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资深记者 张慧如何理解青年网民大胆恋爱、小心结婚?复旦联合多机构发布的报告,呈现数据背后的多重因素,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大数据分析结论?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大数据分析结论(大数据分析近千万条博文)

大数据分析结论

澎湃新闻资深记者 张慧

如何理解青年网民大胆恋爱、小心结婚?复旦联合多机构发布的报告,呈现数据背后的多重因素。

近日,复旦发展研究院传播与多机构联合发布《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报告(2009-2021)》。该调查在新浪微博通过分层抽样抽取了4556个出生于1990年至2005年的来自不同区域、年龄层和教育层级的活跃青年网民作为研究样本,爬取其2009年至2021年发布的贯穿其电子生命周期的所有博文近千万条展开基于监督型机器学习(SVM)的大数据分析。课题组对样本用户在奋斗、收入、就业、婚恋、生育、圈层关注、环保、动物保护等专题板块189个指标进行取值和研究,形成报告。

婚恋观:大胆恋爱、小心结婚、因爱结婚

青年群体在恋爱、婚姻议题上仍然表现出积极和渴望的心态,但其结婚意愿与恋爱意愿之间存在明显差距,不婚、晚婚的情势逐渐抬头;他们大胆恋爱、小心结婚、因爱结婚;结婚与否与经济生产、繁育后代等传统家庭职能无关,更多发自青年网民的个人需求,特别是对亲密关系、美好情感的需求。

近年来,中国青年的结婚意愿似乎持续低迷,中国青年真的不想结婚了吗?研究发现,恋爱、结婚仍然是中国青年看重的、值得追求的“人生大事”。

数据显示,高达29.32%的青年都对恋爱有美好渴望,不愿意恋爱的个体占比极低,比例仅为1.56%。12.6%的青年表达过对婚姻的积极意愿,只有2.7%的青年明确表示不愿意结婚,2.2%的青年表现出了在两者之间犹豫不决的混合态度,还有82.5%的青年未表达过相关观点。

值得注意的是,愿意恋爱者与愿意结婚者之间的比例差异悬殊,青年群体的婚恋心态呈现出一种矛盾的趋势:渴望美好爱情,但怯于走入婚姻。

研究认为,这一代青年网民成长于“家庭主义”衰落,“个体主义”崛起的时代。他们结婚成家的主要原因不再是经济生产或繁育后代等传统家庭职能,而是发自他们的个人需求,特别是对亲密关系、美好情感的需求。在所有不愿意结婚的理由中,被提及最多的前六名中有一半都涉及对亲密关系的要求,包括“原生家庭不和谐”“家庭暴力伤害”“对异性/亲密关系失望”。

其次,婚姻带来的经济负担和可能损失也使得部分青年群体望而却步。高居不下的房价和“结婚必买房”的传统观念合流,给青年群体带来了经济压力,使“买不起房”“个人财产无法保障”成为排名靠前的不婚理由。

最后,“90”与“00”一代的青年对婚姻本身的看法已“时过境迁”,他们相信婚姻并非普遍的人生经验,而属于个体化的选择。因此越是被长辈催婚、催相亲,越是被传统的家庭、孝道观念施压,青年越会表现出对婚姻的负面态度。

从历史分析的角度来看,近年间青年群体中不婚、晚婚的情势逐渐抬头。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间,拒绝婚姻的态度的确在青年群体中声势渐长,不愿意结婚的青年比例从五年前的0.6%上升至近五年的2.5%,相应地,愿意结婚的青年比例出现了从8.34%到5.84%的明显下降。

数据显示,青年女性结婚意愿显著低于青年男性,但恋爱意愿更强。相比其他地区青年,中部地区青年愿意结婚的比例最高。相对“00后”来说,“90后”对婚姻的态度更积极正面,不愿意结婚和犹豫不决的混合态度比例更低。

生育观:“繁衍并非人生的重要意义”

报告指出,青年网民群体生育意愿整体消极,持消极生育意愿的人数是持积极生育意愿的人数的四倍左右。

在所有样本青年中,仅有7.6%的青年网民群体对生育议题持积极态度并表达出生养小孩的意愿;高达29.4%的青年网民群体对生育持显著的规避和抵制态度,明确表达未来不想生养小孩。

青年网民消极生育观背后是当代青年对于生育的哪些具体感知?数据结果显示,“繁衍并非人生的重要意义”“生育加剧家庭分工不平等”“健康损伤等身体代价”“养育孩子会影响自我实现”是青年网民群体在反对生育时提及频率最高的几项理由;相比而言,对经济成本和教育责任的顾虑并非青年网民群体回避生育的最为核心的原因。对生育的核心功能的消解、对女性权利的强调以及个人权利与个体价值的意识提升构成了消极生育观的三大主要基调。

数据显示,男性比女性持更低生育意愿;受教育程度越高,生育意愿越低;相比于其他地区的青年,东北地区青年网民的生育意愿相对最为积极,具有更多比例的“愿意生育”青年和更少比例的“不愿生育”青年;“00后”比“90后”生育意愿更低。

责任编辑:高文 图片编辑:乐浴峰

校对:丁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