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7个层次需求心理学 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1)

人生困惑20讲

03 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自我实现·马斯洛

青春岁月中,许多年轻人会感到孤独和迷惘,他们听从父母的安排、师者的指导,读书、考学、找工作。难道他们注定要走别人安排好的人生吗?人活着的目的何在?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为什么人们越来越关注自我价值

对于“为什么人们越来越关注自我价值”这个问题,心理学领域最有资格回答的人是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英国作家科林·威尔逊(Colin Wilson)曾说:“自马斯洛去世以后的25年当中,他的名声没有一点下降迹象,而与此同时,弗洛伊德和荣格的声名却遍体鳞伤,布满弹痕,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我相信,这是因为,在马斯洛的思想中,最有意义的东西,在他自己那个时代都还没有显露出来。他的重要性在未来,在21世纪一定会显露出来。”

威尔逊说的未来已来,现在已经是21世纪了,年轻人关注的问题已不同于往日。从中国的现实背景来说,“60后”关注的是温饱,“70后”关注的是吃好,而“80后”“90后”“00后”则生活在一个富足和宽容的社会,他们的心灵追求从“温饱”等需求升华到“自我实现”,他们更关注自我价值与人生价值的实现,而这正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焦点所在。

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马斯洛探讨了人生动机和需求步步升级的过程。在马斯洛的理论中,动机和需求是一回事,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由一定的需求驱使的。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这5种需求是有层次的,像爬阶梯一样,从低到高,逐层递升。

举个例子,比如问你:“你为什么要工作啊?”你可能回答:“唉,混口饭吃。”混口饭吃,这就是生理需求,我们工作中获得的薪水、健康的工作环境及各种福利主要是为了满足这类需求。

但如果你已经不愁吃穿了,当别人问你为什么还要工作时,你可能会回答:“唉,得供房啊!”租房、买房、供房,是为了保证自己不会露宿街头,远离危险,这是为了满足安全需求。公司为你提供的“五险一金”等主要满足的也是安全需求。

但如果你的房款已经供完了,别人问你为什么还要工作,你可能会回答:“唉,房子太空,得找个人成家。”这就是归属和爱需求了,人都有归属某个群体及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渴求。

那么,当你成家以后,别人又问你为什么还要工作,你可能回答:“自己想在单位做出点成绩,在家人和同事面前才有面子。”“有面子”主要是为了得到他人的崇拜和承认,这就是尊重需求。人们在社会中寻求地位、名分、权力等,甚至与他人的薪水进行比较,都是为了满足此类需求。

最后,当你有了家庭和孩子,别人再问你为什么还要工作时,你可能会回答:“哎,人就应该找点事儿干,我现在就好这一口!”这时的工作就脱离了低级需求,满足的是较高层次的需求,也就是自我实现需求。这时候,工作的目的不为其他,只为能发展个人特长,追求挑战。

因此,同样的工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动机,需求层次各异,水平有高有低。

娱乐也一样,比如打麻将。有的人打麻将是为了和好友聚在一起热闹热闹,这是归属和爱需求;有的人打麻将是为了向别人证明自己聪明、牌技好,这是尊重需求;还有的人打麻将不为别的,就为了和牌时的快感,在完成挑战性任务后获得内心的满足,这就是自我实现需求了。一桌麻将,可以满足人的各种需求。

一般来说,大多数人在满足了尊重需求之后,就觉得差不多了,将目标定在自我实现的人比较少,这些人在生活中显得比较另类。传统中国人的理想是:一亩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一亩地,两头牛”,有吃有喝,满足的是生理需求;“老婆孩子”,满足的是归属和爱需求,以及尊重需求;“热炕头”满足的是安全需求。这里面没有提到自我实现需求。

以上提到的是我们熟知的需求层次理论的5个阶段,后来,马斯洛又增加了认知需求和审美需求两个层次,并将人的需求整体分为两类:基本需求和成长需求。前者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需求以及尊重需求;后者包括认知需求、审美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很明显,当下年轻人关注的需求...

马斯洛“逆行”需求层次理论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一般来说,当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后,人才会产生高一层次的需求;当某种需求得到满足后,人就会失去对相关行为的唤醒。比如,假如某位老师对学生呼来喝去,那么学生就不愿意学习了。这是因为,在尊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很难产生认知需求。如果你在课堂上饥肠辘辘,是听不进去老师讲的课的,因为你的基本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此时,成长需求就很难成为主导需求。

但有时候,世界的希望就在于例外或“不正常”,需求层次的顺序并不是完全固定的,一些特殊的人可以选择“逆行”需求层次。也就是说,有些人可以为了高层次需求放弃低层次需求,从而显现出特别的风骨。比如越王勾践为了复国的理想而卧薪尝胆,比如诗人屈原为了表达爱国之情投江自杀……

其实,马斯洛本人就是“逆行”需求层次的最佳例子。

马斯洛的童年很悲惨,基本可说是父不慈、母不爱。他母亲是个老迷信,动不动就诅咒他:“上帝会惩罚你的。”他父亲要“和气”一点。在一次聚会上,他父亲当着大家的面嘲笑他:“你们见过比他还丑的孩子吗?”这多伤人的自尊啊,尤其是对马斯洛这样一个心思细腻又自卑的孩子来说!父母为什么就没有一点鼓励呢?不过,马斯洛长得丑确实也是事实。在一个没有归属和爱的家庭中长大,马斯洛的基本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于是他选择了更高层次的认知需求:一头扎进图书馆,竟然把青少年可以看的书都看完了,后来图书馆管理员给了他一张成人卡,他又接着看成人看的书。

马斯洛在青年时代比较奋进。读硕士的时候,他按照导师指定的方向写了篇学位论文,写得挺用心,导师觉得很好,学位论文轻松过审。不过马斯洛并不满意,总怀疑自己论文的价值。虽然他因此获得了学位与尊重,但实在满足不了他的认知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后来,马斯洛溜进图书馆,竟把自己的论文偷了出来。不过,他的导师还是把这篇论文发表了:写得好就得让大家知道啊!

马斯洛的中年时代也是很理想化的。马斯洛在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做的基本都是行为主义研究,当大学老师以后,开始做一些咨询工作,他的变态心理学课程深受学生欢迎。作为一位大学老师,他的生活可以说是很滋润的,心理的基本需求也都得到了满足。但是不久,马斯洛的研究和努力方向又开始转变了。珍珠港事件发生后不久,有一次他驾车回家,遇到了游行的队伍,看到衣衫破烂的军人、童子军,麻木的人流,飘扬的旗子……马斯洛不禁泪流满面:“我觉得我们并不了解希特勒,也不了解德国人,我们不了解他们中的任何人,如果我们能了解他们,我们就会取得进步。”他幻想能有一张“和平圆桌”,大家聚在一起讨论人性、和平以及兄弟情谊,而不是彼此杀戮。正是在那个瞬间,马斯洛立下志愿:放弃当前的研究内容,要为那张“和平圆桌”发现一种心理学,“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要研究人民群众的心理学。后来,他改变了心理学的研究走向,提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弘扬人性之善与自我实现成了他终身的研究目标。

从马斯洛的求学以及研究经历来看,他从来没有把心理学当成自己的谋生工具,没有利用心理学满足自己的低层次需求。实际上,心理学是他体验世界的途径,也是他满足高层次需求的所在。

到了老年,马斯洛在快退休的时候接了个好活儿:一家公司聘请他做研究员,为他提供研究经费,薪水很高,配备了名车,还有私人办公室,工作任务是什么呢?他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

面对如此优厚的待遇,马斯洛愉快地接受了,去这家公司上班了。什么大学教授、美国心理学会会长,什么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这些就暂时放到一边吧。也不管什么需求层次了,养老就是终极需求,都这么大年纪了,就别折腾了,他是人,不是神。

有意思的是,这段基本与心理学无关的故事被很多《心理学史》教材都写进去了,可见这些编者学人,包括笔者本人,是多么羡慕马斯洛的退休生活啊!

“高峰体验”究竟是一种什么体验

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需求,而人们在达到自我实现时感受到的短暂的、豁达的、极乐的体验,就是高峰体验。这是一种趋于顶峰、超越时空、超越自我的完美体验,这种体验仿佛与宇宙融合了,是人自我肯定的时刻,是一种超越自我、忘我且无我的状态。那么,高峰体验究竟是什么样的?我们仍用马斯洛的故事来说明一下。

马斯洛年轻的时候爱上了自己的表妹,但他生性腼腆,不知如何开口,只能每天往表妹家跑。后来他回忆当时的场景,说自己爱着表妹,当面又不知道说什么,心中还总想着男欢女爱的事,一时间场面非常尴尬。对于年轻人的“那点事儿”,过来人一看就明白。他未来的大姨子在边上看着都替他俩着急,后来实在看不下去了,就鼓励马斯洛:“去啊!去吻她啊!”马斯洛犹犹豫豫地去吻了表妹,让他没想到的是,表妹也回吻了他。这就是马斯洛的高峰体验——他的初吻和初恋。之后,两个人幸福地生活了一辈子。

当然,高峰体验不仅表现在两情相悦的场景中。用马斯洛的话来讲,它还“可以来自爱情、和异性的结合,来自审美感受(特别是对音乐);来自创造冲动和创造激情(伟大的灵感),来自意义重大的顿悟与发现,来自女性的自然分娩和对孩子的慈爱,来自和大自然的交融(如在森林里,在海滩上,在群山中),来自某种体育运动(如潜泳,或翩翩起舞时)等等”。

马斯洛对自我实现的建议

尼采曾说:“成为你自己。”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说的就是,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按照自己的本性引导自我成长。通俗地说,自我实现就是充分发挥一个人的潜能。

1967年,马斯洛发表了《自我实现及其超越》,他在文中提出了趋向自我实现的一些具体建议,我们这里可以用“四结合”和“三不”来标记。所谓“四结合”,指的是面对各种问题时的4种态度:

一是直面问题。这要求我们在生活中能勇于探索、反躬自问和承诺责任。

二是反求诸己。这需要我们“倾听自己生命内在冲动的呼唤”,让自我显现出来。就是让自己的天性、潜能自发地显现出来,使之成为行动的最高法则。人并不是一堆待塑的泥土,而是一种内含无限潜能的主体性价值存在。要达到自我实现,关键不在于外人或其他外在因素,而在于首先要求助于自己。

求助自己,倾听心声,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当年,乔布斯在设计手机时,并不是用户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而是聆听自己的心声,“follow your heart”:我觉得用户需要什么,便设计什么。结果,乔布斯推出了跨时代的电子产品:iPhone。

三是选择成长。人在一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选择。马斯洛说:“面临前进与倒退、成长与安全之间的选择时,要选择成长而不是选择防御,力争使每一次选择都成为成长的选择而不是倒退。”根据马斯洛的观点,人不要选择守势,而要采取攻势,要永远向前。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另外,不要在逆境中沉沦。马斯洛的人生选择也是如此,他提出的基于人性善的人本主义理论,在当时并未得到学界的认同。他多次梦到自己被美国心理学会除名,不过醒来后,他依然坚持自己的学术理论,直到这些理论最终被认可,被传播,之后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人。

四是忘我之境。自我实现意味着一个人需要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体验生活,全身心地献身于某一件事而忘怀一切;同时也意味着进入完完全全成为一个人的自我实现时刻。因此,人应该经常全身心地专注于某一件事情、某一项使命,彻底丢弃伪装、拘谨和畏缩,真正进入“忘我”的主体状态。关于“忘我”的状态,今天更为流行的专业说法叫“心流”(flow),后文我们再来详细讨论。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人在每次选择到来的时刻,都能将以上4种态度结合起来,处理好相关的大小事件。

所谓“三不”,主要包括:

不断进取。要趋向自我实现,人必须不断进取。自我实现不是一种结局状态,而是在任何时候、任何程度上实现自我潜能的一个过程。这意味着,实现个人的价值往往需要勤奋和努力。

不恋高峰。高峰体验是自我实现的短暂时刻。马斯洛认为,高峰体验是善的,也合乎需求,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可能会碰到这样的时刻。不过,它只代表着自我实现的辉煌时刻,而非全部过程。因此,人不能停留或迷恋于此,必须不断进取、不断超越,努力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实现自己。

不背包袱。人要识别出哪些心理是自己的防御心理和精神负担,并有勇气放弃不良的防御。马斯洛认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应该揭示整体人性,引导人们摆脱精神负担和心理负担,给人们指明一条自我实现的光明道路,这才是其理论的意义所在。

总之,自我实现的人是我们应当追随和效仿的楷模,他们代表着人类努力的方向,体现了人性能到达的境界,我们可以通过“四结合”和“三不”等途径达到这种境界。

最后,来讲一则关于马斯洛的小故事。据说有一次,马斯洛在课堂上问他的学生:“你们当中谁认为自己将取得伟大的成就?”学生们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回答,茫然地看着马斯洛。这时,马斯洛反问道:“除了你自己,还能有谁呢?”

是啊,限制我们发展的,只有自己,别人根本阻止不了我们前进的脚步。而能取得成就的,除了我们自己,还能有谁呢?马斯洛给了他的学生这样的信心,我们也要有这样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