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我所梦想的一种爱情,是两个人共享一种一同追求某种更高层次真理的热情。或许我不应该称呼它为爱情,或许,它真正的名字是友谊。

—存在主义心理学家欧文亚隆

对于恋爱中的女性来说,怎么判断一个男人是不是真的爱你?

“和他吵一架,看他的态度,态度不好就是不考虑我的感受,也没那么爱我。”不知从何时起,爱一个人的标准变成了低头,服软,从不和另一个人发生争执。

互联网的便捷加速了信息交流,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爱与不爱也成为了一个无数人都在探讨的话题,将爱量化成标准,变成无数准则以供人们进行鉴别,而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一直处于被保护状态,所有的感情博主都在向女人传达爱你的男人应该是什么样子。

男人说三句话暗示他不爱你了(如果一个男人从不向你低头)(1)

在这个类似于捧杀的节奏中,无数女性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标准的附庸,将从不让我生气,看作是男人爱自己的判断标准,很遗憾,那个从不让你生气的男人真的还在你身边吗?

其实,真正爱你的人,其实并不是不会让你生气,相反他们从不低头,服软,原因很简单。

1.问题的解决并不能单靠一方的忍让与低头

争吵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都是平常又普遍的,这就涉及到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每个人的经验都是独有的,对于事物的认知也受到了环境的影响与塑造。

差异化的价值观必然会引发争吵,无论是与亲人还是朋友,恋人,争吵都显得普遍而正常,这是每个人价值观与认知的独特性的一种体现。

男人说三句话暗示他不爱你了(如果一个男人从不向你低头)(2)

发生争吵后,两个人的情绪也会呈现出一定程度上的起伏,甚至会失控,争吵在大部分时候给予人的负面影响显然大过了积极影响。

于是乎在大部分时候避免争吵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对自己,对他人带来更多的负面伤害,服软与低头也被看重是一种在意的证据,当然这的确有它的道理。

不可置否,任何一段亲密关系中,人的三观与认知难以达到百分之百的相融,因此究竟是选择争吵,还是隐忍退让成为无数情侣都在思索的问题。

争吵的本质是问题存在并且没有得到解决,而未解决的问题就是未被满足的需求,一味的服软与低头,其实无法解决最本质的问题,问题的解决假使只是看男方的态度,那么大多也是治标不治本。

男人说三句话暗示他不爱你了(如果一个男人从不向你低头)(3)

2.长久关系的维系是靠关系的平衡

正如文章开头所说,其实爱情的最高级形式,与最平衡的模式是友谊,两个人以平等的态度对话,以平衡的关系方式相处,不靠任何一方的服软与低头来维系。

亲密关系的维系需要长久的经营,关系的经营之道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平衡”两个字是维系任何一段关系的必要原则。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每个人都有对尊重需求的追求,每个人都想得到认可,一段关系中如果一个人总是不断地低头,不断地以服软的姿态来面对另一个人,那么这段关系是不平衡的,总有一天会分崩离析。

男人说三句话暗示他不爱你了(如果一个男人从不向你低头)(4)

当然,关系的维系最重要的就是对关系中问题的解决,能否以合理方式处理问题,找准关系中的平衡点,对于彼此来说也是至关重要。

为什么不赞成服软与低头,因为这对于长久关系的维系并没有多大意义,这只能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给人带来的情绪困扰,而不是问题本身,这种方式更像是逃避,逃避本质。

类似于当下描述两性关系的一个网络词汇“酒肉情侣”,以合租的方式过着情侣生活,却从不会考虑未来,问题的解决也是得过且过,逃避问题的本质。

3.真正爱你的人不会逃避问题,会认真和你吵架

问题的逃避比面对问题更加容易,亲密关系的维系向来不是易事,一个真正在意你的人不会害怕面对问题带来的一系列痛苦,他会认真的和你吵架。

男人说三句话暗示他不爱你了(如果一个男人从不向你低头)(5)

吵架不仅仅是一种宣泄,当吵架成为了真实情感的抒发,那么两个人的关系与距离也会越来越近。

吵闹之中,那些情侣越吵越亲密,而从不吵架的情侣看似令人羡慕,其实是散得最快的。发生矛盾与争执是正常的,这说明两个人还有回旋的余地,有意义的吵架来自于期望,来自于需求没达到满足,换言之,这段关系还有继续下去的必要。

当一个女人在情绪激动时说出自己的真心话与真实需求时,得到的是男方的低头与服软,一而再,再而三,女人次次生气,男人次次都服软,都不愿意改变。

从短时间来看,避免了争吵与情绪波动,从长时间来看,这段关系并没有得到珍惜与看重,道歉服软的男人站在道德制高点,“我都认错了,你还要怎么样?”。

男人说三句话暗示他不爱你了(如果一个男人从不向你低头)(6)

服软与低头不应该成为一个男人真正爱你的标准,真正爱你的男人会认真的和你吵架,因为只有关系趋于平衡,才能更加长久,问题本质的解决全然不是某一方态度的改变,还是真正需求的满足。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廿九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Moreland, R; Beach, S. (1992). Exposure effects in the classroom: The development of affinity among student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ume 28, Issue 3, May 1992, Pages 255-2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