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汉王朝初期和汉武帝统治时期,出现了大批杰出人物,其中既有千古帝王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一代丞相、政治家萧何、曹参,举世无双的军事家韩信、李广,千古传诵的文学家司马相如,大史学家司马迁,还有为数众多的谋臣策士。在这璀璨的人物星群中,主父偃以其非凡的见识、笔锋犀利的文章和独特的人生经历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主父偃(?—前126年),西汉齐国临淄人。他早年学“长短纵横术”、辩士之说,晚年学“《易》、《春秋》、百家之言”,思想与学术比较驳杂。在故乡齐国,主父偃曾广泛结交各个学派、各个领域、各个阶层的人物,不仅未能得到赏识,还受到当地儒生的排挤,没有施展才华的空间。因为家中贫寒,又无人借贷,为了生活和发展,主父偃遂“北游燕、赵、中山”等诸侯国,可结果同样是“莫能厚,客甚困”。这段惨痛的经历使他认识到,在诸侯王国很难找到自己施展抱负的机会,只有京师或许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汉武帝手下十大谋臣(西汉善于谋国不善谋身的汉武帝重要谋士主父偃生平)(1)

元朔年间(前128—前123年),主父偃向武帝告发齐王“有淫失之行”。于是,汉武帝任命他为齐国丞相,令他负责齐王一案的审理。主父偃以前受到过齐王的歧视和不公平对待,心中一直怀有怨恨,遂决定对齐王的“淫失之行”严加追究,“乃使人以王与姊奸事动王”。齐王知道难以逃脱,无奈之下被迫自杀。这时,曾经得罪过主父偃的赵王害怕他同样对自己进行残酷报复,就先下手为强,伺机向武帝告发主父偃“受诸侯金,以故诸侯子多以得封者”。不久齐王自杀的消息传到京师,这两件事动摇了汉武帝对主父偃的信任,下令将其下狱治罪。“面谀”丞相公孙弘趁机落井下石,对他进行打击报复,最终导致了主父偃被族诛的人生悲剧。

对于主父偃之死,后人一般倾向于认为其为官贪婪,为人狠毒,有仇必报,缺乏儒家必要的人格修养,导致了与周围臣僚关系不和;此外,他又涉足了颇为敏感的宗室贵族的内部矛盾,其悲惨下场尽管有政敌排陷的因素,但还是咎由自取的。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因为它忽略了当时世态炎凉的社会风气,没有看到官僚贵族之间的虚伪、冷漠对人造成的深深影响。主父偃未得志时,人人弃之如敝屣,“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主父偃贵幸时,门下宾客上千人,“赂遗累千金”;及其受诛,竟“无一人视”,唯有孔车为其收尸安葬。面对这种人情冷暖,司马迁感而发之:“主父偃当路,诸公皆誉之;及名败身诛,士争言其恶。悲夫!”。试想,身处这种世风之中,主父偃除了狂言“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之外,以一人之力又能改变社会什么呢?也许,他能做的就是在以齐国最高行政长官的身份衣锦还乡之时,“遍召昆弟宾客,散五百金予之”,然后怒斥他们:“始吾贫时,昆弟不我衣食,宾客不我内门,今吾相齐,诸君迎我或千里。吾与诸君绝矣,毋复入偃之门!”以这种极端的方式,对以前所受的污辱出口恶气,对这种丑恶的世风做些抗争。

后来读唐诗,看到诗人李贺《致酒行》中有“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句,用主父偃西游长安的故事来书写自己的壮志,从此,对主父偃奋发向上的精神更是佩服不已。实际上,主父偃经过广博的阅览、下层生活和人情世故的历练,成为了汉武帝时期最优秀的谋士之一。他对当时的政治走向有着准确的把握,所提建议多能符合时代的潮流,切中社会的痼疾,故搏得了汉武帝的厚爱和信任。《汉书·艺文志》把主父偃归入纵横家,列有《主父偃》28篇,今佚,估计保留在《汉书》本传和《全汉文》的文章奏议即其主要组成部分。

文章结束之际,值得补充说明的一点是主父偃的姓——“主父”的来历。根据唐代修撰的谱牒姓氏之学专著《元和姓纂》的记载,“主父”这个姓起源于春秋时期的赵武灵王,因为赵武灵王曾早早地把王位传给他的小儿子惠文王,自称“主父”,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太上皇。据说,后来以“主父”为姓的全是赵武灵王的后代,却不知他们是如何从赵国流落到齐国的。现在姓“主父”的,山东临沂一带还有,不过人数很少,《百家姓》也未收入这个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