原因是为了防御蒙古,控制北边。显然北平并不具备朱元璋的期望。从地理位置上看,北平北方有蒙古草原和森林,如果北方的游牧民族有南下的意向,他们可以直接长驱直入,这就给王朝的统治造成了不稳定。

明朝后来迁都哪里(浅析明朝迁都始末)(6)

如果要迁都北京的话,那么必须有强大的军事力量的支撑,否则新兴的中原王朝是否能够长久地存在下去也是一个未知的谜。

二、迁都北平之始末

1.朱元璋为迁都做的准备

事实上,北京对于像辽、金、元由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来说是意义重大的。元代定都于北平,粮食等全赖于江南,当时还修建有海运,南北相互依存相互支持,集中反应了唐末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新趋势。

只有统一南北,将南北各自的优势相结合,才能稳定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南北各自的优势也就是农耕和游牧,如果两地统摄不好,社会就会发生动荡,政权也会发生不稳。

从朱元璋在迁都问题上的摇摆不定就可以看出,他未及时地认清协调好农耕和游牧之间的关系,才能稳定统治。但当时的统治集团还沉浸在刚得了天下的甜蜜时刻,让他们离开富庶的南京是相当困难的。

明朝后来迁都哪里(浅析明朝迁都始末)(7)

但是朱元璋在探讨都城所属的问题上,也渐渐认识到了南京存在的一些问题。明朝虽然将元朝势力赶到了北方,但元朝的残余势力始终骚扰着明朝的北部边防。朱元璋想要彻底消灭元朝的残余势力,那必须得经常组织大军北伐。

但明朝的都城南京虽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但距离北部边防太远,防御蒙古残余势力、组织北伐都显得力不从心,无法面面俱到。因此朱元璋想出了两个方案:一是将都城前往北方;二是单独把明朝的军事重心转移到北方。

如果要迁都,那么人口、财产的转移、修路搭桥,再加上新皇宫的修建无一不是一项大工程。但若要是单独将军事重心转移到北方的话,那必定要派将领过去。时间一长,山高皇帝远的,难免他们不会有异心,也保证不了他们会反叛。

于是朱元璋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他将自己年长的四个儿子分别派往了西安、太原、北京和开封,用来确保大明江山长久稳定。其中,朱元璋第四子朱棣就被分封到了燕京,也就是北平、北京。

明朝后来迁都哪里(浅析明朝迁都始末)(8)

按照朱元璋的构想,等他百年之后,朱允炆的皇位坐稳,政治经验积累完成,大明积累起来足够的财富后,再对朱元璋的分封藩王的举措进行整改,那么分封的诸王便不会成为威胁朱允炆皇位的存在了。

但继位的朱允炆并不满意爷爷分封藩王的这个行为,自己的地位还未稳固时,朱允炆就迫不及待地削藩了。后续后世人也都知道了,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位成功。而靖难之役的发生直接导致了迁都北平的决策。

2.朱棣迁都的原因

朱棣登基时,可以说处于一个内忧外患的处境。内就是朱元璋册封的这些藩王,会威胁自己的统治,毕竟朱棣就是这样上位的。

既然他能当上皇帝,那朱元璋另外的儿子们为什么不可以呢?很难保证他们不会像朱棣一样造反。外部就是北方的游牧民族时常侵扰边境,如蒙古和女真人。

明朝后来迁都哪里(浅析明朝迁都始末)(9)

内部的藩王好解决,毕竟大家都还忌惮着成为了皇帝的朱棣。但是外部的游牧民族就不好说了,天高皇帝远的,怎么来进行防御呢?因此朱棣坚决地做出来迁都的决策。朱棣很坚定地站在了北平上。

首先北平作为元朝的都城,对于蒙古人有着重要的意义,若将明朝的都城设在北平,那么能够彻底地斩断蒙古人不切实际的幻想。

其次,北平处于边防线上,如果蒙古军队南下,那么调集军队或者直接出兵都十分的顺利、方便。

第三,元代时对京杭大运河做过调整能够直接从江南通往大都,而不再需要绕远,对于采集粮草等都十分的方便。

明朝后来迁都哪里(浅析明朝迁都始末)(10)

最后一点是朱棣本就是分封在北平的燕王,知根知底,就像朱元璋对自己的家乡凤阳有着独特的情感一般。因此在1403年,做出来将北平改为北京的重大决策,并下令将南京作为明朝的陪都。

改称北京后,朱棣就在为迁都北京做着准备。1420年,北京皇宫正式建成,朱棣决定第二年便开始迁都。

总结

自明朝建立以来,帝国定都问题便一直困扰着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在位31年也未能解决迁都的问题。但朱元璋在位期间还是意识到了南京作为都城的不足之处,一直在思索着都城的选择。

直到明成祖朱棣继位后,为了完成朱元璋的遗愿,便做出了迁往北京的决策,意在维护大明帝国的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