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育人目标(雏凤清于老凤声)(1)

雏凤清于老凤声

——甘肃省靖远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特色办学纪实

□记 者 师克强 王佳宁/文

 通讯员 马得明/图

  走进甘肃省靖远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以下简称“靖师附小”),优美的校园环境和浓郁的文化氛围令人耳目一新。

  位于陇中文化名城靖远县城的靖师附小历史悠久,其前身是“敷文书院”,始建于清乾隆45年(公元1780年)。

  沧海桑田,白驹过隙。如今的靖师附小以特色教育、素质教育闻名陇上。作为靖远基础教育的“排头兵”之一,近年来,学校积极响应国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号召,以标准化学校创建为契机,以新课程改革为动力,以提高师生综合素质为主线,以德育工作为重点,进一步规范教育行为、明确办学方向,积极构建“教育环境优美、教学设施完善、教师队伍优秀、教育科研起色、教学质量提升”的优质校园;努力打造“管理高要求、设施高标准、教师高水平、学生高质量”的一流学校。

A 文化铸魂 全力推进“至真”教育

  “一所好学校的灵魂是文化,优秀的校园文化能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蓬勃的精神、永恒的力量。”靖师附小校长王雄如是说。

  靖师附小一贯注重从文化的角度规划学校发展,在原有绿化美化的基础上,按可利用的绿化面积栽种绿植,力求做到“一处一景观”,将绿化美化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品位,使文化育人这一教育理念得到充分体现。

  在靖师附小的教学楼里,每一层走廊都有名言警句和教师书画作品展示,通过潜移默化,培养学生自尊自重、自勉自励、自信自强的精神风貌。

  走进各班教室,前墙设有国旗和激励语,后墙设有板报、书香园地、图书角,北墙设有学生作品,南墙设有荣誉栏,每位学生一进教室,就能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氛围。

  每天清晨,学生刚进校园迎面就会看到“敷文楼”玻璃幕墙上的校训——“求真、明理、博爱、尚美”。

  “校训的核心是‘真’,我们紧紧围绕这个核心,形成了‘求真知、明真理、养真品、做真人’的‘至真’教育理念。”王雄说,“至真教育源于对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与发扬,源于剔除浮华,使教育返璞归真、导人致真。”

  到目前为止,“至真教育”已在靖师附小成功渗透,并形成了“四大支柱”。

  第一个支柱是“真·美环境”。环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和谐的人文环境,二是优美的校园环境。人文环境是以全人教育为底色,以至真教育为核心,以活动开展为载体,全力打造激情校园的德育教育环境,积极营造说真话、抒真情、笃真理、守真朴的环境文化;校园环境则是逐步形成“1234环境文化格局”,即一个文化中心(至真园)、两堵文化墙、三大展示区、四大文化板块。

  第二个支柱是“真·创课堂”。“真·创课堂”培养的是真善美的人,在“真·创课堂”上,学生追求“真学学真、真思思真、真行行真”,教师追求“真育育真、真教教真、真研研真”。“‘真·创课堂’,上我们要求以学定教,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过于被动、依赖、低效的学习状态,让学生主动、高效学习。”副校长李岩云说。

  第三个支柱是“真·爱”人师。“教师是有效教育的关键。”王雄说。“真·爱”人师,是指拥有一支饱含爱心、精于教书、勤于钻研、善于创新的教师队伍。要求教师在不断自我期待、自主学习、自觉实践、自动反思中促进自身专业成长,努力使自己成为塑真德、怀真才、修真文、启真智的“真·爱”之师。

  第四个支柱是“至真”少年。“我们的目标是培养求真知、明真理、养真品、做真人的附小‘至真’少年。”副校长周军说,“具体内涵为求真知,引领学生做好学乐问的学习人、志存高远的自强人、认识世界的求索人;明真理,引领学生做信仰真理的追梦人、探求真理的执着人、捍卫真理的践行人;养真品,引领学生做担当道义的爱国人、品行高洁的仁爱人、志趣高雅的达观人;做真人,引领学生做言行一致的诚信人、脚踏实地的纯朴人、待人热诚、全面发展的真心人。”

  “我们围绕‘至真’教育理念,创建课程特色,加大校本课程开发力度。提出了‘1 x’的课程设想,‘1’是国家课程,‘x’是校本课程。开发了艺体杂技类、学科素养类、综合实践类等三大类65个小课题的校本课程,用来指导规范校本教学活动。”李岩云说。

B 活动塑形 铺设阳光育人路

  2021年10月6日,首届全国小学生曲棍球夏令营暨2021年全国青少年曲棍球锦标赛(U12、U10组)在兰州收官。靖师附小脱颖而出,获得U12男子组全国冠军。

  “我校是靖远县最早设立曲棍球训练的学校,2008年中国曲棍球协会正式授予我校“国家曲棍球奥林匹克后备人才训练基地”,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和完善,特别是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以来,曲棍球队队员的选拔和训练也日臻完善,学校外聘体校教师协助管理,有效解决了我校资源匮乏问题,使曲棍球队的训练步入正轨、竞赛水平不断提高。”副校长王鹤说。学校先后有200多名学生毕业后进入高校、体育运动学校深造。优秀队员李爱莉被选入国家曲棍球队,成为夺得曲棍球世界冠军的主力队员。2009年4月,学校与靖远县业余体校联建曲棍球后备人才基地并获得国家手、曲、棒、垒球运动管理中心认定,成为国家级曲棍球后备人才培训基地。

  在靖师附小,并不是曲棍球一个项目“一枝独秀”,而是多个社团“争奇斗艳”。

  每天下午4点以后,校园里社团活动如火如荼:伴随着节奏鲜明的音乐,健美操社团的孩子们在指导老师带领下活力四射地起舞;剪纸社团的孩子们灵巧地挥动剪刀,在红纸上剪出精美图案;足球社团的孩子们在操场上训练,攻防有序,生龙活虎。

  “多年来,我校一直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既有思想性,又有知识性;既有娱乐性,又有实践性。”李岩云说。为此,靖师附小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实践活动课,如书法、国画、剪纸等美术课程和舞蹈、合唱、竖琴等艺术课程,丰富了学生的艺术素养;曲棍球、足球、篮球、羽毛球、体操等体育课程,训练学生健康的体格、健全的心理;七巧板、航模、小发明、小制作等科技课程,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了学生的科技素养;演讲主持、经典诗文诵读等语言课程,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敷文史话、家乡风味小吃、靖远民间游戏等课程,加深学生对家乡的认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

  然而,开设这么多实践活动课并不容易,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师资。为此,靖师附小充分利用教师资源,鼓励教师发挥自己的特长,主动开发一门实践活动课。

  民族舞社团负责教师魏佳燕就是其中的代表。她在负责民族舞社团后,利用自己的特长积极带动社团建设。如今,民族舞社团吸引了许多学生参与,有的有基础,有的没有基础,她就设计了从易到难的梯度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跳民族舞能培养学生的气质,使他们的性格更加温和柔美。”魏佳燕说。

  剪纸社团邀请了白银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靖远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剪纸传承带头人王世义。

  “我既是孩子们的老师,又是王老师的学生。”剪纸社团的教师张海丽说,“王老师教孩子们剪纸时,我也在一旁学习,如今我的剪纸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对学生来说,社团活动让他们找到了自己的爱好和坚持。

  六年级学生贺婷婷是靖师附小女子足球队的队员。三年级时,她觉得踢球的同学“既帅又飒”,于是主动报名参加足球队,每天坚持训练,代表学校参加了“县长杯”“市长杯”的比赛。“进入初中后,我还会继续踢足球的,这是我的爱好!”贺婷婷肯定地说。

  “伴随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为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校特色建设和跨越发展,从2014年开始,靖师附小开始举办‘四个节’活动。”王雄说。

  “四个节”包括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和读书节。“四个节”举办时,学校会邀请家长参与,不仅促进了亲子交流,也拉进了学校和家长的距离,让家长对学校的工作更加了解,从而更加支持。

   “阅读考级活动”是靖师附小的一大亮点,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把考核内容分为六个级别,分别是一至六级,对应一至六年级。一级为基础级,六级为最高级,学生毕业时应达到阅读六级水平。从“小学士”——“小硕士”——“小博士”,让孩子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不断感受学习的快乐,体验成长的乐趣。活动中,老师和家长一起参与,让“书香家庭、书香校园”的氛围为人生打底、为精神奠基。

  “校园有了文化,就有了敦厚的文明底蕴;校园有了艺术,就有了灵动的精神;校园有了体育,就有了生命的阳光;校园有了科技,就有了创新的活力。”王雄说,“未来学校还将开发其他活动,促进学生五育并举、全面发展。”

C 锐意改革 求实创新促发展

  李岩云的办公桌上有一本《听课笔记》,因为经常记录、翻阅,边角已经卷起,里面详细记录了李岩云听年轻教师讲课的意见和建议。

  每位校领导都有一本像这样的《听课笔记》,里面认真记录了他们随机推门听课的详情以及对课堂的评价。学校规定,每位校领导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5节。“教师有了理论素养还不够,还要有转化为实际教学行为的能力。”李岩云说。靖师附小提倡“把教室门打开”,校领导随时推门听课,有助于每位教师将所教的课程不断打磨成“金课”。

  2011年以来,靖师附小开始扎实推进高效课堂建设,大胆创新,走出了一条高效课堂建设的全新之路、特色之路。坚持改革创新,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和探索富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构建了一个以新课程理念为灵魂的课堂教学模式——“三段五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三段”即教学过程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课前预习,教师讲课之前,学生自学新课内容,做好上课的知识准备。第二阶段为课中探究,以合作探究为主要方法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第三阶段为课后延伸,学生将课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五步”指课堂教学的五个步骤。第一步是目标导航,目标定位要准确、要具体,简明扼要,语言简练,一目了然。第二步是自学探究,通过学生自学探究问题,获取知识、发展能力,这是创新教育的必由之路。第三步是交流展示,交流展示有两个阶段:小组内交流展示阶段和班内交流展示阶段,这一环节既可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又可以检查各小组的合作互助。第四步是精讲点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少讲,不要代替学生包办一切,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操作、思考、探索。第五步是训练达标,训练达标的形式灵活多样,教师可以组织小组长之间互查、小组长检查或者抽查部分学生。

  随着“双减”的全面推行,靖师附小又开始了新的思考和实践。

  “‘双减’背景下的‘减负’,考验的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基本功,当中需要思考的工作环节非常多,需要统筹思维、变革思维,需要对教育教学管理的全流程进行重构,才能真正实现‘减负增质’的总目标。作业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口。”王雄说。为此,靖师附小组织教师加强对作业的认识,重新梳理作业的功能,以作业的设计为突破口,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流程进行再造,使作业的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我们要求教师对作业功能和定位进行再认识,把作业纳入教研过程,对作业的思考要融入备课全流程。”李岩云说,“教师要追求专业成长,一定要从‘布置作业’,走向‘研发设计作业’。作业是学校管理的重要一环,应纳入学校管理的全流程。学校对作业的研究、设计要成为常规制度,形成教师的职业认同,最终内化为教师的工作自觉,‘双减’才能真正落地。”

  对靖师附小而言,除了注重提升“内功”,优秀的“外援”也成了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

  靖师附小的“外援”就是副校长赵胜阳。

  2020年8月,天津市和平区万全小学数学教师赵胜阳毅然踏上援甘之路。

  到靖远后,赵胜阳第一时间投入工作。除了担任靖师附小副校长,她还是靖远县教师发展中心兼职教研员。常态教学、组织教研、指导培训、送教下乡等是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她坚持“3 2”工作模式——三天常规教学管理、两天送培送教下乡,她几乎走遍了靖远每一所小学。她用赤诚之心支教,工作勤勉、业务精湛,赢得了靖远教育同仁的一致好评。2020年11月27日,靖远县教育局授牌成立“赵胜阳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靖师附小的特色办学已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展望未来,前景一片光明。

转自2022年《未来导报》第3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