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上册期末考试复习重点(初一语文上册期末备考资料)(1)

初一语文上册期末备考资料(二)

【综合性学习】

马的忠诚、勤恳、灵性赢得人们的特殊喜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马生肖文化。请你也参加与

"马"相关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吧!

1.【"马"之演变】下面是"马"字不同时期的字形,请按照汉字演变的进程选择排序正确的一项

( )(2 分)

初一语文上册期末考试复习重点(初一语文上册期末备考资料)(2)

① ② ③ ④

A.③②①④ B.②①③④ C.②③④① D.②③①④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于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①是隶书,②是甲骨文,③是篆书,④为楷

书。汉子形体演变的过程是:甲骨文-金文(钟鼎铭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造字六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马"之春联】下图是一幅马年春联,请你对照右侧的上联,为下联的空白处挑选最合适的一个短语序号( )(2 分)

初一语文上册期末考试复习重点(初一语文上册期末备考资料)(3)

A.祥瑞神马 B.天马驰骋

C.人欢马嘶 D.万马蹄花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对联,对联的要求:字数相同、仄起平收、音节不重、结

构相同、词性相对、内容相谐。符合要求的只有"万马蹄花。

3.【"马"上有钱】2014年元旦前,网络上涌现一批写有"马上有钱""马上有对象"等文字的图片。

这类图片与言语很快就成为流行的贺年祝福,歌曲《马上有钱》迅速走红网络。对此同学们在贴吧

里各抒己见,请你也来跟帖,发表自己的看法。(3分)

同学 A:"马上有钱"等图文系列总给人一种浮躁的感觉,是现代人浮躁心灵的一种折射。

同学 B:说起"马",总会想到韩愈《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觉得那才是一种真正

的文化沉淀。

同学 C:还记得布封的《马》吗?我很赞同布封的观点,中国文化中的马形象过于正统与沉重。

我喜欢野马的自由轻松。而"马上有钱"现象,就是现代人轻松幽默的娱乐精神的体现,有野马

的范儿。

我的跟帖( )

【答案】谈到"马",我想起了战国时期塞翁失马的故事,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在一定的条件下,好事和坏事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可以变成坏事。

【解析】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有一定的观点,语言通畅即可。现在的综合性考题越

来越贴近中国古典文化或者陕西固有文化,这点应该从七年级就开始逐渐积累。

【诗歌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共 4 分)

观书有感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

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松与郑

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他,指方塘。那(nǎ)得:怎么会。那:通"哪",怎么的意思。清如许:这样清澈。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

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

移动。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

水啊。

赏析: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

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

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

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

质。

4.从修辞手法上来讲,诗歌第一、二句使用了 的修辞手法,其中"天光"、"云影"

指 。(2 分)

【答案】比喻 书中的内容。

【解析】将池塘水的表面比作镜子,所以这是比喻的修辞手法,联系题目"观书有感"可知前

两句都在作者看书,所以"天光"、"云影"是指书中的内容。

5.本诗的第三和第四句寓意深刻,内涵丰富,你的理解是什么?你能从中获得什么启示?(2 分)

【答案】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或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或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等。

【解析】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

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4 分)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翻译】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的日子。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

池。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

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

【赏析】

《夜雨寄北》,选自《李义山诗集》,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

子的。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但秋雨连绵,

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

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

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

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反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

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

妙诗句。

1. 诗歌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 分)

【答案】诗中前两句是实写眼前之景,眼前之事。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

【解析】首先将前两句翻译出来,然后用优美的语言组织起来即可。

2. 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根据诗中内容说说其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 分)

【答案】"剪烛西窗"表达思念朋友或妻子,渴望团聚的感情。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

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表现了作者的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解析】这首小诗写得明白如话,不用典故,不用比兴,直书其事,直写其景,直叙其话;寓

情于景,情景交融,蕴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用诗写的

回信,通过对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对友人(或 妻 子)的思念之情,明明

是写今日离情,却设想未来的相逢,相逢之日再诉今日离情,足见这离情是何等深沉!


声明:本文来自网络 ,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尽快联系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