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诸岛地名大全 南海诸岛地名文化释义初探(1)

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关注

摘要:地名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联系,体现着人类思维方式和心理特征。南海诸岛地名从文化角度可以分为地理意义命名、历史意义命名、军政意义命名、地方文化意义命名和吉祥文化意义命名等,不仅记录了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对南海的探索与认识,而且反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明历史和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是证明南海诸岛主权归属中国有力历史证据之一。

关键词:南海诸岛;地名;文化

关于南海诸岛地名研究,目前,国内已发表了一批研究成果,尤其是刘南威先生、曾昭璇先生等一批著名学者从地理学角度深入研究了南海诸岛地名形成与演变。然而,地名不仅是一种地理专有名称,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关系。它不仅体现了人们在生产实践活动中对特定自然和人文环境独到认识,而且反映了民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心态等文化因素。正如澳大利亚艾德里安·鲁姆在《世界地名》一书中指出的:“地名不是任意命名的”“命名的依据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取决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命名者的文化程度及其社会、政治、宗教、民族等方面的态度和动机。”因此,地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认识发展产物,是人类思维方式和心理特征集中体现。南海诸岛地名是我国人民长期在南海从事航海和生产活动,不断加深对南海岛礁认识过程中形成和演变的。不仅反映了我国人民对南海认识历史沿革,而且也是中国文化特色和中国人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的一种体现,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为此,本文尝试从文化角度来探讨南海诸岛地名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关系,以此来证明南海诸岛主权自古归属中国。在此,特别感谢刘南威先生、曾昭璇先生等著名学者的研究成果。

我国人民对南海诸岛命名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至今已有近2000年历史。在此期间,南海诸岛地名发生多次变化,从对南海整体概貌泛称地名到岛礁群体总称或联称地名,再到对具体岛礁单称地名,最后到规范性命名,各类地名共计600余。除1935年130多个和1947年70多个是音译、意译或者音意兼意译外国名称外,其他大部分都是中国人为南海岛礁的命名。通过对这些中国人的命名进行分析、分类、归纳和整理,可以将其分为地理意义命名、历史意义命名、军政意义命名、地方文化意义命名和吉祥文化意义命名等,这些命名不仅蕴含了中华文明因子,而且反映了中国人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

一、地理意义命名地名

作为一种表示特定方位、范围的地理实体专用名称,根据地理特征为其命名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在南海诸岛命名中,这类地名大约占三分之一比例,而且根据不同地理特征,地理意义命名也分为很多种类型,下面进行逐一分析。由于此类地名较多,只列举典型意义代表。

(一)以地形、地貌命名

这类地名主要根据南海岛礁形状和主要地貌特征进行非常具体形象命名,从古至今南海诸岛地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

首先,南海诸岛古地名基本上都属于以地形、地貌命名。诸如“崎头”是因南海中露出水面岛礁高低不平而得名;“石塘”是因南海岛礁以环礁为主,环礁是以环状礁圈包围泻湖构成,就像石头围着大池塘,故而取名;“长沙”是因由砂砾沉积披覆珊瑚礁而构成的珊瑚岛,低矮但很长而得名;“千里长沙”“万里石塘”“千里石塘”“万里长沙”“千里长堤”等是因南海岛礁宽广而得名。古地名中最形象的具体群礁命名应该算是“九乳螺洲”。“九乳螺洲”是我国先民对西沙群岛的命名,源于从远处看西沙群岛,波涛汹涌,海浪在露出水面9个岛礁间此起彼伏犹如青螺浮现。我国先民之所以主要以地形、地貌来命名南海诸岛,主要源于当时地理知识相对有限,而且对南海认知也不够深入,只能依据南海整体概貌或者礁群一些外形特征进行命名。

其次,南海诸岛土地名(琼人俗名)中也包含大量依据地形、地貌的命名。这些地名中既包括以南海岛礁地貌类型总结出来的通名,也包括指代具体岛礁的专名。通名还包括两种类型:其一,由于南海诸岛的珊瑚礁主要以环礁为主,根据环礁地貌形状总结出来的通名有:“筐(匡)”“圈”“塘”“门”“节”“孔”等。南海诸岛环礁由礁环包围礁湖构成。海南岛渔民对这两部分给予了形象命名,因礁环像箩筐,被称为“筐(匡)”,被礁环包围的礁湖,风浪较小,像水塘,而被称为“塘”。环礁上有缺口,是礁湖与外海相通出口,像门户,渔民称之为“门”。被水道分割的礁环,属于暗礁的,称之为“节”;其二,根据潮汐变化,岛礁露出水面状况,总结出来的通名有:“峙”“线”“铲”“线排”和“郎(榔)”等。对高潮也不被淹没的岛屿和沙洲,称之为“峙”;把小岛和小沙洲称为“峙仔”。对高潮淹没,低潮显现暗礁,有的排列成串,远望成线,称之为“线”;有的暗礁顶部展平,似铲,称之为“铲”;对低潮也不显露、淹没在海面下较浅的暗沙,称之为“线排”;对低潮不显露,淹没在海面下较深的暗滩,称之为“郎(榔)”。

南海诸岛中以地形、地貌来命名具体岛礁数量更多,粗略统计达到50多个。这些地名中,有的是渔民根据形状直接命名的,诸如,“三角线”:因环礁为三角形而得名;“长峙”:因岛呈长条形而得名;“圆峙”:因岛如圆盘而得名等等。有的地名是渔民根据形状联想到平时使用的生活物品。诸如,“眼镜”:为环礁,被沙洲从中一分为二,像眼镜而得名;“裤裆”:由两个小礁构成,外形像裤裆而得名;“牛轭”是因外形酷似牛轭而得名;类似还有如“铜锅”“秤钩”“簸箕”“铜钟”等等。有的地名是渔民根据形状联想到平时使用的生产物品。诸如“双帆”:外形呈3级塔形,四周陡峭,远望像帆船而得名;“铁链”:由3个珊瑚礁构成,远望像铁链而得名;“牛车英”:“英”是轮子的意思,海南方言。礁盘呈圆形,像海南木制牛车的轮子而得名等。还有三个岛礁名字是用海南当地使用特有物品而命名的。“梅九”:礁盘像海南岛渔民求神问卜用的杯夹,俗称“梅九”而得名;“火哀”:长形环礁,像海南岛用椰丝卷成点火绳,俗称“火哀”而得名;“脚坡”:圆形小环礁,无缺口,礁湖水浑色黑,似海南岛陶制洗脚盆——“脚钵”而得名。

这些具体形象的南海诸岛土地名深刻反映了我国渔民经过长期生产活动对南海一岛一礁都非常熟悉,在对南海诸岛岛屿、沙洲、暗沙、暗礁和暗滩地貌特征感性认识基础上,不仅达成共识总结出了地貌类型的通名,而且联系自身生产生活实践,用生活物品和生产物品来为具体岛礁命名。尤其是用海南当地使用物品命名,使得南海诸岛土地名充满了浓郁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二)以相对位置、排列顺序命名

这一类型地名主要是根据南海岛礁之间相对位置以及岛礁相对排列顺序进行命名,不仅能确定具体岛礁大概方位,而且也体现出我国人民对地理方位和排列顺序的习惯性称谓,具有典型民族性和地方性。

(三)依据南海岛礁之间相对位置进行命名

这类地名包含三种情况:1.用非常典型地理方位词汇东、南、西、北进行命名,诸如东沙、东七岛、西八岛、东南角、西北角、南门等;2.用中国式罗盘方位进行命名,诸如丑未:因从中业群礁的铁线取丑未方向可到此处而得名;东头乙辛:在南沙群岛东面,《更路薄》记载:“自鱼鳞(仙宾暗沙)去乙辛,用乙辛三更收”,即从仙宾暗沙取乙辛方向航行可以达到此处而得名;西头乙辛:从南威岛取乙辛方向可到达此处而得名。罗盘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用罗盘方位词为岛礁命名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凸显了民族性;3.用海南岛渔民对地理位置习惯称谓进行命名。按海南岛渔民习惯,凡在东部、北部的,一般称为头或上,在西部、南部的,一般称为尾或下。诸如,尾峙:尾峙在永乐群岛最西面而得名。奈罗上峙:该岛在奈罗偏东北而得名;奈罗下峙:该岛在奈罗西南而得名等。海南岛渔民也会根据航行路线命名岛礁。诸如,半路峙:是位于西沙群岛最南的低矮沙洲,航行时不容易发现,稍不留神,容易行驶到南沙西侧,因此要迂回航行,如从盘石屿出发去半路,需向西南走一段,然后向西北行驶才能到该处,通常向西北行驶的路程,相当于向西南行驶路程的一半,故称半路峙。

(四)根据岛礁排列顺序进行命名

这种排列顺序主要是以渔民到达岛礁先后顺序为主。按照习惯,渔民把先到的称为“上”,后到的称为“下”。诸如,海南岛渔民到西沙群岛生产,先到宣德群岛,后到永乐群岛,故称宣德群岛为上峙,永乐群岛为下峙;从海南岛到南沙群岛生产,先到北子岛,后到南子岛,故称北子岛为埃罗上峙,南子岛为埃罗下峙。渔民还习惯用序数词来命名先后排列的岛礁。诸如,三峙:从永兴岛开始,经过南沙洲,再到该处,故称三峙;第三峙:海南岛渔民从西沙到南沙从事生产,一般先到奈罗,再到铁峙,第三站到该处而得名等。这些命名方式不仅表明了海南岛渔民长期在南海从事渔业生产,形成了固定的航行路线,而且也反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顺序称谓方式,这是地方文化的一种体现。

(五)以水文特征命名

这类地名是根据具体岛礁特殊地形所造成水文状况而命名的。最早出现的应该就是“涨海”了,这是我国古人根据整个南海潮汐状况进行命名。最形象的应该是劳牛劳和鬼喊线,这两个地名是我国海南岛渔民命名的。劳牛劳是因此处水流湍急,通过礁石时发出“呼呼”声音,但又因该环礁没有缺口,表面海水似“流不流”,谐音为“劳牛劳”、“刘牛刘”或“老牛老”。鬼喊线是因该处礁滩多,浪涛汹涌,像“鬼”喊而得名。正如潭门渔民苏德柳在《水路簿》中记载的:该处“出水不高,有浪拍打,发出呼呼响声”。除此之外,甘泉岛和浪花礁也是根据水文状况进行的命名。甘泉岛是因岛上有淡水,而且味道甘美而得名。浪花礁是因该礁受海水冲击浪花飞溅而得名。

(六)以自然资源命名

这类地名是根据岛礁上具有代表性的植物或动物进行命名,或者根据岛礁附近水产特征进行命名。以具有代表性植物命名有:红草峙,因岛上有红色或紫色马齿笕类植物生长而得名;老粗峙,因岛上灌木丛茂密,参差不齐,表面望去,给人粗糙印象而得名。以具有代表性动物命名有:鸟仔峙,因该岛海鸟众多而得名;猫注(猫峙),海南音“注”与“峙”同。因岛上老鼠多,渔民带猫上岛,导致岛上猫多而得名。以岛礁附近水产特征命名有:墨瓜线,海南话“瓜”即海参,墨瓜即墨参。因该礁附近盛产墨参而得名;螺岛,因该岛盛产马蹄螺而得名;无乜线,“无乜”是“没有什么”之意。因该环礁没什么海产而得名。类似还有赤瓜线、龙虾礁、扁参礁等。这些地名表明我国渔民长期在南海区域从事生产,对南海岛礁上动植物和岛礁附近水产特征非常熟悉。

总之,以地理特征为地理实体命名是人们惯常命名地名方式。这些命名方式也能体现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直观”,即中国人为地理实体命名往往是依据直观感受到的该地外部特征,诸如地形地貌、颜色、大小、声音、味觉等等。人们凭着对地理实体直观认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即摄取人类自身和自然万物特征为地方命名,力求把它栩栩如生表现出来,给人以直观感受。南海诸岛地名中有大量地理意义命名,恰恰就体现了从古至今我们中国人思维特点。

二、历史意义命名

南海诸岛地名中具有历史意义地名数量也相当多,大概包括四种情况:第一,纪念致力于经营南海诸岛及与南洋各国交往的封建王朝,以封建王朝年号命名;第二,纪念历史人物,以历史人物名字命名;第三,纪念巡视南海诸岛官员,以巡视官员籍贯命名;第四,纪念曾在南海诸岛执行勘查、接收等任务军舰及舰长,以军舰号或舰长名字命名。下面逐一进行分析。

(一)纪念致力于经营南海诸岛及与南洋各国交往的封建王朝,以封建王朝年号命名

诸如,永乐群岛:因纪念明成祖永乐年间,派遣郑和下西洋而得名;宣德群岛:因纪念明宣宗宣德年间,继续派遣郑和下西洋发展与南洋各国友好关系而得名。

(二)纪念历史人物,以历史人物名字命名

这类命名又分为两种情况:1.纪念保卫、巡游南海诸岛及出使南洋各国历史人物,诸如以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历史人物名字进行命名的岛礁有:郑和群礁、晋卿岛、道明群礁、杨信沙洲、景宏岛、费信岛、马欢岛、尹庆群礁。以与李准巡海有关历史人物名字命名岛礁有:李准滩、人骏滩。还有从秦汉开始至明清时期,我国有大量官员、使者、航海家、旅行家、高僧穿梭于南海,承担着与南洋各国进行交往使命,促进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为了纪念他们所作出贡献,以他们名字命名岛礁有:道乾群岛、森屏滩、赵述岛、和五岛、嵩焘滩等;2.纪念我国历史名人。这类历史人物虽然与南海毫无关联,但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历史名人,为纪念他们,以其名字命名的岛礁有:阳明礁、东坡礁、孑L明礁、屈原礁、鲁班礁等。

(三)纪念巡视南海诸岛官员,以巡视官员籍贯命名

这部分命名主要与李准巡海相关。1909年李准受命于两广总督张人骏,率领170多人乘3艘军舰巡视西沙群岛,为其中的15座岛屿进行了命名,这是我国第1次官方对南海诸岛进行规范性命名。这些命名中大部分以当时巡海的随行官员,如裴代云太守、丁少荪太守、沈季文大令等人籍贯进行命名,诸如:霍邱岛、归安岛、宁波岛、乌程岛等等。

(四)纪念曾在南海诸岛执行勘查、接收等任务的军舰及舰长,以军舰号或舰长名字命名

其中,伏波岛、广金岛、琛航岛是以李准巡海乘坐的三艘军舰号进行命名;永兴岛、中建岛、中业岛、中业群岛、太平岛是以二战胜利后,中国政府内政部和广东省政府会同海军部组团派遣接收日本侵占西沙和南沙群岛三艘军舰号进行命名;敦谦沙洲、鸿庥岛是以1946年中国政府派往接收南沙群岛中业号军舰舰长李敦谦和副舰长杨鸿庥进行命名;南威岛是以纪念1946年接收该岛的时任广东省政府主席罗卓英(号慈威)进行命名,兼有接收舰队威震南疆之意。

这些具有历史意义岛礁地名充分反映了从古至今南海都留下了中国人足迹。我国人民从最早发现南海诸岛到长期开发经营再到将其纳入我国行政管辖,无一不证明我国是南海诸岛主人。这些历史意义地名正是为了纪念为南海作出巨大贡献历史人物和典型历史事件,是中国特有历史文化。

三、军政意义命名

南海诸岛地名中有部分具有政治意义和军事意义地名,主要包括4种:其一是以封建传统伦理观念命名,诸如礼乐滩、忠孝滩、泛爱暗沙、信义暗沙、仁爱暗沙等;其二是以反映政治理念词汇进行命名,诸如民主礁、宪法暗沙、一统暗沙、和平暗沙、主权礁等;其三是以古今军政职务进行命名,诸如伏波礁、金吾暗沙、校尉暗沙、司令礁、都护暗沙、舰长暗沙等;还有以含有保卫南海诸岛意义词汇进行命名,诸如西卫滩、保卫暗沙、勇士滩、武勇暗沙等。

政治文化是文化体系中最有权威因素,它规定着文化整体性质。在阶级社会有了国家政权,有了政治道德观念,为地理实体命名便不仅仅是为了区别地域不同方位,更是统治阶级宣扬自身维护道德传统和政治理念体现。军事是政治强有力保护力量,用带有军事意义词汇命名地理实体,同样是统治阶级政治意图体现。南海诸岛中礼乐滩、忠孝滩、泛爱暗沙、信义暗沙、仁爱暗沙等,是以中国封建伦理观念进行命名。中国经历了长达两千多年封建历史,“忠、孝、仁、义、礼、信”一直是占统治地位政治思想,用它们来命名南海诸岛能够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民主礁、宪法暗沙、一统暗沙、和平暗沙等,最早是1947年国民政府命名,充分体现了孙中山“三民主义”政治理念和维护南海和平、统一意愿。伏波礁、金吾暗沙、校尉暗沙、司令礁、都护暗沙、舰长暗沙等军政职务命名,反映了从古至今我国在南海的军事存在。西卫滩、保卫暗沙、勇士滩、武勇暗沙等岛礁名更是凸显了中国人誓死保卫南海主权的决心。

四、地方文化意义命名

这类命名主要集中在南海诸岛土地名中。南海诸岛土地名中除了“月牙岛”是粤东渔民命名外,其余全部是海南岛渔民对南海诸岛命名,因此,南海诸岛土地名又称为琼人俗名。这些命名是海南岛渔民长期在南海从事渔业生产过程中,不断加深对南海岛礁认识而产生的,呈现出许多具有海南地方特色文化,尤其是海南语言文化,使得这些地名具有强烈地域色彩和浓郁乡土气息。

南海诸岛地名中有大量是用海南方言或者谐音命名的。由于海南自古就是一个移民社会,就导致海南语言众多、复杂,而且也有很特色发音方式。在南海诸岛地名中有很多谐音命名,如通名中“风”与“方”同音、“线”与“沙”同音、“郎”与“拦”同音;专名中“大弄鼻”:因环礁像鼻窿,海南口语成窿鼻,而“窿”又与“弄”谐音。“罗孔”:海南方言“罗”为“两”的谐音,罗孔意为两岛。“裤归”:源于海南方言把“裆”读“归”,裤归就是裤裆等。正因为这种发音特色才导致了不同版本的《更路薄》对同一岛礁的记载会有差异。

除了用谐音命名外,南海诸岛地名中还有一些是用海南方言命名的。如:“峙”就是典型方言读音代表,是海南土生土长的。南海诸岛地名中有“峙”的名称非常多,仅与南海诸岛287个标准地名向对应的当地渔民习用名称中就有30个。如果算上《更路薄》中记载的,那就更多了。“峙”在岛屿名称中,本意是小岛,和“屿”意义相同。海南方言中“屿”和“峙”读音是相同的,均读Du。海南地方音与汉语标准读音差异是比较大的,但是每个字都有一定对应关系,这个关系纽带就是“意义”。也就是说,“峙”和“屿”在汉语标准音中读法不同,但在海南读音中读法相同,而且意思相同,二者是一样的。还有具有海南方言特色的,如海南岛渔民把海参称为“瓜”,所以才有墨瓜线和赤瓜礁之名。海南岛渔民所供奉的神,把男神称为“公”,女神称为“娘”。半月礁有一块石头因形似渔民供奉的男海神,故而被称为“海公”。诸如此类命名方式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

南海诸岛土地名中还有少量非常有意思的地名,就是根据渔民中流传一些代表性事件进行命名。诸如,棍猪线:据传一次航行中,恰遇风平浪静,船行到该处,捞到许多海产,于是杀猪庆贺。不料,突然风起,失去一头猪,如同被“棍”(骗的意思),故名;五百二:相传有人在此捡到520块锡锭而得名;全富峙:相传该地沉船多,能拾到很多财宝而得名;银峙:相传渔民曾在此拾到银子而得名;干豆:相传渔民曾在此处捡到不少干蚕豆而得名。

无论是海南谐音、方言还是渔民传说,这些南海岛礁地名都充满了海南地方文化气息,展现了海南岛渔民淳朴、勤劳、勇敢、乐观的性格,以及以海为家、靠海吃海生活方式。最晚从明清时期开始,海南岛渔民们不断在南海这片广袤海域里生产生活、辛勤耕耘,形成了独具特色“耕海”文化,成为南海诸岛真正主人。

五、吉祥、安定意义命名

中国人自古以来都追求安定、祥和生活,这种心理也常常反映在人们对地理实体命名中。南海诸岛地名中就有一部分这样的命名。其中,追求安定、太平的地名有:万安滩、涛静暗沙、安渡滩、南安礁、海宁礁、安塘岛、息波礁、安波沙洲等。人们之所以为南海岛礁给予这样地名,主要源于南海自然条件恶劣,海浪滔天,在此航行或生产作业经常会遭遇不测,危及财产、生命安全。为此,人们把渴望平安的心愿赋予南海岛礁地名中。还有一部分是追求美好、吉祥的地名,诸如福禄寿礁、逍遥暗沙、华阳礁、广雅滩、华光礁、玉琢礁、南乐暗沙、乐西暗沙、康乐礁、安乐礁、南康暗沙、欢乐暗沙等等。吉祥文化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组成部分,在国人心中占据非常重要地位。从古至今,人们都希望能够幸福、自由、安康、长寿,并将这种希望用语言符号来表达,认为只要经常说吉利话、取个吉利名字就能逢凶化吉,为自己带来好运。为此,人们在地名中经常使用“康”“乐”“福”“禄”“寿”等字眼儿,寄托良好心愿。上述列举南海诸岛吉祥地名也透露出了人们趋吉避凶,追求自由、安康、幸福生活精神文化信息。

南海诸岛地名中还有少量与宗教文化相关地名,诸如神仙暗沙、神狐暗沙、仙娥礁、仙宾暗沙等,这是我国道家文化体现。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对国人影响非常深远,故而在地名中也有所反映。

总之,地名与文化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地理区域本来没有名称,名称是人们主观赋予的。人们在为地理实体命名时,不仅受到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科学、民族、语言、文化、宗教影响,而且也渗透了人的主观意愿、情感和态度,使得一个代表地理实体符号具有了丰富文化内涵。正如冯骥才先生所说:“地名决不仅仅是一个称呼,一个特定地域的名称”,一个地方有了“地名便有了生命的意义,也就有着和生命一样丰富而深刻的含义”。南海诸岛地名正是中国人民在长期以来不断探索、认识南海的过程中产生、发展、演变的。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特有文明历史和中国人特有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也是南海诸岛主权归属中国的有力证据。

作者:秦晓华

来源:《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第2期

选稿:何铂羽

编辑:吴雪菲

校对:李春燕

审定:张纯瑜

责编:刘言

(由于版面有限,文章注释内容请参照原文)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