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

中元节,俗称“七月半”,也称“鬼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2010年5月18日,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中元节”被列为民俗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节日的由来

中元节古来有之,一直传承至今,可追溯到上古时代,是中华民族“家”文化的一种具体体现,文化内核为敬祖尽孝、追念先人。所以,节日较为普遍,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世界华人分布地区都保留着传统习俗。

中元节俗称什么节日(传统节日中元节)(1)

“七月半,鬼乱窜”。据说,中元节(七月半)恰逢夏秋交替,在天地阴阳交替的节点,阳气盛极而衰,阴气显现,阎王打开鬼门把鬼放到阳间觅食,享受人们的供祭。节日过后,重关鬼门,群鬼又返回阴间。

二、节日的习俗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因为传承久远,时间、形式、禁忌都会有些许差别,各有各的讲究。从时间来讲,就区分为过“七月十三”的、过“七月十四”的、过“七月十五”的。从祭祀活动来说,就有祭祖、烧纸、焚香放炮、吃鸭、放河灯、跳天灯等项目。

中元节俗称什么节日(传统节日中元节)(2)

当然,尤为普遍的是烧纸。传说,阳间的纸就是阴间的钱,人们烧纸就是给亡故的先辈亲人送钱。通常烧纸时都会留下几张,到十字路口焚烧,目的是给无家可归的野鬼一些施舍,它们就不会再去抢劫送给祖先的钱了。

时至今日,随着城市化进程,传统习俗没有过多的讲究了,主要是一家人团聚,共同祭拜祖先。

三、节日的今天

到了当代,虽然重提传统文化复兴,传统节日逐步回归,但中元节已大不如从前。因为其与清明节的文化意蕴共有,在现有的传统节日中没有得到凸显。

中元节俗称什么节日(传统节日中元节)(3)

现在,每年到中元节期间,各地都会出台文明祭祀倡议书,倡导人们安全祭祀、节俭祭祀、文明祭祀,传统文化在“去伪存真”“吸取精华”中传承发扬。当然,也不能把中元节气“落寞”归结到引导倡议上来。因为,我们无法想象,在城市中的高楼中,各家各户在楼梯口烧纸,每层都烟雾缭绕,成为大烟囱。我们也不可漠视,祭祀燃放引发的火灾,导致生命财产安全受到的损失。所谓倡议引导,出发点有以下几个:

1.防火安全的需要。单说烧纸,在这炎炎夏日,微风拂过,星星之火落到哪家的晾晒的床单衣服上,或是落到枯枝烂叶上,引燃导致火灾,我们就会把“鬼节”变成“火节”,把节日过成“劫日”

2.生态环保的需要。每一片烧过的纸张,都是一颗颗成荫的树木枝叶,都是产生的垃圾、排放的粉尘烟气,这些都很难逆转。所以,倡导献一束花、敬一杯酒、植一棵树、讲一个故事等绿色低碳安全的祭祀新风尚,更具现代传承传统节日的意义。

3.文明节俭的需要。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对逝去先人从俭办丧、文明祭祀,对在世老人多尽孝心、多些关爱,尊老敬老、厚养薄葬,或许是寄托哀思的最好方式,也将使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得更加光大。

4.疫情防控的需要。祭祀活动极易引发人员聚集,随着奥密克戎毒株变异,传播速度更快,这些天的海南、西藏等地深受其害,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维护好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

四、节日的期盼

人类的活动必然会对生态等造成影响,或大或小、或多或少,关键是怎么平衡,怎样可持续。传统节日,是华夏儿女特有血脉基因,不可断更、不可磨灭,一些特有仪式、特定活动必须传承,主要是怎么优化,怎样健康发展。

中元节俗称什么节日(传统节日中元节)(4)

1.有传承。就如西班牙的西红柿节,街头巷尾的番茄大战,不能单方面的从浪费食物去下定论;又如傣族的泼水节,铺天盖地的水浇到身上、洒在地上,也不能片面的浪费淡水去看待。中元节也是如此,烧纸、焚香、放炮等都是传统文化的特定载体、符号,必须保有这些项目,才能算是传统节日。

2.有封堵。对节日活动的一些危险行为,是必须制止的。比如在家中或楼梯口焚香烧纸、在人流车流穿行的马路上放炮、在绿化带或树荫中乱烧乱放,这些明显会危及到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是需要封堵,不能放任自由,毕竟在规则下的自由才是真正健康的自由。

3.有疏导。古来有之的存在,一定具备其合理性,这就昭示着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传统节日做好提前谋划,将活动区域划分为禁止区、限制区、自由区,加强巡逻监管,确保传统节日有声有色、平安健康。以烧纸一项来举例,可以像投放垃圾桶一样,投放烧纸的铁桶(当然不能像投放垃圾桶一样的密集投放,定时定点燃烧、专人管护。对于焚烧的量,可以探索商业性或公益性的服务,如同到寺庙烧香一般,免费或者少许收费提供香纸、鞭炮,人们可以购买也可以自备,集中到一些点燃放,相信这样更能凝聚起节日的氛围。

总之,所有的传统节日都不能简单搞一刀切、一堵了之,都应与时俱进赋予新的时代意义,都要源远流长、亘古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