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俄罗斯塔斯社报道,4月15日进行的导弹试射实验中“锆石”反舰导弹首次达到了8倍音速。

这款导弹的起始阶段采用火箭发动机助推,中后段飞行为超燃冲压发动机。

8倍的音速相当于每小时9800公里的时速,北京到洛杉矶的距离不过10000公里。

不过8倍音速其实不是什么新突破,也不是什么高精尖技术。只要能发射火箭的国家,都有这个技术基础。因为火箭的速度一般都超过12倍音速。导弹说白了就是装了弹头的火箭。对于战略导弹来说,8倍音速并不是最高速度,而是滑翔阶段的速度,最高速度是在刚冲出大气层的时候,可达30倍音速。

大家可能会说,没有空气的阻力,啥都能跑的快。那小编就要和您说说大气层内的人造物速度纪录了,那就是一个“井盖”。

锆石高超音速导弹能被拦截到吗(俄罗斯宣布锆石)(1)

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

1956年,位于美国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正在准备进行核武器的小规模地下引爆实验。最初的设想挺简单的:挖个足够深的洞,差不多150米深,1.2米直径,把核弹放到洞底引爆,一开始这个洞是没有封口的,因为他们觉得这井道这么深,即使不封上也不会有什么泄露出来(根据当时的实验当量1千克来看,确实没什么大问题)。到1957年,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Robert Brownlee准备尝试把洞口封上进行试验。在这次代号为“帕斯卡-A”的试验中,一个超过10厘米厚的实心钢块--或者可以称之为历史上最大最碉堡的窨井盖--被牢牢地焊在了试验井的洞口处。这块窨井盖跟下面的核试验之间隔着150米的空气,由于距离还是很远,所以即使窨井盖被掀飞,似乎也不会飞多远。除此之外,在试验井的底部,核弹的上方还有一个1.5米厚,重达数吨的混凝土罩子。

于是在1957年8月27日晚10:35分,在新墨西哥州核试验场U3d分区,核弹被引爆了。但是这次计划中的小当量试爆的威力却超过了预期整整5个数量级:原本只打算释放1千克的当量,结果却释放了超过300吨TNT炸药的能量。当时布置在现场的高速摄像机正在运作,希望能记录下井道口的情况和窨井盖被掀飞的场景--如果出现的话。可惜的是,虽然这架摄像机的镜头拉得很远,画面涵盖了井道口上方很大的空间,但飞翔的窨井盖只在镜头中出现了一帧。并不是摄像机坏了,而是窨井盖实在太快了,在高速摄像机的一帧时间内就已经飞出了画面。事后的计算显示,这个不起眼的10厘米厚实心铁盘的发射速度至少6倍于地球逃逸速度(第二宇宙速度),达到了70km/s以上(由于只捕捉到了一帧,所以这个速度只能算是一个下限),也就是时速252000公里,或206马赫,可以在10分钟内绕地球一圈。

这个速度是大气层内飞行速度纪录的70多倍,现代榴弹炮初速的70多倍,普通手枪子弹的将近200倍,普通民航客机的300倍。这个速度甚至超过了第三宇宙速度(太阳系逃逸速度)的4倍还多。

不过这个窨井盖最后没被找到,当地及附近地区也没有收到“房屋被从天而降的巨型铁饼砸穿”之类的报案。所以这个窨井盖最终应该是落在了试验场附近的荒地中了。

在新墨西哥州沙漠的某处,埋着一段荒诞而又独一无二的人类科技史。如果人造物体所能达到的最高速度是衡量宇宙文明等级的一个标准,那么地球文明的等级在无意中就于1957年创了新高,达到了万分之一光速级别(0.00023c),虽然那只是昙花一现的一瞬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