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观上乾为天坤为地(交从观象授时到天地交而万物通)(1)

“交”字背后,蕴含着古人的深邃智慧。

《说文. 交部》云:“交,交胫也。从大,象交形。”

这是说,“交”,是个象形字,象人双腿相交。

段玉裁《注》曰:“谓从大而象其交胫之形也。”

“大”,在甲骨文中,是侧立之伸开双臂的“人”形,本义是区别于孩子的“大人”。后来,才引申为“大小”之“大”。

甲骨文中亦有“交”字,恰为“大人”之“大”作“交胫”状,为小篆“交”字之所本。金文与甲骨文同。

许慎无缘见到甲骨文,但他对小篆“交”之阐述,无疑将“大”作“人”释读,是为正解。

宇宙观上乾为天坤为地(交从观象授时到天地交而万物通)(2)

牛河梁遗址M4号墓中墓主腿骨相交

先民造这个“交”字,因何以“人形”之“大”为“象”;又因何以“人”之“交胫”为“象”?象人之外其他之形不可么?象人双臂交叉之形不可么?

这是个问题。

有意思的是,距今5500-5300年的红山文化牛梁河遗址,发掘的M4号墓葬中,所葬之人,仰身直体,两腿膝部叠交,左腿在上右腿在下,正如“交”字。

另外,甘肃天水泰安大地湾遗址中,发现了男女二人双胫相交的地画,亦如“交”字。

看来,“交”字之背后,还包含有不那么简单的道理。

宇宙观上乾为天坤为地(交从观象授时到天地交而万物通)(3)

大地湾遗址中一男一女胫骨相交地画

“交”字,与古人对人之产生以及形成根源的认知有关。

《礼记.礼运》曰——

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淮南子.天文训》云——

天地以设,分而为阴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阴阳相错,四维乃通,或死或生,万物乃成。蚑(qi)行喙息,莫贵于人,孔窍肢体,皆通于天。天有九重,人亦有九窍。天有四时以制十ニ月,人亦有四肢以使十ニ节;天有十二月以制三百六十日,人亦有十二肢以使三百六十节。故举事而不顺天者,逆其生者也。

宇宙观上乾为天坤为地(交从观象授时到天地交而万物通)(4)

古人认为——

第一,人聚“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是天地核心,五行端首。

第二,“阴阳相错,四维乃通,或死或生,万物乃成”,在爬行的、喘气的诸多生物中,人最“高级”“高贵”,因而“孔窍肢体,皆通于天”。

这样的认知,是上古先民通过观象授时而总结出的“宇宙观”、“自然观”和哲学观。

这种认知,将天地形成、万物孕生的根源,归结于“阴阳交合转圜”;将人之产生,亦归结为天地阴阳孕育的结果;而且,人作为天地间最“高级”“高贵”的生灵,也就具有了某种特有的能动性。

宇宙观上乾为天坤为地(交从观象授时到天地交而万物通)(5)

“孔窍肢体,皆通于天”,是这种能动性的具体体现。

人之“交胫”,就是腿骨相交。腿骨,亦称“髀”。

《周髀算经》和《晋书.天文志》皆云:“髀者,股也”;“髀,股也”。

《周髀算经》和《晋书.天文志》又皆云:“髀者,表也”;“股者,表也”。

“表”,就是古人立杆测影的圭表之“表”。

宇宙观上乾为天坤为地(交从观象授时到天地交而万物通)(6)

甲骨文“交”字

距今8000年左右的时候,中国的上古先民已经开始有计划有目的地观测天文;距今6500年的年代,那时的先民已准确测定了“子午线”和“卯酉线”,定位了东南西北“四方”。

在6500年前的河南濮阳西水坡古墓中,发现了以蚌壳摆成的星空图形。图形的中间,专门安放着“腿骨”,或曰“胫骨”,再或曰“表”。

可知,先民们最初是以自己的身体来测定日影的。准确的测影,难免需要跑来跑去地活动。于是,人之跑动最重要的“髀骨”,就成为了“立杆侧影”之“表”的最早名称。

“髀”,或曰“胫骨”,为“表”,是古人观象授时的“工具”,亦为古人认知天地、达成时空统一的“具象”和“表征”。

宇宙观上乾为天坤为地(交从观象授时到天地交而万物通)(7)

据此,许慎所云“交”字“交胫也。从大,象交形”,其本义,应该是“触接、贯通”。

因“交”而“通”,才有了“交通”一词。

不过请注意,“交”所表示的这个“触接、贯通”,其泛指含义还在其次,最主要的,指的是“阴阳”的“触接”“相交”,从而促成的“贯通”“孕生”。

《周易.泰》曰:“天地交而万物通也。”

《管子.度地》曰:“山川涸落,天气下,地气上,万物交通。”

这也就是《淮南子.天文训》所云:“阴阳相错,四维乃通”。

宇宙观上乾为天坤为地(交从观象授时到天地交而万物通)(8)

世间万物莫不如此,“阳生于阴,阴生于阳,阴阳相错,四维乃通,或死或生,万物乃成。”

人,亦聚“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而孕生。

这是中国上古先民创造的带根本性的观点。

“蚑(qi)行喙息,莫贵于人,孔窍肢体,皆通于天。” 于是,先民以自己“测天”之“髀骨”的“交胫之形”,来表达这个重要的认知。

这应该是古人构造“交”这个字的深层考虑和初衷。

宇宙观上乾为天坤为地(交从观象授时到天地交而万物通)(9)

金文“交”字

“交”之本义,是阴阳“交通”,还有一个必须注意的概念,即“交泰”。

《周易.泰》云:“天地交,泰。”

又云:“泰,小往大来。吉亨。”

《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志同也。”

《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王弼《注》云:“泰者,物大通之时也。”

孔颖达《正义》:“所以得名为泰者,正由天地气交而生养万物,物得大通,故云泰也。上下交而其志同者,此以人事象天地之交。”

宇宙观上乾为天坤为地(交从观象授时到天地交而万物通)(10)

小篆“交”字

“交,交胫也”,恰恰正是“上下交而其志同者,此以人事象天地之交。”天地,是最大之“阴阳”,“交胫”所象,其实就是天地阴阳之“交”。如汉王符《潜夫论.班禄》所云:“是以天地交泰,阴阳和平。”

《周易.序卦》亦云:“泰者,通也。”这也与“交通”之义相合。

古人所说的“交泰”,是指天地之气融合贯通,生养万物,物得“大通”。

这是中国古人顶级的哲学认知,具有重要意义。

宇宙观上乾为天坤为地(交从观象授时到天地交而万物通)(11)

;隶书“交”字

值得注意的是,《说文.水部》曰:“太,古文泰如此。”

“太”“泰”为古今字。甲骨文、金文皆有“太”而无“泰”。

而且,古“太”“大”同字,金文“太室”“太子”皆写为“大”。战国简帛“太一”,亦作“大一”。

如此看,许慎说“交,交胫也。从大,象交形”,亦为“交大”之义,是“交泰”理念最早的原型。

“交泰”,为“天地之交”“阴阳之交”,然后生养万物,物得“大通”。于此也就可以理解,为何大地湾遗址地画中,绘有一男一女胫骨相交的图形,而且男人还画有明显可见的“男根”。亦可理解,古代伏羲女娲的绘象,为何大多化成蛇尾或曰龙尾缠绕相交的样子了。

壮哉汉字。文以载道,古人诚不我欺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