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离开刘备时刘备的心情 徐庶离开刘备其实早有打算(1)

在三国演义中,徐庶离开皇叔的原因是老母身陷曹营,程昱仿书赚徐,孝子徐庶奉母心切,方寸大乱,不得已泪别刘备,投靠曹操,并“身在曹营心在汉”,终生不为曹氏出一计一策,把徐庶母子的忠义,刘皇叔的深得人心浓墨重彩地描画了出来,但这样“煽情”的故事其实是杜撰出来的。

我们试想一下,曹操如此挖空心思,不惜利用下三滥的手段,想要搞到手的人才,一定是个“重量级人物”,也一定会在得手后给与高官厚禄,委以军国重任,但事实并非如此,徐庶进曹营,恰如“鸡入鹤群”默默无闻,史书几乎将他遗忘。

徐庶有才不假,但与曹魏集团的群星闪耀相比,他就黯淡多了。从徐庶投曹以后的仕途轨迹可以印证他的能耐。《魏略》:逮大和中,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财如此(徐庶:右中郎将、御史中丞,石韬:官拜典农校尉、郡守,都是四品官),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这说明诸葛亮还是看好徐庶,认为以他的才能还可以“再上个台阶”,但这也反证了一件事,徐庶不但没有“沉默”,反而是“勤勤恳恳,积极上进”的,不然在人才济济的曹魏集团,要做到四品官,谈何容易?长期占着位置尽吃干饭不干活,早就被撸下来了。就算是曹操赏识他,在位时给他留点情面,授个无关痛痒的职位敷衍着,那为什么曹丕“上台”后还要晋升他呢?这充分说明,徐庶还是有功劳和苦劳的。

徐庶离开刘备时刘备的心情 徐庶离开刘备其实早有打算(2)

三国演义猛夸徐庶品德,因为他曾动情地给旧主表忠心:“不为曹操献一计一策”,如果真说过这话,那也是言不由衷,说一套做一套。徐庶要真的是在曹魏“闷声混日子”,别说御史中丞当个“县丞”都难。

所以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徐庶是勤勉事魏的(古人讲究各为其主,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他当初离开刘备,很大程度上并非“因母陷曹”,而是另有隐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拨开迷雾,分析一下徐庶弃刘投曹的原因,看看他是仓促起意,还是早有打算?

一、乱世弃暗投明, “跳槽”早有打算?

三国乱世,群雄割据,为阴谋家,投机客提供了广阔的人生舞台,各派势力盛衰无常,正邪难分,谁都在招贤纳士,到处挖人。而天下谋士武夫,也都是一心谋求靠大树,栖高枝丫的主儿,能够加入“待遇优厚,前景光明的公司”,是他们毕生的价值追求(什么忠诚信义常常只是一块遮羞布),这也无可厚非,毕竟光宗耀祖和大展抱负才是“乱世英雄”们最大的人生驱动力。

所以我们可以先试着猜想(这并非恶意揣测,因为世俗的经验告诉我们,在“人”和“人性”之间,我们最应该相信的是“人性”):在刘备惨败之际,徐庶若临难而去,定会背个不仁不义的千古骂名,故而徐庶自导自演了一出“亲情苦肉计”,借此成功脱身,迎来“事业”新的转机。徐庶不去投曹,母亦无危,如果曹操真心倾慕他,一定会好生奉养徐母,曹操是一代枭雄,不可能对一个手无寸铁的老妇人下毒手,那样会绝了天下人归附之心,落个暴虐无道的骂名,曹操不会那么傻。

208年9月,曹操偕堂弟曹纯率5000虎豹骑,阻刘备于当阳,以刘备的疲惫之师,怎能抵挡天下骁锐的虎豹骑?所以很快溃败,百姓失散,二女被获,刘备和孔明、张飞、赵云等数十骑仓皇突围,与水军关羽、刘琦汇合后暂时龟缩在江夏,“皇叔集团”行将破产,摇摇欲坠,前景黯淡。

徐庶离开刘备时刘备的心情 徐庶离开刘备其实早有打算(3)

而此时荆州和江陵都不战而降,曹操把刘表的大部分地盘都吞并了,兵强马壮,士气高昂,“曹魏集团”发展形势一片大好。“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徐庶不甘心为“皇叔集团”殉葬,决计另谋高就,转投曹操,此举应在情理之中(也符合人性),人嘛,大部分都是趋利避害的,大难来时自私一点无可厚非。徐庶不想再跟着刘备过刀口舔血,提心吊胆的日子,他没耐心等刘备东山再起(实际上徐庶对于皇叔集团兴汉事业的远景,从一开始就不看好,不然他早就把诸葛亮和石广元两位好友拉过来了),而以他在“皇叔集团”积攒的“工作经验和工作业绩”,自信到曹操手下应聘,谋个“位尊禄厚”的职位不成问题,毕竟曹操也惜才爱才,广纳贤士。徐庶的“二心”还可以从他秘密邀约石广元一起“北上”可以看出来(石广元曾在刘备面前装清高脱俗,自谓山野慵懒之徒,不省治国安民之事,实际是对这个老板和他的公司没瞧上),他俩也许早就分析了天下形势,看好曹操,看衰刘备。所以实际上徐庶是早有去意,只不过当阳惨败让徐、石二人下定了决心而已。

徐、石本来就是政治投机客,图建功立业,对匡扶汉室不感兴趣,何况当时曹魏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正统,所以徐庶离开刘备,心安理得。不过为了“忠臣不事二主”的名声,让徐母站出来当道德挡箭牌,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徐庶离开刘备时刘备的心情 徐庶离开刘备其实早有打算(4)

二、皇叔喜新厌旧,关张难以统御

徐庶投奔刘备,“先主器之”,当作重要谋士,把参谋军机的大权交给他,但后来诸葛亮加入集团后,徐庶就“失宠”了,诸葛亮的才华和谋略远在徐庶之上,刘备相当倚重。这就让徐庶心里产生很大的落差感。

其实,徐庶和诸葛亮的差距是明摆着的:“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於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而谓三人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问其所至,亮但笑而不言”。《魏略》(诸葛亮恃才放旷,看似不谦虚,其实也是说的大实话)

徐庶也有自知之明,自叹不如,只得让贤。还有一个原因是徐庶比较郁闷的,“皇叔集团”是刘关张的家族企业,刘备最信任的永远是关羽张飞,徐庶再忠诚勤勉也是个外人。红脸关羽勇武但颇为自负,黑大个张飞莽撞无礼,这俩猛将是他难以统御的,他在皇叔集团难以施展才华。可能有人会说,徐庶和关张相处比较融洽,反而是诸葛亮最初和这两位“皇兄”经常磕磕碰碰,其实这只是表象。

徐庶离开刘备时刘备的心情 徐庶离开刘备其实早有打算(5)

徐庶和诸葛亮的定位不一样,说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历史使命感,那么徐庶只是有建功立业,光宗耀祖的人生追求。徐庶就把自己当个参谋,凡事不强求,不较真,尽力做好本分。诸葛亮本是恃才傲物的“主儿”,他是把自己定位在二号人物的高度,势必要把关张赵等人“降服”,才能实现他“隆中对”的伟大设想,所以就难免会因“强势”而得罪人。

一山不容二虎,来日方长,各奔前程,徐庶去也。

徐庶离开刘备时刘备的心情 徐庶离开刘备其实早有打算(6)

三国演义里“程昱仿书”、“徐母骂曹”、“徐庶奉母”、“徐母自尽”都是虚构情节,正史《三国志》并无记载,都是作者为了宣扬“正能量”而刻意安排的“加戏”,罗贯中不但“利用”徐庶及其老母把“忠于汉室”的情结尽情渲染,还通过曹操、程昱的奸诈无道,刘备徐庶的忠厚仁义的鲜明对照,把“扬刘贬曹”的把戏推向了高潮。

开卷知天下,掩卷论古今。

谢谢赏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