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元代著名文学家在晚年写下《山坡羊·潼关怀古》,通过元散曲的艺术性与现实的沉重相结合,揭示底层百姓的悲惨生活,在字里行间中展现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时过境迁,元朝的统治已如日薄西山,连年赤地千里的天灾加上统治者残酷剥削的人祸,都在逼迫最底层的人民百姓奋起反抗。当意识到造反才是唯一出路后,张士诚决定起义反元。

张献忠最初在哪里起兵(十八条扁担成功起义)(1)

一、天灾人祸,扁担起义

为了补贴家用,张士诚从十岁起就做起了撑船运盐的营生,他的弟弟们也先后跟随他一起,兄弟齐心稍微让日子有了盼头,这也是后来张士诚为什么器重自己的弟弟,而弟弟们都愿意誓死追随的主要原因。不过哪怕兄弟几人再努力干活,也常常食不果腹,朝廷增发的盐引越来越多,盐价越来越高,不过获利的肯定不是平民百姓,东南沿海的盐民依然生活无着,还时常遭到剥削。加上盛夏时节,台风入侵,海潮倒灌,良田变废地,天灾人祸相加,已经让人民们活不下去了。不过哪怕条件再艰苦,张士诚还是尽可能帮助乡里邻居,他们也都成为了张士诚后来起兵抗元的重要财富。

张献忠最初在哪里起兵(十八条扁担成功起义)(2)

张士诚起兵反元只有一个朴素的理由——活命,当一忍再忍还无法换来好日子,张士诚选择奋起反抗;可若是过着朱门酒肉的生活,张士诚就不再有进取之心了,这是他后来为什么敌不过朱元璋的最大原因。为了弟弟们吃上饱饭,张士诚选择夹带私盐贩卖给当地的富豪,可笑的是这些富豪们仗着张士诚身份卑微,常常用举报官府来威胁恐吓张士诚,以此强占他们冒死运出的私盐。对这些富豪来说,这些盐只是生活的小点缀,但张士诚而言却是一家人的救命稻草。甚至官府的人也插上一脚,一个名叫丘义的盐警就能让盐民们苦不堪言,常常鞭挞盐民不说,还克扣盐民的劳动所得。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以张士诚为首的十八名热血盐民歃血为盟,杀了丘义和曾经欺负自己的富豪们,散尽他们家中藏着的不义之财。

张献忠最初在哪里起兵(十八条扁担成功起义)(3)

二、称雄一方,渐忘初心

张士诚等十八人的起义点燃了广大盐民的热火,饱受欺压的盐民们推举张士诚为首领,连续攻下泰州、兴化、高邮等地,并于元顺帝至正十三年(1353)自称“诚王”,定国号为“大周”,年号“天佑”。元末的汉蒙矛盾尖锐,丞相脱脱帖木儿虽然有治乱之才,但本质上还是蒙古贵族,又怎么会真心实意为汉人着想呢?当粉饰的太平被红巾军无情戳破时,脱脱帖木儿选择了无情镇压。当红巾军起义陷入低潮后,看热闹的张士诚被脱脱帖木儿盯上,百万元兵将张士诚团团围住,此时张士诚才后悔不已,恨不得把昔日意气风发的自己掐死。不过天要亡元,元顺帝的一纸诏书宣判了脱脱帖木儿的死刑,张士诚乘机击溃了围困自己的百万元军,人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张士诚还借此攻克平江、松江、常州等地,建立了一番基业。

张献忠最初在哪里起兵(十八条扁担成功起义)(4)

张士诚并不是一心一意想抗元,尤其是见识到元朝底蕴尚在时,不愿做出头鸟的他不仅回绝了朱元璋的示好,与之交恶,还因为嫌弃元朝的封赏太少而得罪皇帝,被视作贼寇。在朱元璋和代表大元朝廷的苗族大帅杨完者的夹击下,张士诚屡战屡败,其弟张士德不仅败给杨完者,“士德大溃,收拾残兵,十丧八九”,还被朱元璋活捉。当朱元璋的橄榄枝再次伸过来的时候,张士诚似乎忘记了昔日被元蒙官员和地方豪强的压迫和剥削,忘记了十八人歃血为盟的誓词,他宁愿与元蒙贵族沆瀣一气,也不甘居于朱元璋之下。

张献忠最初在哪里起兵(十八条扁担成功起义)(5)

三、雄心磨灭,盛极而衰

江浙行省右丞相达识帖睦迩将张士诚投诚的消息上报元帝,张士诚得封太尉一职,他手下的官员们也都加官进爵,并在达识帖睦迩的示意下,张士诚杀掉了数次打败自己的杨完者。虽然军事不行,但张士诚还是有搞内政的才能的,在他的治理下江南地区得到恢复和发展,各地流民纷纷聚集此地建设家园,甚至元顺帝都派人给张士诚送来龙衣和御酒,为的是要粮。张士诚每年都很痛快往元大都送粮十一万石,但令他耿耿于怀的是元帝始终不同意他封王的请求,于是他自立为吴王,“置官属,别治府第于城中”。此时,张士诚的进取之心被钟鸣鼎食磨灭殆尽,整日沉醉于酒池肉林之中,不问政事。

张献忠最初在哪里起兵(十八条扁担成功起义)(6)

张士诚的奢靡风气被上行下效,他的弟弟张士信、女婿潘元绍因为张士诚的信任把持政务,更是贪婪索取、挥霍无度,低下的将军和士卒们更没有保家卫国的作战热情,“将帅亦偃蹇不用命,每有攻战,辄称疾,邀官爵田宅然后起”,他们就算打了败仗也不会被张士诚等人问责,“上下嬉娱,以至于亡”。在朱元璋和陈友谅陈兵对垒时,张士诚选择隔岸观火,直到朱元璋将刀尖对准自己,再次大呼“后悔”。兵败如山倒,领地尽失的情况下,张士诚凭借苏州一座孤城,得士卒百姓效死力,坚守数月。在名将徐达的指挥下,苏州城溃,自己也被俘虏。在活命和自尊的选项中,张士诚选择了后者,“被俘为虏时,辞无挠屈,绝粒自经”,并自缢而死。

张献忠最初在哪里起兵(十八条扁担成功起义)(7)

“士诚为人,外迟重寡言,似有器量,而实无远图”。张士诚之败,在于他一是没想清楚自己的定位,当抗元不再有利可图,他宁愿向昔日鞭挞自己的罪魁祸首俯首,也不愿向比他身份更低的朱元璋握手;二是带头助长歪风邪气,上行下效,又怎么会是朱元璋的对手呢?但张士诚同样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一方面是当第一阶段反元大起义走向低谷时,不是红巾军体系内的张士诚顽强抵抗甚至打败了元军百万雄师,助燃起义反元的火焰;二是掌控了江浙一带,恢复和促进江南地区的发展,切断元朝一大经济来源的同时,给因为战争导致流离失所的百姓们提供了安身立命之所,不失为一时之雄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