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故事曾是我们每个人年幼时的床边读物。在睡前读物的短短一段时间里,是家人用神话故事为我们构造了一片美妙的天地,让我们还尚未成型的思想得到启蒙,开始有了自己的憧憬与梦想。中国人的神话传说由来已久,早时甚至可以追溯到上古年间。在遥远的过去,古人们连生存都无法保证的年代,神话是他们唯一的精神世界。在这片世界中,日与月是永恒的主题。

关于中西方月亮的神话故事(日月传说由神话浅析古人的精神世界)(1)

一.日之神话意象——“仇日”

在我们知悉的神话故事中,后羿与夸父永远占有一席之位。无论是“后羿射日”,还是“夸父逐日”,都是男孩子的梦想,女孩子的憧憬:保护家人,保护族人,保护国家,他们名字一出现就已是强大的象征。虽然最终的结局不尽人意,但是他们永远是流芳千古的英雄。当然,这些都是我们小时候的想法,纯粹的对英雄的向往。而作为现在更加成熟的我们,应该对这些神话故事多一些思考。后羿为什么要射日?夸父逐日为哪般?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后羿射日这件事情。首先我们要知道这件事情发生的背景:上古年间,生产力低下,农耕与打猎是生存的唯一途径。打猎靠的是个人本领与季节环境,农耕却全看太阳给不给面子。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种子弄够正常发芽、生长、结果就已经不易,当太阳毒辣了以后就更难以生存。当天空中出现十个太阳时,无异于是要断绝人类的生存之路。这种时候站出来射落太阳的后羿,就是人们的英雄、救世主。

然后再来看一看,夸父为什么要逐日。同样生存在上古年间,除了吃以外,居住环境也是很重要的问题。太阳下山后,人们就失去了唯一的热源。夏天尚且好过,到了冬天,失去了太阳的大地,分分钟可以冻死人。寒冷是人们的致命敌人。在这种情况下,夸父试图捉住太阳,永远的禁锢在部落中,为族人提供永恒的光与热。

画一下重点,两个故事的核心,一个是为了吃饱,一个是为了温暖,归根究底,是古人为了生存下来而想到的办法。将这种想法实施出来,再适当的扩大人的能力后,就变成了古人所制造出来的故事,在进行进一步的演变,就成了神话。再想一下,为什么生存与对太阳的渴望有关呢?仔细分析一下,我们不难联想到,在古人的精神世界里,对太阳这一事物,是仇视着的。

我们不妨看一下两个故事的共通点。“后羿射日”中,是将“多余”的太阳处理掉;“夸父逐日”中,是将自认为缺少的太阳禁锢住。无论是“处理”还是“禁锢”,这都是一种表达反抗、抗争的行为举动。但是,按理来说,太阳就是古人一切的生存来源,为什么会反抗甚至仇视太阳呢?我们将思维发散一下,可以想到,太阳是与父权相联系起来的。可以想到,仇日,其实就是一种对父权、对男性至高权利的一种反抗与仇视。

我们不否认,过于有诸多的神话,对于太阳的赞美更是不知凡几,可是经过时间的筛选,完整的与日相关的神话只有“射日”、“逐日”,我们应当思考一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关于中西方月亮的神话故事(日月传说由神话浅析古人的精神世界)(2)

二.月之神话意象——“追月”

如果说,与太阳有关的神话,偏向暴力、反抗,那么关于月亮的神话,一切都显得很浪漫、美好。“嫦娥奔月”的内核是一美貌女子,偷吃下仙丹后不仅没有受到责罚,反而立地飞升,飞到月球上长生不老;“吴刚伐桂”是吴刚醉心仙术不愿学习人间的知识,被玉帝责罚永远在月宫中伐桂(永生囚禁)。关于月宫的神话故事有很多,但都是与高高在上的神仙相关的故事,结局大多很悲伤,很浪漫。

我认为,与月亮相关的神话之所以温情浪漫,是出自中国人自古以来对月亮的向往情结,即“奔月”一说。“天狗食月”中,作为大反派的母亲在被神仙变成狗后,出于报复想要吞食月亮,这是一正一恶的鲜明对立。这也就意味着,对于古人来说,月亮是美好的、纯洁的、最令人向往的存在。因此,想要奔赴到月亮上也是那么理所当然。

比起太阳文化的暴力躁动,太阴文化更加安静。将月亮放到民间进行解读。在古人的行文中,月亮通常是寄予思念的悲伤形象。思念是伤感而又充满希望的,作为这个中间渠道的月亮,它是明媚而悲伤的。将这种太阴文化进行简单解读,可以与水联系起来。水在人们的心中,温柔、坚韧、清净、闲时、自然,它是静态文化的代表。无论是水还是月亮,给人的感觉是宁静,是疲劳后的轻抚与安息。而这种文化,恰恰是人们所需要的。也因此,试图追逐月亮便很好理解了。

在现代社会,“嫦娥奔月”不再是神话,载人航天飞船的出现实现了我们中国人世世代代的梦,这是科技进步的象征,更是中国人精神寄托的慰藉。

关于中西方月亮的神话故事(日月传说由神话浅析古人的精神世界)(3)

三.日月神话意象的结合与对比

自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思想出现了大的碰撞,神的性别在经过整合与组建后,出现了以“一阴一阳”为原则的变化。日月之神此前皆为女性,在此之后,日神为男性,图腾象征一般为鸟类;月神为女性,图腾象征一般为兽类。这时,日的男性地位开始逐渐显现出来,“日-父-君”的权威存在使人依附、顺从,但同时又感受到了对这种权威的仇视与试图反抗,从而构成了“依恋又仇恨”的矛盾心态。这是社会形态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而体现出的独特形态,“神权-父权-君权”三位一体,固定了接下来数千年的日、父、君权威的绝对性与恒定性。

有压迫就有反抗,所以,为了反抗这种不平等的待遇,就会出现想要推翻这种体制统治的改革者。当然在远古时代,这种改革者一般都比较直接、血腥。我不认同你,那么我就要把你赶走,甚至是杀了你。这种“弑父”情绪的出现,最终导致了“射日”这一意向的出现。但最终无论是射日的后羿,还是逐日的夸父,都没有好的结局,这是一种对于原始罪恶的不认同,是负罪感的惩罚,死是从这种无休止的负面情绪中挣脱出来的对唯一解脱。

当太阳文化这种霸道的文化使人透不过气、甚至想要毁灭的时候,作为与之对立存在太阴文化自然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对象。伊甸园、世外桃源、理想国等等形容套在月亮上都不为过。这是人本能的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渴望。同时,因为阳而导致的生命惨案,在阴中可以得到救赎,因此月又有“死而复生”的再生功能。

关于中西方月亮的神话故事(日月传说由神话浅析古人的精神世界)(4)

四.总结

总而言之,日月神话意象的不同体现,是民族意识深处的文化选择。正是这种选择,形成了中国文化独有的色彩与精神风貌。太阳文化霸道刚烈,尽管强大却逼迫人压不过气,严酷、恐怖、疲惫、紧张,刚收到了阳光下“食人兽”的猖獗,于是产生了走清虚之境的太阴文化。尽管太阴文化在现代世界性的大竞争中暂时失去了光彩,但我们相信,它终会让疲于奔命的世界获得真正的解脱。用英国注明史学家汤因比的话说:中国文化若不能最终主导世界,那将是人类的不幸。

参考书籍:

[1] 刘毓庆:《神话与历史论稿》,商务印书社,2017

[2] 袁珂:《中国神话大词典》,华夏出版社,2015

[3] 杨宽:《中国上古史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4] 朱大可:《神话》,东方出版社,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