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拜都拜了,还差最后一哆嗦?“哆嗦”到底是个啥?

二十四拜大家都知道,是在祭祀、拜奠、拜寿等场合使用的大礼。那么,到底什么是“一哆嗦”呢?

哆嗦,书面解释是颤动、发抖的意思。哆嗦了几哆嗦,我也没弄明白啥是“一哆嗦”的意思。遍访众人,大致理出了对“哆嗦”的几个释义,现陈列于下:

108拜能间隔一天吗(二十四拜都拜了)(1)

1、“哆嗦”是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

民间还流传着一种说法:“二十三拜都拜了,还差最后一哆嗦?”

磕最后一个头之前,正好磕了二十三个头,叫“二十三拜”。最后一个头要大家一起磕,这“最后一哆嗦”起到了传递信息的功能,具有暗示他人、整齐划一的作用。

主行礼者敬完第三次香,要回到第一次跪地磕头的位置再磕三个头。磕完第二个头之后,主行礼者跪在那里腿不动、身子右转低头往后瞅,同时右手掌心随着右肩膀划成圆弧形往后一拨拉做个手势,示意该结束了。后面跪着的人看到立马就明白,大家一起磕完最后一个头、起身作揖进灵屋吊唁去。

后边随行礼的人只管跪在那里,行礼的进度都要靠主行礼者把握。丧事是一个肃穆的场合,如果没有这“最后一哆嗦”告诉后边人行礼的进度,难以想象行礼结束时的场面会有多么混乱。

2、“哆嗦”指二十四拜磕的最后一个头

民间还流传着一种说法:“二十三拜都拜了,还差最后一哆嗦?”

磕最后一个头之前,正好磕了二十三个头,叫“二十三拜”。这里的“一哆嗦”指二十四拜磕的最后一个头,意思是都磕了二十三个头了,不差再磕一个,跪在那里一弯腰、一“哆嗦”,就把头磕了。

3、“哆嗦”是二十四拜的最后一步

二十四拜开始时要先作揖,结束时也要作一个揖,这叫“有始有终”。结束时是什么时候作揖呢?是大家一起磕完最后一个头起身的时候,顺势把揖作了。由于疏忽、紧张,有很多人起身后不作揖,直接以右手掩面进灵屋吊唁去了。

“一哆嗦”指作揖不是那么重要,是一个顺势、很简单的动作。后用来比喻事情中最后一步不怎么重要、却有伤大雅的细节。

108拜能间隔一天吗(二十四拜都拜了)(2)

4、“哆嗦”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

哆嗦,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是人痛苦至极时的一种表现状态。

二十四拜是葬礼上的重头戏,行此礼时,会有老邻旧客很多人在边上瞅着,大庭广众之下,行礼的人难免紧张拘束;二十四拜礼繁琐复杂、耗时长,主行礼者要不时重复、变化动作,还得把握节奏,伴行礼者必须跪在那不能动,行完一套下来,会使行礼者的精力、体力短时间内严重透支、头晕心怯;行此礼者多是死者的至亲,再加上哀乐声声的渲染,二十四拜行完时行礼的人必然身心悲痛至极点,情不能自已。因此,二十四拜结束后,行礼者身体哆哆嗦嗦的奔向丧屋吊唁,表达自己内心的痛苦程度,表现出自己对死者的去世哀痛、悲伤至极。

即使没有哆哆嗦嗦的悲切,行礼者也会摇摇晃晃、跌跌撞撞的以手掩面进灵屋,用来表示自己的身体难以承受住巨大的悲痛。

“哆嗦”,能“画龙点睛”,也能“画蛇添足”,看个人的把握情况,不是发自内心的“哆嗦”,反而会授人以笑柄。

5、“哆嗦”是表示礼节的一种方式

吊丧的人在行二十四拜的过程中,供桌两边会有“跪棚”的人陪祭,“跪棚”的人是死者的侄子、孙子辈的男性亲属。从灵屋里吊唁结束出来后,行礼的人要在灵棚里再作一个揖(还有的是作一个罗圈揖),这是向大老执、供桌传香和跪棚等人的答谢礼,以示礼貌。这个揖,就是“最后一哆嗦”,连续作揖时,行礼者的手、脚、腿、胳膊、腰全身上下不停的在抖动,速度快了确实像人哆嗦的样子。

如果行完礼,从灵屋里出来后直接离开、不作这一个揖的话,会被人们视为没有礼节,会被指指点点、嘲笑一番,行礼的亲戚也会颜面受损。尽管这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动作,意义非凡。

后来民间用“二十四拜都拜了,还差最后一哆嗦?”来比喻事情只差最后一步就做成的情况下,只要再加一把劲儿,就会取得更好的结果。常用此来劝诫别人要善始善终,不要功亏一篑。

108拜能间隔一天吗(二十四拜都拜了)(3)

二十四拜大致分为“剪子股”和“前七后八中九拜”两种,“剪子股”称为“懒二十四拜”;“前七后八中九拜”又称“文王二十四拜”,据说是周文王传下来的,是周礼,是正宗的大礼。所以笔者比较认可第5种说法,“最后一哆嗦”是表达礼节的一种方式,寓意人要注意细节和善始善终。

作者简介

王书法,字愍斋,号嗜花斋主人、愍斋主人,徐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会员、古沛王氏委员会秘书长、《淮海民俗文化网》专栏作者。生于1996年2月,中共党员,本科在读。曾祖讳传辉,祖父讳家铎,父名诗亮,沛县鹿楼镇房庄村人。著有《愍斋诗集》、《愍斋羽士青春录》、《乡间记忆》等文集。

108拜能间隔一天吗(二十四拜都拜了)(4)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 淮海民俗文化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