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林台(郭志杰林台古镇钩沉)(1)

郭志杰,男,山东省单县曹庄乡人东郭庄村人,1947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楹联学会会员,菏泽市作协会员,单县楹联学会副会长,单县楹联学会常任评委;单县琴台诗社会员,苏鲁豫皖中学语文研究会会员,山东省教育学会菏泽地区教学研究会会员。退休前任单县二中副校长,退休后,任单县二中老教协主任。

林台古镇钩沉

文/郭志杰

我的家乡乘新农村建设的东风,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取代了低矮的平房,林立于东沟河畔。楼群连着绿化带,芳草萋萋,绿树成荫,一直延伸到碧荷接天,水波潋滟,泛舟垂钓的河边。沿河北望,可以望到郭院东面雾气升腾的黑龙潭,在这片水域的下面却沉睡着一座千年古镇。据地方志记载与从出土文物考证,现在的郭院村东邻的东沟河底是青龙砖塔旧址,青龙砖塔是当时林台城最高的建筑。郭院东南三里多路的高庄是当时林台城赤龙镇旧址。我的村庄处在郭院和高庄之间,分别相距一里多路。根据专家对2008年在林台遗址挖出的古物鉴定,推算林台镇在唐宋时期的规模,南北长约3.5公里,东西宽约3.7公里,城区面积9.6平方公里。由此推断,我村所在位置当时应在林台城的城区之内。因此,从老辈人口中听到不少关于林台镇的传说。

古镇林台(郭志杰林台古镇钩沉)(2)

《单县志》记载:“林台,在城南十八里。三台连峙,高耸相望,传为汉时转运防御之所。”三台者,指灵台(现在的郭院村附近)、庙台(现在的高庄村附近)、休台(在与林台一起被黄河吞噬的修庄),成东南北三角形。《晋书·天文志》:“灵台者,观台也。主观云物,察福瑞,侯灾变也。”它是古人观测天象、预报阴晴、占卜国家军事吉凶的一种建筑,类似于今天的气象观测台。后经不断扩建而为镇、而为城。因古时“灵”“林”谐音,“灵台”被叫成了“林台”,也有传说,因灵台东南是茂密的森林,人们习惯叫“灵台”为“林台”,便沿袭下来了。

林台地处孟渚泽中心一高阜之上,据康熙本《单县志》对孟渚泽的记载:“此泽南起归、虞;北至济、兖;西连曹、成;东接丰、沛。”古林台南距归(商丘)、虞(虞城)一百五十余里;北至济(济宁)兖(兖州)一百八十里、二百一十里;西距曹(曹县)、成(成武)百里左右;东距丰(丰县)、沛(沛县)也在百里左右,由此可见,林台位置正处在孟渚泽的中心地域。

古镇林台(郭志杰林台古镇钩沉)(3)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郭院村东湿地开挖荷塘时挖出的林台大重殿碑,碑铭纪文曰:林台“属周成王始建也”。周成王封次子姬臻于单地(今山东单县),故名“单子国”。当时的林台规模比单子国都城大,地处黄河要冲,背靠莱水,面临沐流,水路交通发达。城东南是森林,森林南接连孟渚泽水域。林台大重殿碑铭纪文称:“窃谓斯城,面河负渚,地灵水秀,蔚然单州名藩。北望幵山,西目涞河,水势滔滔,大泽茫茫。”乃军事之要地。

从郭院村民挖藕塘时挖出的粗糙的石器和骨器,可以推测早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中晚期,这片水草丰茂、湖泊相连的大泽之中就有人类的踪迹。先民们在这里筑土而居,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繁衍生息。所谓“属周成王始建也”,是指真正的建城是始于周成王时期的姬臻,由此逐渐发展而为镇、而为城。到了秦朝已经颇具规模,从出土的秦砖和其他文物推测,当时的林台城是河道航运要地,东西来往船只都要在林台停泊修整。到了汉朝,吕后临朝称制,对家乡单县照顾有加,下旨扩建林台城,并在林台城南设置漕运码头。又因林台地处黄河、沐水和涞河交汇处,军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为确保林台这座城市的贸易繁华和安全,又下旨在城北原烽火台附近设置了军事防御机构并派兵驻守,故有“为汉时转运防御之所”之谓。

公元前176年(汉文帝刘恒四年),林台城南码头落成,林台城成为汴、徐、商水上交通枢纽,“一河渔火,十里歌声,商贾迤逦,夜不罢市”。各路商船昼夜穿梭于涞河与沐水之间,每到夜晚,灯火通明,车水马龙,桨声灯影,歌舞弹唱,人流如潮,络绎不绝。货堆如山,京产杂货、中原丝绸、京津布匹、亳州药材经此转运,林台航运一派繁荣。

古镇林台(郭志杰林台古镇钩沉)(4)

(林台古镇遗址出土的巨型陶器)

西汉新莽地皇元年(公元20年),刘秀起兵南阳,到河北招募乡勇经过林台,被王莽军围困于林台城外的芦苇丛中,刘秀在一名渔夫的掩护下从芦苇荡东面水域脱险。脱险后的刘秀又饥又渴,但他又不敢进入林台城。后在林台西南的一个十几户人家的小村遇到一位老者,老者见刘秀相貌不凡,有贵人之像,便把刘秀领到家中,煮饭招待。临走时送给刘秀一个十余斤重的壮馍(后被称为光武壮馍,至今乃当地面食一绝)。

刘秀南阳登基之后,专程御驾林台城,报当年救命之恩。刘秀拨巨款,修建林台码头,加固林台城池,并在林台城中心建造一座四十九米高的砖塔,取名为“青龙砖塔”。历经吕后、刘秀两次扩建,林台城区街衢市坊井然有序,庙宇鼓楼高大宏伟,有十字街,有四通八达的胡同,商铺林立、市容整肃、粉墙黛瓦、绿柳白杨、花繁树茂,车马竞驰,人熙攘攘,形成了林台城繁华的都邑风貌。林台码头,涞河北去、沐水东流、舟船云集,穿梭于烟波之间,成为连接汴徐的重要码头和军事防御之所。

唐玄宗李隆基,到泰山封禅,带领文武百官从长安乘船,沿渭水河、汴河一路东行,月余来到林台城。看到林台码头一派繁荣景象,便询问陪同官员,码头是否每天都如此繁华?官员跪奏道:“林台码头是黄河、涞河与沐水交汇之处,乃汴、徐之间的一处码头,自汉初至今六百余年以来一直如此。”玄宗感叹不已。

玄宗在林台城里茶馆,遇到茶馆老板刘邦后人刘盆子,品尝林台特产“银杏茶”,香茶入口,顿觉口渴顿解,神清气爽。玄宗赞赏有加,便询问茶的来历。刘盆子说此茶乃用院内千年老银树之果,把银杏切片后,用瓦片烘干加入林台特产蜂蜜腌制而成。这棵千年老树已经枯萎多年,神奇的是今年却枯木逢春,新芽萌发,并结了十二枚银杏果。景异必有贵人至,原来枯木逢春是因皇上驾临而复活结果。玄宗听后大悦,挥笔为茶馆提名“汉贤茶馆”。临行时,刘盆子送给玄宗当地特产银杏茶和蜂蜡,由此林台的银杏茶、蜂蜡作为贡品连年供奉朝廷。

林台城南不远处是赤龙镇,康熙年间的《单县志》记载:“南宋金时,单州团练韩公良臣督造赤龙战船置于此故名。”韩世忠字良臣,南宋时曾任单州团练使,夫人梁红玉随其任上。南宋时,坐落在涞河畔的赤龙镇,是战略要地,是林台码头的上游屏障,“扼据涞河沐水要塞之险,护林台城防之口要。”

公元1126年春(北宋靖康元年),金国完颜宗弼(兀术)率大军南下渡过黄河,直抵大都汴梁,俘虏徽钦二帝。接着乘船沿汴渠,转沐水直奔林台。韩世忠闻讯在林台布防抗击金兵。砍伐树木做木桩扎入河道,上面覆盖树枝,阻止金兵船只通行。又在林台城外围挖一道两丈宽的壕沟,壕沟与孟渚泽相连,如金兵进攻林台必先进入壕沟,一旦金兵进入壕沟,便可放水淹之。防御工事做好后,韩世忠退守单州城,梁红玉守林台。当金兵船只向林台码头进发,被满航道树枝阻挡,金兵只得派兵下船清障。这时,梁红玉选派的五百名水性好的兵士手持斧凿,腰别利刃,已潜入水中,将金兵船只凿开,船漏水下沉,金兵纷纷落水。金兵统帅把爬上岸的士兵集结起来,准备沿壕沟进入林台。当金兵进入壕沟,林台守兵向守堤士兵发出放水信号。瞬间,汹涌的湖水犹如脱缰野马奔腾而下,迅速灌满壕沟,来不及爬出壕沟的金兵被淹死在水中。这时,梁红玉率领林台城两千精兵赶到壕沟两岸,侥幸爬出壕沟的金兵惊魂未定,又遭梁红玉的士兵的一番砍杀,金兵死伤过半,仓惶逃窜,林台守卫战告捷。

1127年,金兵直逼临安,韩世忠奉命驰援临安,金兵趁机进攻林台,林台失守,金兵血洗林台,百姓遭到屠杀。

据郭院村的老年人说,当时林台城南城门是一座三层大殿式的高楼。《单县志》记载,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黄河决曹县口门王楼(今属单县),滔滔洪水直冲东北,奔袭林台。而林台南城门正对着黄河决口的方向,汹涌的洪水直扑城门而形成巨大的漩涡,漩涡越漩越深,掏挖着城楼根基,最后竟从城楼的基部一泻而下,于是,坚固的城门和巍峨的大殿便整体下沉,林台城瞬间成为汪洋。这次黄河决口冲刷成河,两岸均成沙地,故名沙河(东沟河)。被淹没的村庄除林台集外还有:鲁城寺、霍楼、高楼、吴庄、范庄、修庄、徐楼、阔板道口、五里井等村。据霍家族谱记载,现在霍庄的霍家就是当年林台的大户,是在大水来临时逃出来的霍家后人霍云汉,洪水过后在现在的庄址落户成村的。高家大楼在林台镇是比较出名的,高家是经商之家,建筑的豪华都是模仿北京城建设的,所以才有“林台集赛北京,临走落下两个大潭坑”(黑龙潭和黄龙潭)的歌谣。据说黑龙潭坑就是高家大楼的沉陷处(一说是青龙砖塔沉陷处)。据郭院的村民说,前些年有人潜水在黑龙潭还触摸到屋脊上的“脊兽”。

古镇林台(郭志杰林台古镇钩沉)(5)

林台城沉没之后,孟渚泽一带成为一望无际的水域泽国。明洪武二年,从山西大量移民于此,原来因避洪水逃走的居民也陆续返回故土。后经六百余年的发展,这一代逐渐有了乡镇,有了村庄。郭院村的郭姓就是其十四世祖郭语珆携二子十二孙重建的家园,潭坑之畔,篱笆为院,故名郭院。

现在的古林台旧址正处在从单县城到浮龙湖沿河景观带的中间地段。单县县委、县政府对古林台进行旅游境域开发,在郭院村引资建设古林台民俗文化村。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古林台民俗文化村已出具规模,明代街衢,古朴典雅,黄风岭客栈,居高阜之上,俯瞰黑龙潭,林台文物展览馆沿街蜿蜒。古代民俗店铺、书画古玩文化街、传统名吃作坊等体现了鲁西南地区民俗文化。其中的民俗博物馆展示了3万多件农耕文化和先民生活的老物件,不仅留住了古镇的记忆,展现了林台文化的厚重,更为研究古镇文化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史料。民俗文化村项目负责人刘峰说:“我们利用林台古镇遗址上的荒沙滩和废旧坑塘,将古林台民俗文化村扩建近1000亩,其中生态湿地面积可达到450亩,绿化林地200亩。”随着对林台古镇文化研究的深入,林台古镇将逐步被复原。

林台,这座埋在水下的历史珍宝,因有了林台民俗文化村而苏醒,面对农耕文化和先民生活的老物件和琳琅满目的古店铺,开启了人们的寻根之旅,把根留住,也留住对生命的憧憬!

古镇林台(郭志杰林台古镇钩沉)(6)

古镇林台(郭志杰林台古镇钩沉)(7)

古镇林台(郭志杰林台古镇钩沉)(8)

2022年7月于静心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