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郝加献

为什么曹刿论战而不用长勺之战(长勺之战赢在何处)(1)

(一)长勺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中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相互兼并,弱肉强食,齐、鲁两国相邻,都在现在的山东境内。当时,齐国强大,鲁国弱小,而鲁国却插手了齐国君位争夺战,招致后来继位的齐桓公怨恨。

在巩固了君位之后,齐桓公自恃实力强大,不顾大臣管仲的谏阻,决定兴师伐鲁,以报复鲁国从前支持公子纠复国的宿怨,企图一举征服鲁国,向外扩张齐国的势力,于是,在鲁庄公十年(前684年)发动了后来名垂青史的“长勺之战”。

战争并没有按照好胜心切的齐桓公的意愿,轻易战胜鲁国,结果却是齐桓公率军“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被鲁庄公打得大败而归。

长勺之战以鲁国胜利而载于史册,是历史上可以与井陉、淝水等大战相并列的以小胜大、以弱胜强、体现战略防御思想的著名战例。

为什么曹刿论战而不用长勺之战(长勺之战赢在何处)(2)

(二)谋士曹刿让长勺之战发生反转

仗是当时鲁国执政的鲁庄公率军打的,但他的身边站着一位谋士曹刿。

曹刿者,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鲁国人,周文王儿子曹叔振铎的后人,是不是当官,都很难说。齐桓公大兵压境,他要求见鲁庄公,同乡的人劝道:“当官的(肉食者)在谋划此事,你又何必参与呢?”可见,曹刿并不在“肉食者”之列。

曹刿过人之处在于发现了当时社会的弊端:肉食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这在当时的非常时期,可能就是一句应时应景的“口出狂言”,但却道出一条至今仍有现实意义的真理。

为什么曹刿论战而不用长勺之战(长勺之战赢在何处)(3)

曹刿敢于鄙视“肉食者”,更在于他站在了超越他们的高度,看到鲁国“可以一战”的政治依据:秉公断案,尽职尽责,取信于民。

战争是靠谋略的,而曹刿更胜一筹。

曹刿和鲁庄公同乘一辆兵车,指挥战斗。鲁庄公准备击鼓,曹刿说:“还不行。”齐国人三次击鼓进军,曹刿说:“可以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准备驱车追击,曹刿说:“还不行。”他下车,仔细察看齐军的战车车轮留下的痕迹,然后登上车前横木远望,说:“可以了。”于是追击齐军。长勺之战以鲁国大胜而告终。

为什么曹刿论战而不用长勺之战(长勺之战赢在何处)(4)

(三)曹刿的军事见解影响深远

战争结束后,曹刿将“还不行”“可以了”的缘故告知鲁庄公:“作战,是要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可以振奋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少了一些,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消耗殆尽了。他们的士气消耗殆尽了,而我们的士气刚刚振奋,所以战胜了他们。大国的情况难于捉摸,还恐怕有埋伏。我细看他们的车辙已经乱了,远望他们的军旗也已经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逐他们。”

在作战中遵循后发制人、敌疲我打、持重相敌的积极防御政策,正确选择战场,适时反击,直至有效消灭敌人。曹刿这一军事见解影响深远。

一位伟人对长勺之战就给予很高评价,称“(鲁军)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败了齐军,造成中国战争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

长勺之战和曹刿论战为后世称道。

为什么曹刿论战而不用长勺之战(长勺之战赢在何处)(5)

【作者简介】郝加献,北京密云人,自由撰稿人。长期致力于文化散文的创作。长篇历史散文《旷世名园圆明园》荣获纪念圆明园罹难150周年大型征文优秀奖。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推荐:

正说三国的吕布为什么那么难?

北汉灭亡的前奏:北宋悍将郭进白马岭大捷,辽军痛失五员大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