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是为了陈圆圆才投降的吗(陈圆圆携子吴应麒埋名贵州)(1)

金庸小说《鹿鼎记》中,曾写到韦小宝送公主出嫁,远赴云南,在平西王府外一座道观里见到一位四十岁左右年纪的中年美妇。

韦小宝平生阅尽美女,却唯独对这位一见之下便丢了魂魄,手中茶盏都拿不稳了。这位美人便是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一代名妓陈圆圆了。

历史上,关于陈圆圆与吴三桂的纠葛一直是为人津津乐道的谜团,而吴三桂死后陈圆圆的去向,更是不为人知,直到近年,这个历史悬案才终被破解。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吴三桂遇到陈圆圆,原本就是一场政治交易。当时朝中外戚田弘遇在女儿田妃死后意图再找靠山,瞄上了拥兵据守辽东的吴三桂,借宴请的机会将陈圆圆送给他。

而吴三桂,倒确实因为陈圆圆出尘艳绝的美貌而对她尤为怜爱,只可惜,吴三桂并不是耽于声色的人,他始终胸怀大志,发誓要做一番事业。

吴三桂是为了陈圆圆才投降的吗(陈圆圆携子吴应麒埋名贵州)(2)

因此,当吴三桂返回山海关时,并没有将陈圆圆带走,而是将她留在了京城,这也为日后的所谓"冲冠一怒"埋下了伏笔。

李自成入关之快,是吴三桂没有预料到的。他自辽东出兵勤王,当赶到山海关时,京城便已沦陷。

而此时前有李自成,后有清兵,吴三桂夹在两方势力之间,突然成为了一枚危险的孤棋。他很清楚,此时手握重兵的自己,在政治上的抉择完全可以左右整体的战略局势。而促使他终究做出"献关投清"的决定的,也许并非仅仅是陈圆圆。

首先,盘踞在京城的李自成并未像起义时宣扬的那样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相反,义兵进城后便烧杀抢掠,李自成更是在后宫中纵酒笙歌,不理政事,民间已有怨言。

其次,京城的吴府已经被抄,不光是他的爱妾陈圆圆,就连他的母亲及所有家仆都被李自成及其部下扣押,生死未卜。

吴三桂是为了陈圆圆才投降的吗(陈圆圆携子吴应麒埋名贵州)(3)

而早已准备多年的清兵正厉兵秣马,吴三桂未必能够正面与之一战。但不可否认的是,吴三桂确实是在乎陈圆圆的。

他在得知陈圆圆竟然被李自成霸占后的愤怒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最终在多方利弊权衡之下,吴三桂做出了降清的选择。

至于那句"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见人耶!"虽然说得壮怀激烈,但终究不见于正史,恐怕是乡野文人为了增加吴三桂与陈圆圆之间的传奇历史,而附会的内容。

"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

明末清初的才子吴伟业写下《圆圆曲》,将陈圆圆与春秋时美女西施相比,感慨男子祸国,却将罪责推给女子,说什么"红颜祸水"。

对于陈圆圆来说,自己只是一件玩物,她的姿色是那些大人物攀附勾结的政治筹码,丝毫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吴三桂是为了陈圆圆才投降的吗(陈圆圆携子吴应麒埋名贵州)(4)

清军入关后,陈圆圆随吴三桂前往云南,但由于出身低微,始终得不到真正的名分。而吴三桂的正妻张氏善妒,更不会善待陈圆圆。

成为了平西王的吴三桂骄奢淫逸,声色犬马,据传有家中有美女"四面观音"、"八面观音",但传闻里却再难见陈圆圆的影子。陈圆圆大概确实对自己"红颜祸水"的身份心怀愧疚,以至于到了云南之后她自请代发修行,常伴青灯古佛。

不知吴三桂是真的冷落了陈圆圆,还是他对这个曾经令他神魂颠倒的女人还怀有一丝尊重与理解之心,总之,他答应了这一请求,为她建了修行之所。

不过,陈圆圆虽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过起了半隐居的生活,但她并没有完全退出吴三桂的生活。

吴三桂有一庶子名叫吴应麒,之前一直寄养在吴三桂的弟弟身边,后来成为了陈圆圆的养子。陈圆圆一生没有子女,她对这名养子视如己出,母子关系非常融洽。

吴三桂是为了陈圆圆才投降的吗(陈圆圆携子吴应麒埋名贵州)(5)

由于陈圆圆为人低调,因此这对母子在日后吴三桂如日中天、遭到朝廷忌惮时,也远离了风暴中心,从而躲过了后来的厄运。

吴三桂当年这样的安排是否真的因为预料到后来的结局,如今已无从考证。但起码可以说明,吴三桂对陈圆圆应该还是有一些真感情的。

对于这个影响了他一生轨迹的女人,吴三桂始终表现出珍惜与保护,这种保护就算出于强者对弱者的同情,也足以让陈圆圆尽可能安稳地度过她的后半生。

与中国历史上其他留名千古的美人相比,陈圆圆的命运,也许已算是一种圆满。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

吴三桂试图造反遭清兵镇压后不久,他本人便一命呜呼,而清兵攻入云南时,找到的其实只是吴三桂的骨灰,这就足以让人产生怀疑。

吴三桂是为了陈圆圆才投降的吗(陈圆圆携子吴应麒埋名贵州)(6)

但为了宣告天下削藩成功,康熙承认了这份骨灰的真实性。虽然吴三桂一家被满门抄斩,但因为陈圆圆一直是外室,她的养子也并非嫡出,因此竟然躲过了浩劫。

如今,随着贵州黔东南马家寨村落的大白天下,我们终于得知,当年陈圆圆正是带着养子吴应麒逃到了这里,改名换姓,隐居了下来。

陈圆圆虽然并非心甘情愿地嫁给吴三桂,但她却用自己的一生报答了吴三桂的爱护之恩。这个流传了三百多年的隐秘小村中,至今仍保留着陈圆圆与吴三桂的陵墓。

只是碍于当时朝廷的追捕,两人的碑文全都用暗语写成,很难辨认出来。例如,陈圆圆的碑文上写"故妣吴门聂氏之墓位席",陈圆圆本姓邢,"邢"、"陈"均为耳字旁,故名"双耳"即"聂"字。

此字形其实是现代简化字形,当时并不会有这个写法,应该是吴家后人为了陈圆圆特意造出的。

吴三桂是为了陈圆圆才投降的吗(陈圆圆携子吴应麒埋名贵州)(7)

为了保护吴氏一门不被朝廷抓住,陈圆圆带儿子隐姓埋名,并要求所有子孙都不能向外透露任何身世信息,不立族谱。

但每一辈传人中,都要推选出一位"秘传人",将吴家身世遭遇、历代传人信息熟记于心,以此口口相传。

也正因为陈圆圆如此谨慎做法,才让吴三桂的后代得以延续十余代。这位出身风尘的弱质女子,却靠一己之力,保全了吴三桂的血脉。

文/史海观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