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成就杰出的便有七十二人,合称七十二先贤。春秋时期,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周游范围限于中原九州区域。但远在西南边陲的四川双流,却有一座孔子弟子之墓——商瞿之墓。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双流曾在古代被称作广都、宜城、瞿上,广都与宜城暂且不表,这个瞿上又是从何而来,跟孔子弟子商瞿有关联吗?
在晋代史学家常琥的《华阳国志》里有“王日杜宇,教民务农,一号杜主……移治郫邑,或治瞿上…….”的记载。而在古《双流县志》上也有着“瞿上城沿南十八里,蚕丛纵目王瞿上”的描述。
双流牧马山
这些正史中皆言古蜀国杜宇王时期,在营建郫都的同时,又在今天双流牧马山上修建了一小城,这座小城便叫瞿上。“瞿”,按词意,为纵目,鼓眼,有纵目之意;“瞿上”的含义,便是人纵目远眺的好地方。看起来“瞿上”这个地名跟孔子弟子商瞿没啥关系,毕竟在春秋时代,中原是很少进入到古蜀地之中的。
成都郫都区 商瞿讲学图
但双流县的商瞿墓到底又是怎么来的呢?
最开始将商瞿说为蜀人的权威人士以宋代端明殿大学士宋祁最为权威。宋祁曾在宋仁宗年间出任益州知州,为了纪念文翁于蜀创学的功绩,他曾于成都石室之西设立文翁祠堂。在祠堂落成后,即为蜀中先贤9人画像与文翁配祀,其中便有商瞿,并亲笔为商瞿作赞。
到了明代,明代文豪杨慎又在其《丹铅录》中,干脆直接说说商瞿是四川双流人。
有了两位文化名人的加持,于是商瞿墓历代乃大兴土木,坟茔垒的很高大,墓前竖有石碑,上刻“先贤至圣商瞿夫子之墓”。甚至墓前辟一方平地,建瓦房数间为享堂,官府也特拨出学田、祭田,每年清明祭拜。历代编修的《双流县志》均称商瞿为乡贡。
但在《史记》里,太史公却已经说得很是清楚了。
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里这么记载:“商瞿,字子木,少孔子二十九岁。孔子传《易》与瞿......自鲁国瞿受《易》孔子,孔子卒,商瞿传《易》,六世至齐人田何,字子庄,而汉兴.....”
从《史记》中看来,商瞿并非蜀人。然而到了宋代经理学家二程渲染而“易道在蜀”,加之成都学宫自唐开元以来就祀奉商瞿,对于这位孔子传《易经》的接班人,商瞿在蜀人的心中是享有崇高地位的,在经过宋代的宋祁、明代的杨升庵两人的渲染,最终商瞿的“瞿”与双流的地名“瞿”结合在一起,创造出这样一则典故出来。
双流县的商瞿墓是否能告诉人们真相呢?
1979年秋,成都市文物普查队去牧马山考察,发现古籍所载的商瞿墓碑早已不见踪影,连坟茔都已经夷为平地,只有远处还依稀散落着一些残砖和石灰凝块。普查队走访了附近一名名叫黄子清的老人,老人言及坟茔在特殊年代被推平,当时他在现场亲眼得见,发现出土三座棺椁,其中一座有尸骨,另外两座则是空的,老人还回忆起棺椁之内只有三两个陶俑,并无其他贵重陪葬品,此外三座棺椁均有被人凿开过的痕迹,显是被盗过。
普查队多方走访,又找到了椁砖,砖上文字均为大篆,有的刻“金堂玉当”,有的则是“元和三年造”,元和的年号在历史上有两个朝代用过,一个是东汉,一个是唐代,再经过对砖石以及石灰合缝的鉴定后,得出是唐墓的结论。
由此,从宋代直到明清,延续了900年的商瞿墓仅是一座讹传而已。饶是如此,但以同名之因由,奉先贤且尊礼道,又孰能为过?蜀地古人好学爱贤的传统,也延续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