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称秦安老调,民间俗称小曲,始于明而盛行于清,有花调和老调之分。花调的曲调风格仍保留了“眉户”调的基本面貌,故又称“土眉户”,流传范围较广;老调节奏抑扬顿挫,旋律迂回曲折,音域宽广纯厚,韵脚幽雅细腻,形成了秦安小曲的独特风格,多为蜡花舞的伴奏曲。
秦安小曲属于曲牌体的一种弹唱曲种。秦安小曲的音乐不属于戏曲音乐的“板腔体”,而是典型的曲艺音乐“曲牌体”。现已收集整理的有40个曲牌,分两大类:一类是音乐较短的中小型曲牌;另一类是音乐相当长的大型曲牌。在表现形式上,无论是无戏剧情节的抒情小段,还是情节比较复杂,人物众多的戏剧性较强的大段,都是由一人用秦安方言演唱,有唱,无白;另有一人弹三弦随腔伴奏。已形成了一整套属于它自己的比较规范的演唱体系。秦安小曲的唱词格式长短不一,用的是中鼓三弦。对不同的套曲用不同的弦关系定弦。弦系分三种:“越弦”、“东弦”、“三不齐弦”。国家一级作曲家薛文彦对秦安小曲深有研究,赞誉其“音调高而不炸,节奏紧而不急,变化多而不乱,起跌繁而不硬”,“形成了典雅细腻、悠扬委婉的艺术风格”,是陇原曲艺园地中又一束“含苞待放的曲艺新花”。
200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