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核物理学家、教育家杨福家院士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追求卓越、辉煌壮丽的人生永不落幕,他博学笃行、爱国奋进的科学家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杨福家曾写过一本书,书名就是《追求卓越》。“做事情要么不做,要么就认真去做。”这个书名正体现了他“追求卓越”的人生信念。 “一切都要追求优质,这应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杨福家是追求卓越的典范。著名核物理学家、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前副校长冯达旋教授曾赞誉说:“杨福家在他事业中走过的每一步不仅留下了光辉的印记,还开拓了新的领域,达到新的高度。”

杨福家生前影像(纪念杨福家)(1)

杨福家的著作《追求卓越》

追求卓越,超前思考。杨福家年轻时参与创建了复旦大学原子能系,当时就立志要把原子能系建成为最好的。到20世纪80年代,复旦大学物理二系跃居全国前列;复旦大学原子核物理专业,不论博士点还是硕士点,在全国性评估中都一直名列前茅。

担任上海原子核所所长和复旦大学校长时,杨福家都以“能拿金牌”作为衡量基础研究的一个重要标准。他说,“搞基础研究,就是要拿国际金牌”“把高校办成政府的思想库”,为社会不断输送高技术的产业人才。在他和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复旦大学创办了中国第一家高校智库,一大批卓越人才崭露头角。

这种精神,首先就是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敢争第一的进取精神、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杨福家担任复旦大学校长,首先就提出“把复旦大学办成国内外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杨福家的改革思路,至今仍有极大的实践和参考价值。

杨福家生前影像(纪念杨福家)(2)

杨福家题词:追求卓越,永不放弃,笑对人生,知足常乐

追求卓越,也意味着要付出超出常人的辛勤汗水。杨福家经常感恩地说他的机会好,“额角头高”(上海话“运气好”的意思)。其实,机会只属于有准备的头脑。杨福家之所以能一次次抓住机会,获得成功,离不开他的不懈努力。

他在大学毕业时写毕业论文,连做梦都在演算数学公式。他在丹麦留学,经常连续48小时不眠不休,连轴工作,等待实验结果。没有这种痴迷、实干和拼搏精神,怎能登上成功的金字塔尖,赢得众多顶尖诺奖学者的尊重?

杨福家踏上国际教育舞台也绝非偶然。1996年,他第一次参加国际大学校长协会的会议,这个协会已经成立30多年了,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在执行理事会里一直没有中国内地的代表。他在参加会议前做了充分准备,包括演讲稿的内容等都反复斟酌。会上,杨福家的发言引起与会者的好评和共鸣。他作为中国唯一代表,被选入执行理事会。“我如果未被选上,进不了理事会,也就没有更多的机会让人了解。”1997年,美国全美大学校长会议召开,3000多个美国大学校长参加。会议第一次邀请了5位外国大学校长在会上发言,杨福家被国际大学校长协会推荐,成为其中一员。在此前后,复旦大学还加入了东亚研究型大学校长协会、太平洋地区大学校长协会、21世纪大学校长协会等,杨福家都被选为领导成员。1997年3月,在杨福家建议下,国际大学校长协会首次在中国召开会议,100多位国外大学校长光临复旦大学,盛况空前。杨福家活跃在国际教育舞台上,使国外的校长有机会了解中国教育所取得的进展与成就,并对杨福家个人也有了更多认识,增加了友谊。

杨福家生前影像(纪念杨福家)(3)

时任复旦大学校长的杨福家

追求卓越,更意味着长远目标、宽广胸襟。前进的路上难免有些磕磕碰碰、沟沟坎坎。但是,只要不忘初心,胜不骄、败不馁,就一定能取得成功。杨福家反对高校一窝蜂兴建大楼、大搞标志性建筑,当时有人在背后嘲讽他是“小农经济的观念”,他知道后毫不计较,一笑置之;他创办宁波诺丁汉大学,更引起不少人怀疑他替英国人赚钱,他也坦然面对。“不畏浮云遮望眼”。杨福家不迎合、不苟且,昂首前行,用中国第一所中外合作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的成功办学实践,诠释着博雅教育的深刻内涵。

杨福家曾在一次讲演中和师生们分享丘吉尔的演说《热血、眼泪和汗水》中的一句话:“我所能奉献的唯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他还曾引用海明威名著《老人与海》中的名言送给听众:“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这也许正是他卓越人生背后的一个真实写照吧。

(作者:霍四通,复旦大学望道研究院副院长;杨柳,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党政办主任、杨福家院士生前秘书)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徐蓓 题图来源:上观资料图 图片编辑:项建英

内文图来源:作者提供

来源:作者:霍四通、杨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