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关于仁者之爱(仁者爱人与仁者爱国)(1)

孔子最喜欢讲“仁义道德”,讲“仁者爱人”。我们在《论语》中读到最多的词是“仁”,可是在《论语》中却没有看到“爱国”这个词。

孔子爱国不喊空洞口号,不做表面文章,而是把爱国落实到“修齐治平”的理想中,落实到为理想而奋斗的实际行动中。虽然在《论语》中孔子从来没有说过爱国这个词,在他编纂的《五经》中也没有讲到爱国这个词,但是孔子对自己的祖国充满感情,无时无刻不希望祖国变得更加“郁郁乎文哉”。孔子教书育人诲人不倦、为官从政出谋进谏、编纂《五经》传播文化,所做的一切,其目的无一不是为了让祖国变得更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他苦口婆心教育人们做一个“仁人君子”,就是为了实现“修齐治平”的理想,这难道不是爱国吗?

孔子讲“仁者爱人”,实际上也是同时在讲仁者爱国,因为国不仅是由一块块土地组成,更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组成,人是国的最重要元素、最宝贵财富。从孔子编纂的《五经》可以看到,人是由上帝(老天)创造的,人是万物之灵。没有一个个的人,就没有一个个的家庭,也不可能有整个国家,就像一个人的身体是由无数细胞组成一样,我们每一个人或者说每一个家庭,都是国家的一个细胞。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都很重视家庭,如今国家领导人也很重视家庭,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团拜会上就发表了重要讲话,要求我们:不论时代变化多大都要重视家庭建设。

我们说爱自己的家庭,首先应该是爱家里的人,只有爱家里的人,才是真正的爱这个家。假如一个人不爱家里的人,甚至经常伤害家里的人,只爱家里的田地和财产,能不能说他是真正的爱这个家呢?

我们要爱惜自己的身体,就要从爱惜每一个细胞开始,假如一个人每天都在伤害自己的细胞,却又宣称自己多么爱惜自己的身体,是不是自相矛盾呢?实际上伤害细胞就是伤害身体,身体的健康是由细胞的健康决定的。大家都知道,癌症就是从一个细胞的恶变开始的,由一个细胞的恶变,带来更多细胞的恶变,当恶变细胞达到一定数量,就形成癌症,如果不及早发现和治疗,就会扩散到全身,直至整个身体被癌细胞破坏,消耗衰竭。

同样道理,一个人的恶变若不制止,就会在社会上传染扩散,带来更多人的恶变,如此不断蔓延下去,也会导致国家的衰落,甚至最终走向衰亡。所以,孔子讲“仁者爱人”,教育人们做“仁人君子”,这不仅是爱人,也是爱国。因为立国必先立人,强国必先强人,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人立而后凡事举”。

可是在现实中,仍有那么极少数人喜欢在爱国口号的掩护下谩骂攻击别人,侵犯别人的权益,甚至扰乱社会秩序。其实他们的行为既损害了国人和国家的形象,也给国人和国家带来实际伤害和经济损失,他们遇到问题不冷静思考不反省自己,而是肆意发泄情绪,如果在国外被别人看不起,就随意抱怨自己的祖国不强大,在国内混得不如意心里不痛快,就打着爱国旗号放肆地闹腾一番。这种行为和《论语》中倡导的“修身立德”、“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精神反其道而行之,和“仁人君子”“修齐治平”的做人标准背道而驰,也是对自己、对国家的不负责任。

真正的爱国必须从爱人开始做起。按照孔子的“修齐治平”教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四件事情是有难易有顺序的,首先要努力修养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仁人君子”,这样才有能力去齐家去爱家人和爱周围的人,再有能力就要去参与治国平天下的大事。而统摄和贯穿这四件事情的核心就是“仁”,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就是说,如果没有仁爱之心作基础和前提,所谓礼和乐都是做不好的,都是空洞和虚弱的。爱国也是如此,首先要有爱人之心。

《论语》中最核心的思想就是“仁”,就是教育人们去做“仁人君子”,以爱心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要求人们克制自己的私欲,敬畏自己的天命,遵守礼制和规范,去行仁义道德,去爱人如己,去成人之美,去建设一个更加“郁郁乎文哉”的文明和谐的国家乃至整个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