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宁愿辜负美食不愿辜负时间(不负流年不负卿)(1)

不负流年不负卿,做个有“品味的“吃货”才是真

芭蕉绿了樱桃红。千娇百媚的苇叶中,端阳的味儿更浓。

如果你告诉我,面对满桌珍馐,你只有怀念,请别让我看到你贪婪的眼神。

原来,你和我是以“吃货”的名义过端阳的。艾蒿的青葱,苇叶的清香,送来的是一家人的团聚,一家人的安康,也送来了五月五的良辰美景。

“民以食为天。”作为传统节日,怎能没有美食?五黄、打糕、煎堆、茶蛋、菖蒲酒、雄黄酒、午时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身在何地,你总愿意把心底里的那一份深深的怀念置换成舌尖上的贪念。

说到端阳节里的“吃货”,不得不提到作家汪曾祺。人家硬是把人间的“五味”吃成了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麻鸭是鸭蛋。汪曾祺,这名副其实的“吃货”,有一腔的高邮情怀!

梁实秋先生在《雅舍谈吃》中不仅描写了各种珍馐,即便是菠菜、茄子之类的家常小菜,也写得有色有味。谈及端阳,作为“吃货”的梁实秋更是直接把它定义成了“粽子节”。在他的笔下,沿街叫卖的粽子,又小又俏,不论加枣的,不加枣的,只要往盘子里一摆,便是齐整可爱,多么喜人。

这些年宁愿辜负美食不愿辜负时间(不负流年不负卿)(2)

不负流年不负卿,做个有品味的“吃货”才是真

吃,不仅是我们过端午的独特形式,更是我们热爱生活、祈福纳瑞的方式,或许我们这个民族骨子里就有美食家的天分。

吃,也许既满足了你情感的需要,又满足了你身体的需要,且味蕾、嗅觉越来越灵敏,体验愈来愈丰富。吃进去的是美食,吃进去的也是祖先赐给我们的祥瑞。吃好,以传承好他们的血脉,秉承他们的高贵气质。

吃,自然不必到酒店,自己动手最有情趣:几片苇叶,一小盆精良的糯米,两三节腊肉,四五颗红枣,六七个咸鸭蛋,八九杯酸奶,外加一大把红豆,你就能包出十全十美的粽子。再看看它们,有枕头形的,有菱形的,有的顶儿尖尖的,有的脚儿圆圆的,身子一律胖胖的。那种清香,那种细腻,那种极致的美,令人口里生津,嘴上叫绝!

即使你饥肠辘辘,即使你的三魂六魄在各种粽子上缭绕,即使你磨着牙,吃粽子的时候,该礼仪的时候要礼仪;该怀念的不能错过。咀嚼一下远古的记忆,想一想汨罗江上的那个人,因为他,你有了不错的假期;也因为它,你有了文章太守。于是心怀感恩,听一听汨罗江的水流,吊唁那颗孤独而伟大的灵魂……

吃的时候,你不必像赶路。你缓缓解开红线,拨开层层苇叶,先嗅一嗅它的清香,再小口品一品糯米的香软,然后咬去一点蛋黄,像舔舐一小枚月亮一般,从上弦月到下弦月,一边品它的精致,一边回忆它制作的工序,再期盼一下来年。

同时,感受在时光里穿梭的自己。几千年前,谁坐在这片月光下,谁在你的经纬之中,也在包粽子、品粽子。你不断地感受着时间的变化、空间的变化。而唯一不变的,是舌尖上的那份眷念,心底的那种怀念。

如此“吃货”,方能吃出一种独特。也因为这样,你吃下的粽子,才能生津,才多了一份情怀。

要吃得更有诗意。你可以一边小口吃,再来一小杯雄黄酒,用一双筷子慢慢敲出一种节奏,一边敲,一边唱:

粽子香

正端阳

红红的丝线

我替你系上

轻轻的艾草

我替你插上

美丽的香囊

我帮你配上

飞跑的龙舟

我把你追上

我要把端阳的浪花

贴在你的前胸后背上

……

如此,你可以在日记中写道:

不负流年不负卿,做个有品位的“吃货”才是真!

这些年宁愿辜负美食不愿辜负时间(不负流年不负卿)(3)

不负流年不负卿,做个有品味的“吃货”才是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