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词汇一词多义,又加上人为的日常口语习惯,就使得词义更难定。

比如说,我们要理解何为书法的“雅俗共赏”,就很难。

究竟是“雅俗”共赏?还是“雅、俗”?也就是理解为又雅又通俗,还是理解为“雅”和“俗”都能欣赏。

于书法而言,我们千万不能理解为“雅”和“俗”都能欣赏。也就是说要是理解为“雅”的和“俗”都能欣赏的意思,这就与“雅俗共赏”的本义完全相反了。

怎样才能雅俗共赏(明白了这个道理)(1)

我们说“雅俗共赏”是一个成语,一定得四字完整的理解。按理说成语大多有故事、传说的出处,“雅俗共赏”也有,但比较晚,有说唐代的时候,也有说是明代。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理解。

它是一种审美境界,是通俗易懂的境界。

现在往往朝着口语化理解,把“雅俗共赏”归为老百姓的审美,而“曲高和寡”作为专业欣赏的名词。

我们再作深入分析理解,书法的“雅俗共赏”至少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必须符合一般书法规律;

二是必须符合普遍的审美原则规律。

必须符合书法的一般规律。

首先就是尊重文字的约定俗成,这是原则,是书法的根;

其次是书写规律,这是有毛笔以来,至少有着三千年来的书法书写规律,包括用笔原则、笔法技巧以及章法布局处理;

第三是书法历史自身的发展演变规律。书体的演变,书风的形成发展都有着书法自身的规律可循。

就像建筑,古代的框架结构、是对称布局,是依山傍水,喜欢单体独栋,这些基本特点、规律至今都在传承延续 ,并沿着自有规律发展。

怎样才能雅俗共赏(明白了这个道理)(2)

必须符合普遍的审美原则。 书法如同其它艺术,是供人欣赏的,与欣赏者的立场观点与审美水平、情趣息息相关。我们不能凭个人的好恶评论,也不能随大流,搞无原则的世俗。而是要符合普遍规律的审美情趣,也同样是“雅俗共赏”的基本要求。

有人说,书法发展是少数人说了算,是书协圈子里的人起引领作用。不可否认,书法高层的职能、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名家的带教和作品的影响,的确能起到引领作用。

但我们也要相信,如今的时代,书法已不是少数人的天下了,不仅仅是书协里那点人的事了。中国人,甚至外国人都有参与的权利,如果说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在说某些书风不美、不好,某些书家的字难看,那一定有道理。

书法好不好,只有你自己,或者小圈子里几十个,再多一点百十来个人说好是不够的。你说大众不懂书法,我们是曲高和寡,你可以这样认为,但书法历史不会这样认为。

当下的“雅俗共赏”的确面临许多干扰,一是急功近利,书法浮躁,滥竽充数,混水摸鱼的作品多如牛毛;二是藐视书法传承,唯吾独尊,超越古人,目空一切者大有人在,受其影响,书法离普通百姓审美越来越远。

我们讲符合一般书写规律,不是抹灭你的个性,相反,只有深入掌握了一般的书写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出个性,而你不能认为写不好传统,就写个性吧!这个个性是立不住的;你也不能认为越有个性的书写就越艺术。

“雅俗共赏”的光明大道是真。三岁儿童是真,你模仿童真,彰显个性,可以的,但不真,不是真童趣,而是伪装。你六、七十岁了,你装着三岁的童趣的个性写童真,你很难达到儿童那般天真无邪的境界,因为你骨子里是世俗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做人之常理,是“真”的境界。作为一个有阅历、有修为的老者,我们要明白自然、朴质的确是一种境界,而这种境界必须靠我们自身的修为、修炼臻成。

怎样才能雅俗共赏(明白了这个道理)(3)

我们在书法面前,不要装,不要虚,不要钻,走正道,如果你真正修炼到返老还童,返璞归真,这是另外一个境界,是“雅俗共赏”的最高境界。

我们说真正的“雅俗共赏”,就是一种大美的境界,是凤凰涅槃的新生,是破茧化蝶的轮回,是真、善、美的至高境界。因为真、善、美是普遍认可的,是“雅俗共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