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原文解读与修炼心得体会

庄子的齐物论解析(庄子齐物论原文注解-内功秘籍15)(1)

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

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鷇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

解读: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未定不是有亦不是无。道不可言,可言非道也。但是如果是完全没有,则无须提起,“果”是果然,果真;那么是果真有言吗?似有亦无。如何理解呢?就如佛家所说的“佛法无边”。这里的“无边”不是指无穷大,而是指佛不执边见,既不着有为这一边,也不着无为这一边。着有为这一边则是执名相,着无为这一边则是空空,空空即是顽空。固佛不执两边。所以佛法是如如不动,就是好像好像不动,既不是动,也不是不动。再简单一点就叫做“真如”,就是真的好像是。《心经》亦有言:“色空不异”,不异也就是“如如”,“真如”。“特未定”这样的描述,解读这些修炼的经典的时候,有时候是不能够用文字直接翻译的,因为它们都是在描述修炼时的状态所对应的处理方法,是要在修炼的状态里去理解。

庄子的齐物论解析(庄子齐物论原文注解-内功秘籍15)(2)

道恶乎隐而有真伪?

道恶乎隐而有真伪?

注:恶:不善于,不美成于

解读:道成则彰,故不隐。《道德经》有言:“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故隐而不隐。而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知道,则奚必之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故有伪,真有者隐而不隐,假有者不隐而隐,故有真伪。

言恶乎隐而有是非?

解读:《道德经》有言:“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惚恍窈冥之间,故不言则隐。有象之状,有物之象。言而有信故不隐,言而无信故有是非。

庄子的齐物论解析(庄子齐物论原文注解-内功秘籍15)(3)

庄子注疏

以下是《庄子注疏》原文,([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对照版:

果有言邪?

〔注〕以为有言邪?然未足以有所定。

其未尝有言邪?

〔注〕以为元言邪?则据己已有言。

〔疏〕果,次定也。此以为是,彼以为非,此以为非,而彼以为是。既而是非不定,言何所诠。故不足称定有言也。然彼此偏见,各执是非,据己所言,故不可以为元言也。

其以为异於毂音,亦有辩乎,其元辩乎?

〔注〕夫言与谷音,其致一也,有辫元辫,诚未可定也。天下之情不铃同而所言不能异,故是非纷纭,莫知所定。

〔疏〕辫,别也。鸟子欲出卯中而吗,谓之毂音也,言亦带壳曰壳。夫彼此偏执,不定是非,亦何异毂鸟之音,有声无辫。故将言说异於毂音者,恐未足以为别者也。

道恶乎隐而有真伪?

〔疏〕恶乎,谓於何也。虚通至道,非真非伪,於何逃匿而真伪生焉?

言恶乎隐而有是非?

〔注〕道焉不在。言何隐蔽而有真伪,是非之名纷然而起?

〔疏〕至教至言,非非非是,於何隐蔽,有是有非者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