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口文化白陶鬶
大汶口彩陶豆
大汶口彩陶钵
一.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与研究进程
1、发现与命名: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与确立,由于和“青莲岗文化”纠缠在一起,经历了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多数人从80年代以来就接受了大汶口文化的命名。
2、研究进程:回顾大汶口文化发现和研究的历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约从1952年到1962年,这一时期人们对大汶口文化的认识尚处在探索阶段;第二阶段,从1963年到70年代末。这一时期以大汶口文化的正是提出开始,到其被大多数人接受为止;第三阶段,大约从80年代初到现在,大汶口文化的新发现进一步增多,研究工作也稳步向纵深发展。
二.典型遗址
大汶口文化遗址已发现有数百处之多,经过发掘的也有50多处。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山东省的泰安大汶口、兖州王因、邹县野县、曲阜西夏侯、茌平尚庄、广饶五村、胶县三里河、诸城呈子、莒县陵阳河和大朱村、日照东海峪、蓬莱紫荆山、长岛北庄、栖霞杨家圈;江苏省的邳县刘林和大墩子、新沂花厅;安徽省的亳县富庄、蒙城尉迟寺;河南省的郸城段寨、鹿邑栾台等。
三.分期、特征与年代
1、分期
典型遗址的分期:野店遗址(把大汶口文化遗址分为五期九段)、大汶口遗址(把大汶口文化遗址分为六期九段)。陶器的演化可以反映各个分期的不同特点。
2、文化特征
早期阶段:发现的房址不多,均为半地穴式建筑,平面形状有圆形和长方形(包括方形)两种,当时的居民具有比较高的建筑设计和技术水准;墓葬数量相当多,总数在1300座以上,墓葬形制以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为主,墓葬方式多样化;生产工具主要为石、骨器;陶器以红褐色为主,灰陶和黑陶较少,但有增多的趋势,均为手制。
中期阶段:房址以半地穴式建筑为主,出现地面式建筑,平面亦有圆形和方形之分;墓葬数量少于早期阶段,计有400多座;生产工具和早期阶段变化不大,石器制作更为精细,皆通体磨光;陶器仍以红褐陶居多,但比例大大下降,灰陶和黑陶明显增多,制法仍为手制,但已较多运用轮修整理。
晚期阶段:房址仍已半穴式建筑为主,地面式建筑较少,房址平面以方形或长方形居多,出现多间相连的平房,圆形房屋依然存在;墓葬发现约400座,多数比较零散;生产工具中的石器均经精磨,制作十分精致;灰、黑陶已占据优势,白陶和橙黄色陶占有一定的比例,红陶已退居次要地位。
3、年代:大汶口文化早期阶段在距今6100—5500年前后,中期阶段约在距今5500—5000年之间,晚期阶段则大约在距今5000—4600年。
四.地方类型
1、早期阶段:王因类型,主要分布于汶河流域和泗河中上游地区,陶系以夹砂红陶最多,二期灰陶比例有所上升;刘林类型,主要分布于淮河下游以北地区,即泗河、沂河和沭河的下游地区;紫荆山类型,最初发现于蓬莱紫荆山遗址,其文化面貌的全面认识,则赖于后来发掘的邱家庄和北庄遗址。
2、中晚期阶段:大汶口类型,主要分布于汶河流域和泗河中上游地区,东起汶、泗河上游,西达古运河西岸,北自泰山,南到微山湖畔;花厅类型,只要分布于泗、沂、沭等河下游地区,地处江苏的淮河以北区域;陵阳河类型,主要分布于沂、沭河中上游,以及日照、赣榆等东部沿海地区;尚庄类型,主要分布于鲁西北的小清河和徒骇河中上游地区;五村类型,主要分布于鲁北的淄河和孝妇河流域地区,南抵泰沂山系北麓,向北可能越过黄河到达惠民、东营一带;三里河类型,主要分布于潍河、瀰河流域,西、南分别与五村、陵阳河类型相邻,东跨胶莱平原,南依沂山山脉,北靠莱州湾;北庄类型,主要分布于胶莱平原东部的半岛大陆和沿海岛屿;尉迟寺类型,主要分布于以淮河支流—涡河为中心的皖北、豫东和鲁西南地区。
五.社会经济
1、农业:农业是大汶口文化最主要的经济部门。农具制作较为精致,石器多经磨光,刃部锋利,有的海穿孔;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粟;粮食有了一定的剩余;饮酒之风甚盛。
2、家畜饲养业:家畜家禽种类有猪、狗、牛、羊、鸡,猪的地位最为重要,是大汶口文化居民肉食的主要来源。
3、渔猎业:是农业、家畜饲养业的有益补充。捕捞对象主要是鱼类和蚌、贝类。在沿海和沿湖地区,渔猎生产活动是以捕捞为主和狩猎为辅,而在丘陵山区地带,则是以狩猎为主,捕捞相对次要一些。
4、手工业: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迅速发展,突出的有制陶业、制石制玉业、制骨制牙业、建筑、纺织和木材加工等。
六.社会性质
早期阶段:产生了小墓区或分群、分组埋葬现象;贫富分化现象已产生,并有逐渐加重的趋势;男女社会分工已十分明确。已经初步完成了由氏族所有制向家族所有制的转化,私有制经济成分已超过公有制。
中期阶段:家族私有制已经巩固,部落之间的战争日益频繁,许多战俘沦为奴隶。内外交流增多,文明因素不断涌现。
晚期阶段:贫富分化进一步加剧,阶级对立已到处可见;商品生产业已出现;创造出图象文字。海岱地区已陆续进入文明社会的初期。
七.与周邻地区同时期诸文化的关系
1、与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关系:大汶口文化早期阶段双方的交往关系中,以中原地区对东方的影响更大一些;在中期阶段,大汶口文化向西影响的势头大大增强,仰韶文化对东方文化的影响以减少到很低程度;大汶口文化晚期阶段,海岱文化区的西界进一步向西拓展,进入极盛时期,而同时期的仰韶文化末期似乎自是难保,无力东进。
2、与崧泽、良渚文化的关系: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主要分布于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地区。
崧泽文化时期,来自北方的影响较大;到大汶口文化中期阶段,大汶口文化中的良渚文化因素急剧增多;大汶口文化晚期阶段,来自南方的良渚文化因素明显减少。
3、与辽东半岛小朱山二期文化的关系:胶东半岛与辽东半岛文化交流的趋向十分清楚。大汶口文化对辽东半岛小朱山二期文化的影响,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影响范围集中于半岛南端的大陆及其周围的岛屿;相反,小朱山二期文化对胶东半岛大汶口文化的影响极其微弱。(李慧竹 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