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是“农民诗人”臧克家的作品,在入选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时经作者同意更名为《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2017年春季改版之后又恢复原题目。

原文第一句是这样说的:

“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闻一多先生作为诗人和学者,对“说和做”有着极大的行动力。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知识要点(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1)

闻一多

对“说”有强烈的愿望,那紧随其后的就是“做”,如果“说和做”不能如期进行时,等于没说,更等于没做。

对“做”有极强的行动力,紧随其后的不一定是“说”,如果“说和做”要分开进行时,我希望我们大多数人能够选择先“做”,而后决定要不要说。

因为“做”更有说服力,空口去说,这说服力显然比“做”要稍显逊色。

01.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闻一多先生是做了再说,而很多人是说了再做,就算说了也一定做。

“说”和“做”的相同点都是动起来,不同的是哪个先动,哪个后动。若说先动,就要对做的结果负责任,因为你一定说出去了,而大家也听到了,此时大家想要看的是你做出来的结果。或许大家不那马在意你的结果,但大家就是要看看你对说出来的事会不会负责到底。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知识要点(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2)

与其说先说是对大家负责,还不如直接说是要对你负责。既然一句说说出来,就要对这句话负责,尽管这句话没有什么价值,但从你嘴里说出来时,这句话就有了价值,你就要对这句话负责任。

若做先动,你把说放在后面,你想的是先去行动,看做的好了和大家说说,做的不好了,就不说了。这时候驱动你说不说的一个潜在因素是你对结果的满意程度,你对结果满意了,想要说出去,你对结果不满意,就选择不说。

很多人都不会去选择就算做了也不说这样的结果。因为人都是需要存在感的,为了寻找这一份存在感,有人尽力去说,而不去做,有人尽力去做,也尽力去说。


刘备三顾茅庐就典型的做了再说,刘备想要请诸葛亮出山,不是先托人去说,而是先做了再去说。刘备的上门拜访就是做,去了多次见到诸葛亮,将自己的心声说给诸葛亮,把自己心中那份蓝图告诉孔明时,那叫说。假如,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刘备只是说自己心中的抱负,而不采取任何实际行动,最后能不能请的诸葛亮出山。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知识要点(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3)

其实,刘备三顾茅庐是说和做同时进行的也可以,因为他当时就需要这么一个人才辅佐自己,说给属下人们听,同时又行动去拜访诸葛亮。

人家说了做,我做了说,不管那个动作先行,都要记得对其负责任,不要只是说了就说了,做了就做了。

02.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说了也不一定做和说了不一定做是有很大差别的,有了这个“也”这句话就变得比较委婉了,有了这个字这句话范围广了,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如人家说了可能去做,也可能不做。

然而闻一多先生是,做了也不一定说,表达了可能会说,可能不会说。

我们当中很多人每天喊着要读书,要学习,每天说,每天不做。我们与做的距离并不是很遥远,只因说的多了,距离也就远了。当说得越多,在你心中积累的压力就越多,因为你总是在说,而从来没去做,一想到去做的时候,感觉自己要做的很多,之前说的也很多,又做不起来了。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知识要点(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4)

所以,以后我们要多做一点,少说一点,多去行动,少说点空话,这样才能让做离我们近一点,让我们不再害怕做。

还有一个问题便是做了也不需要说,就像我们读书,你读你的书就可以了,好不容易从说到做,恨不得让全世界都知道你在读书。我们不需要这样,就算我们做了,也不需要说出去,因为说出去是有风险的。

说的风险来自你对读只是刚开始,假如你说出去了,朋友向你请教时,你还得要说出个一二来,要不然你做的或许就得不到大家所期许的那样。

最好的办法是,做了也不一定说,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去说,不说是为了以后能更好的去做好,不说不是沉默,而是厚积薄发。

臧克家是这样写闻一多先生的:“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闻一多先生对做的事情达到一定的高度时,甚至需要仰视时才能去做,闻一多先生就越有干劲,不是高度给了困难,也不是困难给了高度,而是使出浑身懈劲去攀爬,才能将脖子变得轻松,才能将高度和困难慢慢夷为平地和轻松。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知识要点(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5)

若说高度为困难,坚硬为意志,钻起来越困难,因为硬度给了钻不易,而闻一多先生这个钻总是喜欢在坚硬的地方去钻,越钻越舍不得。

若我们想要高度和坚硬的意志时,必须要像闻一多先生那样,要锲而不舍,使出全身的力量。因为困难是暂时的,力量是有限的,当我们过了使劲的那个年纪,你再想去使劲,再去试一次的,恐怕时间不允许,岁月不饶人,人在岁月饶自己时已浪费了不少岁月。

闻一多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

结语:

闻一多先生对于做已经到了常人无法做到的程度。凌乱的头发,忘记了吃法。减少了睡眠,因为闻一多先生更加懂得珍惜时间。

时间是一剂良药,这药总是给一些人带来希望,给一些人带来痛苦,虽是良药,但有人懂得,有人不懂。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知识要点(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6)

如果对做,我们也能有如此精神,何愁做不到,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有最基本的惰性,虽说惰性人人都有,有人却能总比我们克服的要好,有人对惰性很宽仁,总是给惰性很多时间。如果有了惰性我们就不做了,那我们永远也做不到了,因为惰性的时间总是给我们极大的无知快乐,这种快乐来得快,去得更快。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是诗人臧克家在文中对闻一多先生对学术追求上的评价。细细一想,很多伟人不正是这样,伟人之所以伟大,不是他们比常人多一张嘴,而是比常人多了一份孤独,多了一份忍受。

如今很多人高呼想要片刻的安静,当真把片刻的安静给你时,你又高呼想要飘向喧闹的世界。我们在这两者之间徘徊,在浪费时间,而选择忍受的人,此时已经拥有了许多他们渴求的知识。

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注: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侵权可以联系删除。

参考资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臧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