昕玥经常会打开豆瓣找剧,发现按评分高低排列的大陆剧位居榜首的剧集N久都没变动,就是图片看起来有点陈旧的《大明王朝1566》。
这部剧到底有什么魅力呢?因着好奇心就追了起来。
仔细看完,觉得该剧确实有它的特别之处,作为一部历史剧,它是个佼佼者。
作为历史剧做到遵循史实基础电视剧要是给自己加上“历史”这个标签就会让人在观剧的时候产生心理暗示:我看这个剧除了娱乐消遣之外还想了解或熟悉一下这段历史,因为对历史名人轶事和传说有着好奇心。
说白了,被标签吸引的观众多多少少对历史是感兴趣的,所以往往是有所期待的。
鉴于此,如果归类为历史剧的电视剧借着历史人物无中生有、无底线地夸大或者颠倒黑白,不管剧情编得有多精彩都会引起观众的反感和抵触。
那么通常人们可以接受的底线在哪里呢?
昕玥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第一是对历史人物的褒贬含义的改变程度;第二是虚构补充的人物是否符合时代背景和故事逻辑。
首先说第一点,一般尊重历史的人都不愿意接受把能区分褒贬含义的事情强加到历史人物的身上,因为那样即是对先人的不敬,也是对后人认知的误导。
如以南北朝为背景的历史剧《独孤天下》,把独孤家大女儿塑造得非常有性格,情节也有精彩之处,但是把故事编成北周明敬皇后与宇文护偷情,并生下私生女,这就有诋毁之嫌了;把一个遗臭万年的人物宇文护写成了情圣,为了爱情可歌可泣,完全地褒贬错乱。
图片截取豆瓣评论
又如电影《绣春刀2》,有演技派张震坐镇,本来也是可圈可点的,但是因为剧情涉及到历史人物与史实有偏差,曾有豆友在评论中愤慨不已。
图片截取于豆瓣评论
在这一点上《大明》却是做得很好,“好人”在编剧的手下还都是好人,至少好的部分都保留着,如海瑞的刚正不阿和两袖清风,如宦官黄锦的憨厚耿直,如胡宗宪的抗倭事迹与功绩……
而“坏人”也没能在后世的片场中翻盘,所做的坏事“账目都列出来”,如严家父子把持朝政权势熏天、祸国殃民,如宦官陈洪,虽然历史记载寥寥,但是为人卑劣略见一斑,剧中扩大了他的小人形象,既增添了戏剧效果也没有失去偏颇。
图片截图于百度网页
剧中任何一个人物,你都可以挑出来去查资料,都会发现对他们的褒贬事件设置基本上贴合史实,编剧发挥想象按照历史资料的主干给他们添加枝叶,既生动有趣又让观众心理有舒适感。
再说第二点添加虚构人物。
既然是故事,故事的推动需要各色人物,但是历史上记下的人物是有限的,对某些事件的推进和展开是不足够的,因此需要虚构出来——或者说,把史料缺失的部分用人们的想象补充进去。
但是既然是历史剧,虚构也不能天马行空,不能脱离历史的框架,被虚构出来的人物某些事迹最好从同时代的人物身上收集而来,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合进去,让故事自然而容易理解。
《大明》中虚构的人物就塑造得很好。
比如吕芳,历史上没有其人,但是吕芳在剧中所作所为事实上是同时代存在过的许多在皇帝身边伺候过的宦官事迹的集合,所以观众不会对在这个角色感到违和。
又如虚构的富商沈一石,是与时代特征和政治背景相吻合的人物。
一方面明朝对商人的地位抑制和官场极其腐败,另一方面因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崛起产生了利,贪得无厌的官员就像吸血鬼地朝着商人咧开獠牙,伸脖子吸血,所以造成了这种人物的悲剧。
《大明》是一部能让人看得津津有味的历史剧,而在看剧之余或之后,更有去查阅资料增加历史知识的动力。
大多数以商业为目的的电视剧为了吸引观众目光,乐于使用人气高的流量明星,在整部剧里堆砌着金童玉女,让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这是一种手段。
比如正在热播的《锦衣之下》,塑料的道具和场景、狗血的套路和剧情,但是偏偏帅哥美女多,播出两个月不到,成为爱奇艺热播剧榜首。
《大明》却不屑于这种过眼云烟,它更加注重塑造角色的神韵而不是打造美颜。
剧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散发着角色的气质美,是一种需要用细心和耐心而非感官去欣赏和领略的美。
如黄志忠扮演的海瑞,皮肤黝黑,眼眶深陷,山羊胡子,平实的中年男人模样,与引人遐想的“小鲜肉”相差十万八千里。
然而,海瑞眉宇间散发出一种浩然正气,眼神坚定而炯炯有神,声音洪亮而震撼人心,让人观之肃然起敬,甚至只要他的形象在脑子里回荡都能联想到正义和坚强。
这是一种人格魅力的美,不但凝聚人们的目光,还有心灵,对他由衷的赞美。
标榜着以美貌为资本的芸娘也不是普通意义的花瓶,她既没有网红的v字脸,也没有像四千年一遇的某美女那样在滤镜下白皙剔透。
有人说演员显得成熟,而且不够惊艳,昕玥却觉得她很有古代女子的韵味,走起路来步履轻盈,婀娜多姿,每每出到镜头低眉顺眼,说起话来轻声细语,真正的古典范儿,与时下很多披着古代外衣揣着现代人思想的古装剧中的女子角色比起来,芸娘的演绎让人没有跳脱感。(当然,昕玥指的是与时代相适应的美,芸娘的美在当今世界是不合时宜的。)
娴静如姣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除了形象,芸娘还在面容上添加个人沧桑经历的人生愁绪,就像一本书,让人有翻开欲罢不能的感觉。
就连反派人物也不是纯粹的丑陋和恶臭。
扮演严嵩的倪大红当时只有46岁,却把老态龙钟、雪鬓霜鬟的耄耋老儿演得惟妙惟肖,与实际年龄比他大5岁的张志坚搭配父子竟然毫无违和感,从行走步伐到待人接物都带着年迈老人的颤颤悠悠,而那皱巴巴往下搭的眼皮总是撑不起来的样子和让人等半天才有慢吞吞的回应,让你会觉得那宛然就是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
倪大红除了往形象里添加“老”的元素之外,皓首苍颜之间还透出才高八斗、老奸巨猾和孤傲自负,闪烁着复杂的人性幽光。
《大明》几乎没有使用让人舔屏的高颜值演员,但是每个角色非常贴近故事背景和人物性格设定,生动鲜活,让人细细品味历史故事和文化兴致盎然。
人性刻画非常丰满,善恶并存,褒贬糅合所谓人无完人,世上绝大多数人都不是纯粹的好人或者坏人,历史上的人是现实中存在过的,他们同样具有人性的高光和弱点。
首先,对角色的塑造非常丰满。
对主要人物的塑造,如海瑞,受后世敬仰的海瑞并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他既有光辉的一面,为了保护老百姓的生命财产,不畏权贵,面对最高权力中心都敢与之抗争,也有人性的缺点,最明显的是大男人主义,特别是对女性的心态畸形,对妻子漠不关心和严苛对待,对母亲无底线的愚孝。
又如亦正亦邪的太监杨金水,有时候与贪官们同流合污面无愧色,有时候又在京城当着皇帝的面阐述浙江之地的是非曲直,没有埋没良心,到后来他忽而又站在沈一石面前与之惺惺相惜,当自己犯下的事兜不住之时,又为了保存自己在乎的人甘愿受欺受辱,像谜一样存在着。
就算很多人恨之入骨的嘉靖皇帝,他也有让人肯定的地方,起码他还没有糊涂到完全被人控制心智,蠢笨到像某位发出“何不食肉糜”感叹的皇帝,他分得清人情冷暖和忠奸善恶,齐大柱出面维护海瑞是知恩图报,海瑞忤逆恶语是恨铁不成钢,严氏父子甜言蜜语是中饱私囊,但是他管不住自己,因为人性的自私、贪婪、惰性和手握大权的便利。
而大奸臣严嵩,编剧也没有处处去描绘他的丑恶,而是在他的老奸巨猾之间添加了点人情的温暖以及透出对其才华的惋惜。
严嵩一生作恶无数,但是却屡有爱才之心,而且用人不疑,对能干的胡宗宪流露出师长的慈悲之态。
其次,对人物命运的处理和预示因果对应。
大众对戏剧要求的结果最好的莫过于善恶到头终有报,这是普遍的人生观,既是对幻想的期望也是对现实人生结局的向往。
《大明》满足普遍心理的同时也保留了自己的性格,但是终究没有偏离因果相承的方式。
为了叫醒装睡的嘉靖,海瑞买好棺材告别家人上奏《治安疏》,视死如归,最终他获得了盛名,被嘉靖赦免和下一任皇帝隆庆重用,这看起来是一个好的结局。
但是另外一头,怀孕的妻子难产而死断了给海家生下孙子的最后希望,孤苦的老母亲绝望地空手回乡,看似命运的不公,实则海瑞自己种下的苦果,因为他对妻子的不重视,对母亲无原则的服从,驯服了妻子的委曲求全和纵容了老人家的自以为是。
看到宦官陈洪种种龌龊行为的时候,昕玥不禁咬牙切齿,这样的人该下地狱吧。
如果说,要在整部电视剧里挑出一个坏得彻头彻尾的人,陈洪算是一个。
然而这样的他却安然无恙活到最后一集,但你要是以为他能逃过因果报应就错了,嘉靖的台词中早就对他的命运做了安排。
当陈洪使下属拼命地殴打太监冯宝时,黄锦看到义愤填膺想去救下,嘉靖拦下他说:“不要去救……如果我猜得没错的话,这人应该是日后杀死陈洪的人。”
没过多久,嘉靖就下令把冯宝送回裕王府,陈洪的不得善终之情景留给了观众的想象。
曾经权势熏天目空一世的严嵩,在皇帝罢免之后,一手好字送给卖酱菜的也不要,自己曾经对人有多凉薄如今就得到别人的多凉薄。
仿佛在诉说,冥冥之中,没有人能逃离自己为自己编织的命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权谋的展现合理而节奏稳妥凡是历史剧或者古装片都少不了权谋的情节,因为权谋既有让人带脑看戏的好处,也增加了电视剧的趣味,更为剧情发展增加合理性。
但是权谋处理不好会成为电视剧的败笔,既让人觉得虚假而儿戏,又让人找到无限多的漏洞而大呼逻辑不通,最后胜也萧何败也萧何。
《大明》的权谋戏的展现却是合理而节奏稳妥,让人觉得真实而高级。
一是权谋过程显得很慎重,取得胜利的方式往往不是靠个人的小聪明能办到的,也没有什么不合逻辑的反转。
如海瑞被郑泌昌和何茂才设计通倭的情节,其时去到淳安县城的海瑞完全是被孤立的,跟随在身边的人全部都是郑何的心腹走狗,编织的罗网正等着他掉进去。
按照一般的权谋剧套路,主角深入险地,然后掏出了事先准备好的杀手锏,在千钧一发的时候后发制人,等控制了局面之后,再对失败的对手把自己的足智多谋娓娓道来。
势单力薄的海瑞进入别人的圈套后,他并没有什么锦囊妙计,他所能做的就是两样,第一,调动身上所有的注意力去观察每个细节,包括受害者和对手的神情态度和心理状态;第二,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态度去勇敢面对和坚守,从气势上压倒对手并给了受害者信心。
事情的结果是郑何集团未能得逞,但是海瑞也没有完全扭转局面。
但是不管郑何二人如何地丧心病狂,他们始终不敢走出暗杀海瑞这一步,因为潜意识中有一种观念左右着他们,就是:不能轻易杀害朝廷命官。
这与那些动不动在皇宫大内出现刺客的戏相比,就显得严肃而认真。
现实中有阴谋,但也不能过于阴谋。
二是智斗的结果不是立见分晓,一劳永逸,而是长期的、宏观的和艰难的。
最明显的莫过于吕芳在裕王身边放一下一枚棋子冯宝这个设计。
冯宝虽然顺着皇帝的意思打死了司天监的某人,但是皇帝得了便宜还卖乖,跟人说他其实并不想打死他,因而需要一个背锅侠。
冯宝自然在劫难逃。
吕芳趁着裕王诞下世子皇帝给他赏赐宫人的机会,把冯宝塞了进去,临行时还说:“我这条老命以后还得靠你呢。”
看在外孙的份上,皇帝终于没有穷追不舍,冯宝得以逃过一劫。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有时候也不尽然。
进入裕王府的冯宝倒是焕发了生机,不但得到裕王夫妇的看重,还被世子依赖,幸福日子指日可待。
但是很快招来了有些人的嫉妒,然后挑起皇帝的猜疑,再次把目光投向他。
于是冯宝落入小人陈洪的手中,经历了地狱般的苦痛之后才重新获得生机,也为后来的局势变化保留了一个影响因素(在万历接任的时候拥张居正挤掉高拱)。
也说海瑞,在淳安救下被冤枉的百姓之后,后面斗争的道阻且长。
即使齐大柱在抗倭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也无法保障生命,最终靠着一个可笑的谎言(进献张真人真经)才能让得以活命。
《大明》的权谋,无论是想出谋害别人的“坏人”,还是化解自己危险的“好人”,都不像某些儿戏的权谋那样似乎不费吹之力,然后立竿见影,让人五体投地,而是贴近现实,深深表达了人物命运的无奈和不易。
《大明》是一部有内涵有良心的历史电视剧,也许它的热度无法与俊男美女齐聚的流量剧相比,但是“识货”的人会喜欢和珍惜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