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拳传人于海简介(于海讲述风格独特的螳螂拳)(1)

螳螂拳是一类长短兼备、 刚柔相济、勇猛快速的拳术, 在武术各拳类中具有显著的独特风格。

螳螂拳是在少林长拳攻防技术的基础上,吸取了螳螂的许多特长编制的一类优秀拳术。在长期的传习过程中,又广泛地吸收其它拳术的一些优点加以改造,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从而形成武术中的一个独立的拳派。

螳螂拳传人于海简介(于海讲述风格独特的螳螂拳)(2)

螳螂拳的源流,众口纷云,说法不一,比较可靠的是这一说:螳螂拳发源于明末、清初年间,一名王郎的武术家访友比武失败后,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螳螂捕蝉灵巧而又激烈的情形,有所启发,然后他捕捉了许多螳螂,经常的戏斗,观察研究螳螂的每一细小的神态动作。在精神方面他吸取了螳螂的意念高度集中、刚毅机智的气慨;手法上吸取了它巧妙运用两个前臂刀斧进行勾、搂、卦、劈等动作时所表现出的快速灵巧;身法上吸取了它腰身的仰、俯、拧、折、旋 的灵活多变;步法上吸取了它的踏实、稳固以及前后左右闪展腾挪的突跃等。他编制了一些巧妙的拳术攻防组合进行苦练,再度访友比武连连获胜。王郎在访友习武过程中又不断的总结经验,虚心学习,取长补 短,丰富和改进已取得的成果,从而创造了初期的螳螂拳,丰富了武术宝库。

螳螂拳主要流传于山东省胶东各地。在广泛的传习教学中,螳螂拳逐渐地在演化,不断地得到充实提高, 形成了较科学完整的由简到 繁由易到难的训练方法,并且逐渐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流 派。

​螳螂拳主要流派有三:“七星”、“梅花”、“六合”。

七星螳螂拳和梅花螳螂拳在动作的组合结构上更为相近。这两种幢螂拳的许多套路名称,动作组合,攻防方法、技术要领,从理论和实践要求方面都大同小异,可见在开始阶段这两种螳螂拳就同出一源。后来在学练者的传习中,首先从刚、柔劲路而“六合”之名,源于吸收那些对六合要求严格拳类的优点,演化于螳螂拳里而得名。

六合是指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 肩与胯合)。六合螳螂拳对以意变导形变的要求更为严格,讲究轻灵、柔顺、巧妙;要求活似机轮、圆似钢球,一动皆动、一静皆静,上下相随、内外合一。劲类主要分明、暗、刚、柔、滑五劲,从劲路和套路组合形式看有更明显的演化特点。

综观螳螂拳三种主要流派,各有特色,但它们都是从共性基础上演化成的。螳螂拳虽属“象形拳”类,但从总体来讲是“重意”不“重形”。随着时间的推移,各自在不同的条件下,以及同其它拳种的交流中,逐渐在套路结构、训练方法等方面也形成各自的流派体系。

七星螳螂拳又名罗汉螳螂拳。“七星”名主要来源于拳术中的一个基本攻防步式“七星步”,在此步式的基础上同其它招式进行组合连接,构成七星连势。

梅花螳螂拳又名太极螺螂拳。“梅花”名主要来自梅花,讲究出手成撮,多以几招连贯为伍,强调招招相连、一招三变、以活为上,迂回为高,加之步法的灵活变换恰似朵朵梅花迎雪开。由于劲法上讲究“顺劲、巧劲、柔劲” ,较比七星幢螂拳在刚柔相济等方面更为深化些, 所以有人称梅花螳螂为太极螳螂拳。

六合螳螂拳同“七星” “梅花”在动作的组合结构、套路内容、演练风格上差距较大,在刚柔劲法的选择上更倾向于柔,因此也有人称它为“软螳螂”。人体的结构同螳螂体的结构不同, 要把螳螂的特点在人体上提炼成“拳术化”,避免“动物化”,势必“重在取意”。

螳螂拳气势要求紧快即眼快、手快、步快、身快。演练要式快招连、一招三变,气势逼人而又变化莫测,处处表现出刚柔相济、长短互 用,勇猛浚辣,机智灵活,变化多端的风格。

(于海)

螳螂拳传人于海简介(于海讲述风格独特的螳螂拳)(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