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指的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The Master sa id : "Is it not pleasant to learn with a constant perseverance and application? "Is it not delightful to have friends coming from distant quarters? "Is he not a man of complete virtue, who feels no discomposure though men may take no note of him?"

先生说:“学能时时反复习之,我心不很觉欣畅吗?有许多朋友从远而来,我心不很感快乐吗?别人不知道我,我心不存些微怫郁不欢之意,不真是一位修养有成德的君子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指的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

儒家的学问是悦乐之学。求知自得其乐,交友衷心喜悦,古典风范荡然,儒雅的君子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也就是说:您的生命伴随着学习充实而饱满,那是多么悦乐的事啊!您既然悦乐,就可以不愠,不愠就是心里不发闷,连心里发闷都没有,还会有什么忧郁症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指的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3)

学习是快乐而幸福的,一个运用自己心灵不断进行理性探索的人,完全可以从这种理性探索活动本身获得美好的滋养。

当知反求诸己之义,若不切实学而时习,宁知不亦悦乎之真义?自始即可有逢源之妙,而终身率循,亦不能尽所蕴之深。

此圣人之言所以为上下一致,终始一辙也,孔子距今已逾二千五百年,今之为学,自不能尽同于孔子之时。然即在今日,仍有时习,仍有朋来,仍有人不能知之一境,学者内心,仍亦有悦、有乐、有愠、不愠之辨,即再逾两千五百年,亦当如是。故知孔子之所启示,乃属一种通义,不受时限,通于古今,而义无不然,故为可贵。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指的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4)

“修身”,然后要“齐家”。这“家”,不是一般所谓的家庭,那是“小家”,一个地区是家,一个国家也是家,那是“大家”。齐家才能“乐”,这读yue,箫韶九成,盛世之象。家不齐,国不齐,怎么可能有“箫韶九成,盛世之象”?所以要“齐家”,“有朋自远方来”就是要“齐家”,其结果就是“乐”,“乐”也就是“家”的“不愠”,只有“不愠”才可能“箫韶九成,盛世之象”,才可能“乐”。那么,“齐家”为什么和“地利”挂钩?家、国都属于“地”的范畴,通常有所谓的“家运”、“国运”等,要“齐家”,改变“家运”、“国运”,就要“与地其利而地与其利”,这样才能最终成就“箫韶九成,盛世之象”,其中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指的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5)

“齐家”,然后要“平天下”。而只有“天下平”了,世界“不愠”、没有郁结了,世界大同了,才算是“平天下”,才算是“人和”,才算是君子行“圣人之道”,才算是“不亦君子乎?”上面的“说”、“乐”,都是“不愠”的特殊形式,分别对应着个体和家,但真正的“不愠”是全天下的,这个天下不单单指人类社会,按现代术语,至少是包括了整个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天下万物都要和谐、都要“不愠”,这才是真的“不愠”,也才是真的“平天下”,只有这样,才是真的“人和”了。所以,“平天下”与“人和”是密不可分的!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指的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6)

“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人不愠”与“说、乐、君子”以及“天、地、人”或“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意思,

研究任何学问,首须明其作用。前清人学论语,用于科举考试,吾人今日用于复兴文化,天地人号为三才,天地皆有好生之德,人为天地之心,应具天地之德,始可称之为人,此为中国文化,学即是学作人之道,初学为士人,以至学为圣人,皆不离学,时乃时常,习乃练习,说即悦,时常练习,所学有成,故喜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指的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7)

朋,志同道合者,学儒必须寻师访友,学有所得,又有志同道合者自远方寻来请教,乐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故云乐。

学在自己,用由天命,学成而人不知,不得其用,天命也,君子何愠之有,故曰不愠。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指的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8)

欢迎大家品读中华大家读书会!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

获家庭更幸福,事业更成功!

感恩天地滋养万物!感恩国家培养护佑!

感恩父母养育之恩!感恩老师谆谆教导!

感恩大家的帮助,愿大家身体健康,心想好事成!

愿所有众生喜悦、安康、幸福、富足、丰盛、一切圆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