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看到《济公》片段,讲的是大白话,但内涵很深,将台词摘录如下,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说济公系列?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说济公系列(漫谈济公)

说济公系列

偶然看到《济公》片段,讲的是大白话,但内涵很深,将台词摘录如下。

长老:你如此放荡不羁,何日才能成佛啊?

济公:长老啊,您是高高在上,不谙世事。这样下去嘛,蒲团坐穿了也没有用的。不如随弟子我到人间去化缘一番,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灵悟妙谛,方可成佛。

寺院的长老,职位高,受人尊敬。在长老看来,修行是严肃的,应该庄重些才行,济公整天乐乐呵呵嬉皮笑脸的,实在不像话,所以批评济公。其实长老说的也不错,修行确实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但他看的只是表面,没看到实质。再注重表面形式,每天正襟危坐,青灯黄卷,晨钟暮鼓磕头烧香一日不落,也成不了佛,这些只是形式。那什么是实质?在人世的磨难中历练,苦其心志,就像用粗糙的石头打磨美玉,将心性的境界提升到佛的层次,才是修行的实质。没有九九八十一难,就取不到真经,没有妖魔鬼怪拦路,就修不成正果。被人尊敬着,捧着供着,没有磨难怎么修行?怎么提升?所以长老没修成。

真正的出家人是不分职位名份的,都得云游,吃苦,在人世的大染缸中超脱出来,才能功成圆满。有人说了,有些高僧就不云游,只是闭关打坐,达摩面壁九年,不也修成了吗?他身体是在那打坐呢,他的思想可没打坐,打坐入定中他的思想经历了什么,外人是不知道的,他也得磨炼那颗心。总之,不管是谁,都得在磨难中修行,都得苦其心志,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来梅花扑鼻香?

济公:要少做缺德事,要多积德。

古往今来,都有缺德、损德、积德之说。如果德只是人的精神或一些理论,那么如何积?又如何能损呢?实际上,德是有形有色的实物,不存在于人的肉身,而是存在于人的灵魂上,所以才可损可积。缺德事,损害了别人,多得了利益,这叫“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被你欺负的人遭受损失,不足了,你有余了。可是在看不见的灵魂深处,做坏事者损了德,损的德哪儿去了?补偿给了对方,这叫“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天道与人道正好相反。很多人自作聪明,占便宜就开心,实际上他损德损大发了,福禄已大大削减。他只注重人世利益,不知道冥冥中天道均衡一切,善恶必有报,将来有各种各样的倒霉事等着他。

济公:善不图报,才是真善。

世人行善,都有自己的目的,或为名、或为利、或为情,大多都是为私的。即使是父母对子女的善,虽然可贵,其实也掺杂了私心在里面。有私心是正常的,图报也不算错,不能对人要求过高。只要有心行善,即使带有目的性,也应该提倡。但目的性太强了可不好,没得到回报就心生怨恨,那就不对了。济公所说的真善,是超越于世俗层次的,无私无我,完全没有个人目的。为什么呢?修行者到了一定境界,世间的虚名浮利、七情六欲全放下了,没有任何所求,世俗中的一切东西都不在乎了,当然也就没有个人目的了。即使是对伤害自己的人,即使会有很大的损失,他们也会行善,因为把损失看淡了,也无所谓了。其实到了这个境界,也谈不上什么伤害和损失了,因为世人根本就动不了他们。再坏的人能伤得了济公吗?伤不了。

济公:世无定事,凡事不可过于执著,执著嘛要添烦恼的。

佛家讲凡事皆有定数,可济公又说世无定事,这不是矛盾吗?也不矛盾。凡事有定数,是指人生如戏,都是有剧情的,剧情是早就定好了的,剧中人更改不了。所以现实生活中,往往设想的挺好,可冥冥中总会阴差阳错的打乱自己的计划,改变人生道路。其实人生也好,社会也好,都是按照既定的剧情在走。什么叫世无定事呢?是说虽然人生是一场大戏,人是戏中人,但也不完全是牵线木偶,一点儿自主权没有。人是有善恶抉择的自主性的,当一件事情出现时,用善去面对,还是用恶去处理,全凭个人。那么根据不同的选择,剧情会有略微的调整,行善往好的方向调整,做恶往坏的方向调整,所以说世无定事。可是这种调整,是人左右不了的,人也根本不知道怎么样调整的,所以对人来讲,前方仍然是定数,只不过从一种既定的剧情换成另外一种既定的剧情而已。

什么叫执著呢?为什么执著会添烦恼?非得达到某种目的,甚至吃不好睡不好,拼尽全力誓不罢休,凡是这样的就叫执著。世人普遍以为这种执著的精神是好品质呢,其实不好。不好在哪里呢?人生是有定数的,命中有的,你就随其自然的去做,机缘成熟就会水道渠成,豁达对待人生一切际遇,什么都不会耽误,这种心态多好,轻松坦然踏实,何必那么多不安、忧愁、忐忑、吃不好睡不好呢?这不是徒增烦恼吗?命中没有的,你努力也争不来,白费心机。非要强争,那就是不择手段干坏事,一时争来了,就会损德造业,因为那不是你的,是别人的,将来是要加倍偿还的,既伤害了别人,也给自己的未来种下了祸根。人生,其实很简单,随遇而安顺其自然是最好的状态,可是在世俗的虚荣心、攀比心、名利心、七情六欲的干扰下,几人能做得到?太难了,做不到。

济公:人虽穷心肠可好啊,所以对人不可有分别心,分别心那就叫势利眼。

现在有一个普遍的观念,很多人觉得那些高高在上的人主宰着一切、设计着一切,决定着底层人的命运。人各有命,那是上天根据每个人生生世世的福德安排的,大的社会形势也一样,是天象变化带动的,只不过操纵着那些上位者执行而已。不管是哪个阶层,他能决定自己的命运吗?决定不了,崇祯没想到会出个李自成,李自成没想到有个吴三桂,吴三桂也没想到被康熙削藩……人,都是苍穹底下的一粒微尘,谁也决定不了谁的命运,都受制于天法,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亘古不变的铁律。再大的福德,一旦坏事做绝,福份败光,各种恶报就会接踵而至,一个个的惶惶不可终日,朝不保夕,现在是这样吧?

虽然穷,但心肠好,多行善积德,下一世就好了,说不定也会荣华富贵出将入相;虽然显贵,可德性下作,很快就会没落,人生短暂,匆匆数十年转眼即逝。在济公那个境界,看的是一个人生生世世的全过程,在生命的长河里,对人最本质的衡量和最关键的因素,就是道德品质,心肠心性,人家看的是这个,至于说个人能力、聪明与否,根本不值一提,这些都是附带的,所以对不同阶层的人不存在分别心,一视同仁。世人只能看表面,执迷于暂时的贫富贵贱,这就是佛的慧眼与人的势利眼的区别。

济公:在家出家,出家在家,凭的是一颗心。小修在深山,大修在世间。

对修行而言,在家也好,出家也罢,只是形式的不同,不是关键问题。关键是那颗心,也可以说心性,或者思想境界、道德品质,能不能达到佛的境界。佛不生气,人会生气吧?佛不贪财,人会贪财吧?人有色欲之心,佛没有吧?人会恐惧,佛不会吧?人有贪嗔痴慢疑,佛没有吧?人与佛的境界差得太远了,何止十万八千里。将人心灭尽,方能显露佛心,这就是修行的过程。心性升华了,身体的生理构造也会随之而变,法门寺的释迦牟尼佛骨舍利,历经千年不坏,晶莹如玉,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佛的身体与人的身体构成元素已经完全不同了。

为什么小修在深山?他虽然清静了,无思无虑了,但毕竟没有经过世俗大染缸的考验,就像没有经过烈火煅烧的金子,成色纯不纯?是不是真金?就不好说。大修在世间,真正从淤泥中脱颖而出的莲花,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视频下面有不少网友的评论,大部分都比较正面,抱着尊重的态度看待济公。也有不认同的,有一个网友说:刚看了,不是正常的历史人性观。那意思是,济公的处世哲学和智慧不符合历史、人情人性,是不正常的。有些人呐,用头脑里被灌输的歪曲的历史、扭曲的价值观衡量一切,已经不知道什么是人间正理了。说到底济公是导人向善,让人以重德修身为要务,这是最根本的。现代思潮是啥呀?不就是拜金拜物,斗争哲学、享乐主义、自私自利、无原则无底线、耍着流氓还要冠冕堂皇的那套东西吗?那是败德的,在根本上使生命堕落。世道乱了,人心也乱了,正路与邪路,要冲破利益的迷惑用良知去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