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郑和下西洋》电视剧或者动画片的朋友们,肯定都知道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从首次航行到结束,一共航行了七次,至今仍为不少人津津乐道;而对于郑氏(郑芝龙父子)舰队,除了郑成功收复台湾,人们却关注甚少。

其实在明代,虽有海禁为国策,但仍然是先后出现两支在当时堪称世界一流的强大舰队,他们就是:明前期的郑和舰队和明晚期的郑氏(郑芝龙父子)舰队。

郑和的舰队最后怎么了(明代的郑和舰队和郑芝龙父子的舰队)(1)

郑和

那么,他们究竟孰强孰弱呢?有何异同呢?

你可能就会说,他两个各有所长,但郑和舰队是明朝皇帝本人的,而非明政府的! 而郑氏舰队则明确无疑地先后掌握于海商兼海盗出身的郑芝龙及其子郑成功之手。

郑和的舰队最后怎么了(明代的郑和舰队和郑芝龙父子的舰队)(2)

郑成功

是的,你可谓是抓住了核心,他们确实是各有所长,但是正是因为所在权的这种差异也决定了两大舰队迥然不同的特征。

今天,就和叮当猫一起来看看吧。

首先,两大舰队的目标不同。

郑和舰队七下西洋的根本动因应当是,靠非正常途径取得皇位的明成祖急于提高个人声望,而其方式则是通过向边远地区炫耀财富、文明和武力,招徕“蛮夷”建立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这个目标无疑达到了,郑和舰队下西洋,是中国王朝国家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把儒家封贡体制扩展到遥远的海洋世界:受郑和下西洋的推动,亚非国家来华使节不断,其频繁程度为中国数千年封建社会所罕见。

郑和的舰队最后怎么了(明代的郑和舰队和郑芝龙父子的舰队)(3)

郑和

而本为海商、海盗首领的郑芝龙,维持一支庞大舰队,原本就是为了掌控利润巨大的海上贸易。 他以商贸所得之利供养这支舰队,又以舰队维持海上秩序与来势汹汹的荷人展开贸易权和制海权的角逐,屡屡获胜,是名符其实的"南海王”。郑成功舰队在继续控制中国海的同时,坚持十余年的抗清斗争,最后驱逐荷兰殖民势力,收复台湾,建立复明基地,从而奠定了郑成功民族英雄的历史地位。

其次,两大舰队的规模和运作模式有异。

史载,郑和舰队“体势巍然,巨无与敌,篷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动”。

这支庞大的舰队,经常拥有各种技术人员、水手、士兵二万七千多人。

郑和的舰队最后怎么了(明代的郑和舰队和郑芝龙父子的舰队)(4)

郑和

同时,郑和舰队还以价值无比的中国丝绸、瓷器、药材、工艺品、金属器物等赐予西洋地区的土王们,换回的却是当地的土特产、动植物等。

《明史》“郑和传”末尾说他"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费亦不赀”。

这些价值极高的赐品和舰队的巨额开销都来自明朝国库或直接向民间强征而来。如果仅从这种意义上讲,郑和舰队七下西洋可谓劳民伤财。

郑和的舰队最后怎么了(明代的郑和舰队和郑芝龙父子的舰队)(5)

郑和

而郑氏舰队脱胎于海盗舰队,其活动范围当未出中国海。但由于郑芝龙杰出的领导才能,郑氏舰队一开始就显示出强大的实力。

据荷兰人称,郑芝龙早在归附明朝前,即拥有战船一千余艘,逼得一向在中国沿海耀武扬威的荷兰战舰不敢在中国海岸露面。1628年,郑氏舰队加入明水师;1633年,郑氏舰队再次重创来犯的荷人舰队,更提高了其称雄中国海的威望,以至“八闽以芝龙为长城”。在经费上,郑芝龙降明后,以福建海防官的身份征收原有的“水饷”作为维持舰队的重要经济来源。

郑和的舰队最后怎么了(明代的郑和舰队和郑芝龙父子的舰队)(6)

郑成功

《明季北略》称,“自郑芝龙就抚后,海舶不得郑氏令旗不能往来,每舶例入三千金,岁入千万计。”

郑成功舰队对商船的征税也是如此,根据他给居留日本的同母弟七左卫门的信可知,郑成功控制中国海时,往东洋(日本)贸易的船只,大船一条每年纳饷银2100两,小船500两;至于往南洋、西洋的饷银当与此相当。

郑和的舰队最后怎么了(明代的郑和舰队和郑芝龙父子的舰队)(7)

郑成功

可见,郑氏舰队基本上是以商养军,维持着一支庞大的舰队。必须指出,郑氏向商船抽重税是建立在其能以强大舰队维护海上贸易秩序的基础上的,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海外贸易的发展。

最后,两大舰队的作为和命运也有差异。

郑和舰队七下西洋,是强盛中的农业王朝积极开展的和平外交,促进了中国与西洋地区国家的友好关系,确立了中国主导下西洋地区的国际和平。明成祖以后,宣宗皇帝在郑和最后一次航行后不久,即下令严禁船只出海航行,停止所有建造远洋帆船及修缮的工作,违反者都被处死。

郑和的舰队最后怎么了(明代的郑和舰队和郑芝龙父子的舰队)(8)

郑和

到明宪宗时,这位皇帝想效仿先帝招徕远夷,下诏索要郑和出使水程图,遭到臣下坚决反对,深受皇帝器重的兵部车驾清吏司郎中刘大夏藏匿所有旧档,并慷慨陈词:

“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此特一敝政大臣所当切谏者也。旧案虽存,亦当毁之,以拔其根,尚何追究其有无哉?”

从同样重视朝贡礼制的官僚集团中郁积的这股深厚怨恨可以看出,郑和舰队给明政府造成了巨大的财政压力,超出了具体负责保障的明朝政府的忍受限度,强大的郑和舰队就这样辉煌于一时,不到30年,也消失于一时。庞大的舰船长期停泊于港口,任其朽烂!给历史留下无尽的惆怅和遗憾。

郑和的舰队最后怎么了(明代的郑和舰队和郑芝龙父子的舰队)(9)

郑氏舰队以商养军,以军护商,走出了一条类似于西方近代化海军的发展之路。在当时海上霸主荷兰殖民势力大举东来的情况下,无论在与殖民势力的商业竞争上,还是在反击殖民势力的海盗式进犯、维护沿海安全上,郑芝龙海上力量都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可惜,郑氏舰队只能存在于王朝交替之时,却不能见容于一统王朝。

郑和的舰队最后怎么了(明代的郑和舰队和郑芝龙父子的舰队)(10)

郑成功

郑成功重新组织起郑氏舰队后,在以主力抗清的同时,也仍然控制着中国海。郑成功舰队的声势甚至超过其父之时,如郑成功曾迫使抢劫中国商船的荷兰东印度公司赔偿损失,命令占据台湾的荷兰人不得与西班牙人贸易,使西方殖民者敢怒而不敢言。后来,郑成功北伐失利,又以这支舰队东进台湾,驱逐荷兰殖民势力,使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郑和的舰队最后怎么了(明代的郑和舰队和郑芝龙父子的舰队)(11)

明朝的这两大舰队分别出现于由所谓“大航海”和“地理大发现”开启的海洋世纪到来之前和初期,它们的不同集中体现在是否与海外贸易发生密切关联上。

郑和舰队单纯地按皇帝指令行事,不计经济成本,反而极力打压民间海外贸易势力,以维护朝贡贸易的权威。郑氏舰队在郑芝龙时以谋取海上贸易之利为主导,在郑成功时以抗清复明为指针;其共同点在于,郑氏舰队既以海上贸易之利为维持舰队的重要经费来源,又注重维护海上贸易秩序,走的是一条近代海军成长的一般道路。

但两大舰队却有一个令人心痛的共同点

它们要么为处于权力顶端的皇帝个人所有,要么为处于封建政权边缘的郑芝龙(郑芝龙为明朝立下大功,他本人也积极向官僚阶层靠拢,但并不顺利)所有,都不曾属于政府,且与政府矛盾重重,故都不仅难以长期存在,而且都未能对国家的进步和世界的发展产生像西方舰队那样深刻的影响。

郑和的舰队最后怎么了(明代的郑和舰队和郑芝龙父子的舰队)(12)

郑芝龙

郑成功舰队无疑是忠于明朝的舰队,但这个明朝早已灭亡。郑氏舰队能成为明郑,却始终未能成为清郑,并不是清政府与郑成功谈判无诚意的问题,其深层次原因恰恰存在于上述两大舰队不可调和的差异之中:郑和舰队体现了传统农业王朝帝王的绝对权威,其七下西洋是国势兴旺下皇帝个人奇想的实践;而郑氏舰队则反映了中国民间海外贸易势力受世界商业浪潮冲击而在农业帝国边缘地区的生长和壮大。封建政府无法阻止帝王实现其浪漫遐想,却绝对不能容忍一个与农业社会关系不大却冲击农业社会秩序的海上力量的存在,这是由其根本制度和体制决定的。

郑和的舰队最后怎么了(明代的郑和舰队和郑芝龙父子的舰队)(13)

施琅

清初施琅统一台湾后的强大舰队基本是郑氏舰队的老底子,但施琅虽功高盖世,贵为靖海侯,却为朝臣所忌,差点落得与郑芝龙同样的下场(后者长期被软禁于京城)。康熙帝信任施琅,主张开海,但在盛世海患暂时“消失”的情况下,一个强大舰队不仅非农业王朝所必需,而且难以为农业王朝控制,只能使其将帅招致更大更多的猜忌。

郑和的舰队最后怎么了(明代的郑和舰队和郑芝龙父子的舰队)(14)

郑芝龙

面对再次蓬勃发展的中国海外贸易,靖海侯施琅主动提出消极限制人民出海的建议,而不能像郑氏那样以强大舰队去积极地维护海上贸易秩序从而推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这就使完成统一大业后的中国舰队只能把自己的任务定位为“重防其出”(海)。

中国古代这支唯一近代化的海上力量因此而缺乏存在和成长的内在动力,最终难逃类似于郑和舰队那种自我消亡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