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瘦西湖地区的地理变化和历史变迁,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扬州瘦西湖为什么叫瘦西湖?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扬州瘦西湖为什么叫瘦西湖
扬州瘦西湖地区的地理变化和历史变迁
作者:朱有伟
瘦西湖景区航拍
“瘦西湖”地处明清扬州古城的西北郊,是由蜀冈岗坡径流天然冲刷结合人工开挖形成的河道。清初吴绮《扬州鼓吹词》(方志)记载:“城北一水通平山堂名瘦两湖本名保障湖。”“城西保障一河即旧所称炮山河者。襟带蜀冈。”
明末清初顾祖禹撰写的地理名著《读史方舆纪要》(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成书)中,卷二十三江都县官河条目载:“保扬河在府西四里,城北三里。旧有柴河,东达官河,西接市河入城……时又于近河东岸缘为城,上设敌台,以备敌寇侵逼,因名曰保扬。”
据雍正年间扬州知府尹会一的《重浚扬州保障河记》载,保障河北端应在现今蜀冈之下的平山堂和观音山之间,旧时应与蜀冈上的隋朝宫城城濠相通。河道从观音山向南至莲花埂(乾隆二十二年开挖土埂建造莲花桥)处直转向正东(河道转角处沿河曾有曲尺形土岗,现已不存)。河道东折至小金山(乾隆二十二年堆建)以东便分为两支,一支转向正南再经大虹桥、牛大汪、二道河入荷花池后通城南古运河;另一支转向东北流经长春桥、凤凰桥向东通漕河。清雍正、乾隆、嘉庆各朝的《扬州府志》也记载了“保障河”、“炮山河”等名称。
“瘦西湖”之名直到清乾隆年间才广为流传。当时扬州盐商大兴园林,扬州园林艺术也是在此时达到巅峰。园林无水不活,作为和运河、护城河水系相通的“瘦西湖”进入了官员和盐商的视野,他们开始对河道进行大规模的人工开挖,打造出颇具规模,景观精致的水上园林群。
《扬州画舫录》
《扬州画舫录》中记载其“乾隆二十二年……两岸皆建名园”,此时的“瘦西湖”便从一条河道成为了串联各园景观的名湖。再加上乾隆年间钱塘(今杭州)诗人汪沆赋诗《咏保障河》:“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从而使得“瘦西湖”名扬天下。
清朝乾隆年间,“瘦西湖”一带以北郊二十四景著称于世。据《扬州画舫录》记载,从1751年至1765年十几年间,瘦西湖上已经形成二十景:
卷石洞天、西园曲水、虹桥揽胜、冶春诗社、长堤春柳、荷浦熏风、碧玉交流、四桥烟雨、春台明月、白塔晴云、三过留踪、蜀冈晚照、万松叠翠、花屿双泉、双峰云栈、山亭野眺、临水红霞、绿稻香来、竹楼小市、平岗艳雪。
1765年后,复增绿杨城郭、香海慈云、梅岭春深、水云胜概四景,合称二十四景。
1957年7月1日,扬州市人民政府以“长堤春柳”、“劳动公园”(叶园)、“徐园”、“小金山”(长春岭)建立“瘦西湖公园”。并在大虹桥西岸新建竹木结构公园门厅和花廊,正式对外开放。如今,瘦西湖总长约4.5公里,水宽为13至118米,以大虹桥为界,分为前湖和后湖。前湖有卷石洞天,西园曲水,虹桥揽胜三景;后湖即今日瘦西湖风景名胜区。
倚虹园(大虹桥东侧)
◎《读史方舆纪要》
原名《二十一史方舆纪要》,简称《方舆纪要》,是清朝初年顾祖禹独自撰写的一部巨型历史地理著作。该书具有历史军事地理学特色,其核心在于阐明地理形势在军事上的战略价值。
书中有关历代州域形势部分,综述明以前各代州郡位置、形势,及其与用兵进退之策和成败的关系。各省方舆部分,按明末清初的政区分述十五省的府、州、县形势与沿革、区划,以及各处历代所发生的重要战争。这两部分形成历代地理形势、沿革、区划与战史浑然一体的独特风格,构成全书的主体。
舆图要览部分,实为明代最完备的兵要图籍,由概况说明、图、表组成。概况说明,总论天下大势,分论各省形势、山川险易、物产户口、边腹要地设防、兵员粮饷等情况;地图,除一省一图外,另有总图、京师图、九边图说、河海漕运图等;表,列有府州县、山川险要,卫、所、关城的沿革、方位、区划、财赋、丁差、民情。该书为兵家所重,被誉为“千古绝作”、“古今之龟鉴、治平之药石”,是中国军事史、历史地理方面的重要文献。
◆吴绮(1619~1694),清朝词人。字园次,一字丰南,号绮园,又号听翁。江都(今扬州)人。顺治十一年(1645)贡生、荐授弘文院中书舍人,升兵部主事、武选司员外郎。又任湖州知府,以多风力,尚风节,饶风雅,时人称之为"三风太守"。康熙八年(1669)罢官,再未出仕。吴绮擅词,亦能诗善文,其小令多描写风月艳情,笔调秀媚。如〔醉花间〕《春闺》上阕:"思时候,忆时候,时与春相凑。把酒祝东风,种出双红豆。"颇传诵,因而有"红豆词人"之称。著有《林蕙堂集》二十六卷。
◆顾祖禹(1631~1692),字复初,一字景范,(一作字瑞五,号景范),江苏无锡人,顾柔谦之子。清初沿革地理学家、学者。生于常熟,卒于徙居无锡宛溪,故称宛溪先生。其高祖顾大栋撰有《九边图说》,曾祖顾文耀、父亲顾柔谦都通晓舆地之学。他毕生专攻史地,以沿革地理和军事地理的研究为精深。虽曾应徐乾学之聘,参与《大清一统志》的编修,但不受清廷官职,书成后拒绝署名。笔耕三十余年,著成《读史方舆纪要》。
◆汪沆(生卒不详,约1736年前后在世),清朝学者、藏书家。字西颢(hào)(一作西灏hào),一字师李,号槐堂(一作槐塘),浙江钱塘人。早年受学于厉鹗,工诗文,与杭世骏齐名。博览群书,好为实用之学。乾隆十二年(1747),举“博学鸿词”。曾纂修《浙江通志》、《西湖志》等书。著有《湛华轩杂录》、《读书日札》、《新安纪程》、《全闽采风录》、《蒙古氏族略》、《识小录》、《泉亭琐事》、《汪氏文献录》及《槐堂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