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根据玉树州委宣传部主要领导的意见,我们联系称多县委丁增副书记,对长江漂流探险英雄尧茂书生前在玉树通天河流域一些为人鲜知的往事进行采访了解,为玉树州称多县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这次称多县委宣传部派出一名副部长尕玛求文和工作人员扎西巴丁,还有一名曾负责称多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清水河镇副镇长索南求吉。州三江源报我和一名90后记者更松卓玛前往。在这次采访活动中,我们再一次被基层党员和村社干部的精神境界所感动所感染,也为大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所感染所激动。一早上十点,我们与称多县的人员分别从称多县、州府结古出发,约定在通天河大桥集合。在路上,更松卓玛再三问我这次寻访的目的,我回答只有到实地才能明白我们到底是为什么前往以及这次寻访的意义。是的,关于尧茂书同志的事迹,年年有,尤其是他的故乡四川省的各大媒体连篇累牍,颂扬着他不死的精神和气概,激励后人勇往直前。但是作为尧茂书当年在玉树境内为长江漂流探路的当地,只有传闻和薄薄的几页说明,相关事迹报道未见报端、电台、屏幕,尧茂书在此活动的遗迹仅仅停留在外地的媒体宣传。本地现将此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内容,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群众的呼声。同时,没有当地权威媒体的发声和作为似乎是美中不足的遗憾。通过一些老人的回忆、遗迹的寻访,再次展现英雄当年的风采,是当地主流媒体义不容辞的职责! 二通天河守桥班已经退休的两名老班长是这次寻访的急先锋,他们自告奋勇前往当向导,指认地点。元丁老人今年80岁,曾是通天河民兵守桥班的第一任班长,他从1977年至1993年带领民兵坚守在玉树除称多县之外唯一通向省城西宁咽喉通衢。昂嘎今年75岁,元丁卸任班长一职后,由他接任。

五岳山河志英雄人物(问英雄魂归何处)(1)

敢问路在何方先是由元丁老人带我们去距离通天河大桥北面3公里处的古渡口。在这里我们站在一块刻有“古渡口”的石碑前留影。元丁老人为我们讲述了他所知的当年古渡口的景象。他指着通往拉布乡公路东边的一口距地面3米的窑洞说,这个叫“船工洞”,是船工们平时休息、躲雨的地方。这里的船工也是附近村落的藏族年轻人,他们负责用牛皮船和羊皮筏子将人员送往对岸或接引过来。

五岳山河志英雄人物(问英雄魂归何处)(2)

老渡口、老班长及船工洞接着,我们有幸参观了守桥班的岗楼。一楼是用来接待的地方,有两张床,一张桌子,中间支起一个牛粪炉子。这些东西都是称多县民创办的工作人员根据当年的图片,老人们的讲述,从各家各户征集或从网络上购置的仿品。有的是他们从自己家里拿来的,为了打造好守桥班这个具有红色教育意义的民族团结基地,他们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且倾其所有。二楼是守桥班的荣誉室,里面有对集体、给个人的奖励,元丁和昂嘎的各种奖状铺满墙面,激励后人心怀担当,肩扛使命。创建办在通天河旧桥边新立了“尧茂书纪念碑”,并冠以“长江首漂勇士”之名,每当河风吹岸,松叶沙沙;日光月辉,投下斑驳。谁说英雄远去,他就在我们身边。 三 为了确认尧茂书当年独自一人从长江源头漂流至此的真相,我们在元丁老人的带领下来到直门达村当年驻守通天河大桥副班长昂嘎老人家里。在昂嘎老人家里,我们得到了热情接待,端上了热气腾腾的手抓肉、藏历年油炸的藏式翻跟头馍馍和花果果,倒上了浓浓的奶茶。他就像见了亲人一样接待了我们。为我们讲述了尧茂书当年在通天河大桥守桥班休整暂住的7天。两个老人你一言、我一语,使得我们此行的目的渐渐明朗起来。 尧茂书到达直门达,先在通天河水文站逗留几个时辰,然后来到了守桥班。当时班长元丁已经在县上人武部开会时得到了沿途配合长江漂流工作的通知。但是,没有想到尧茂书是一个人漂流,通知时说有好多人。 他们相互听不懂各自的语言,手脚比划着,也明白了其中的子丑寅卯。尧茂书也拿出了有关证明。 “虽然我们当时心里有疑问,但是见了不认识的汉字下面中心有五角星的公章,我们也就相信了他就是漂流的,担着重要使命的漂流者。”元丁说:“期间他还去了州府结古镇和称多县城各一次。都是第二天返回的。” “他这个人脾气好,脸上始终带着和善的微笑。对吃的他不讲究。给他吃糌粑就吃糌粑,喝酸奶就喝酸奶,吃面条就吃面条。白天,他有时候拿着相机和本子到处走走、拍拍、写写,很辛苦的样子。闲了就补一下橡皮船、洗个衣服,也很勤快。也帮我们在检查车辆时当翻译。他是个好人。”昂嘎说:“当时,我们守桥班受到了州、县党委政府的照顾。我们每个人都有15斤白面和10斤大米的优待券,生活比一般的人好多了。我们也给他煮米饭,炒牛肉粉条白菜,他很开心。我们专门给他安排了只有人武部长来蹲点下乡时才可以住的单间。因为他肩负着长江漂流的重要使命。” 尧茂书在通天河大桥的7天,也是忙忙碌碌的7天。在这里他与藏族民兵亲如一家,相互帮助,相互关心。尧茂书登船续程时,通天河守桥班的民兵为他准备好了干粮,全体人员为他送行,那是多么感人的画面! 既然来了,就应该有进一步的收获,进一步的交代。于是,我提议采访组继续前行,前往英雄罹难的地方。提议得到了大家的附和。但是,沿通天河而下40公里过了阿卓茸巴村,就是四川省石渠县地界了,人生地不熟可能会影响工作。正当大家有所疑虑,徘徊时,两位老班长几乎异口同声:我来当向导!他俩对石渠县境内的风土人情和尧茂书遇难的具体位置都很熟悉。 于是,我们的队伍壮大了。变成7人寻访组。 四 大约3时左右,汽车挨通天河东面的柏油马路行驶,过了阿卓茸巴村不一会就到了石渠县奔达乡满真村。满真村坐落在河岸的半山腰上,我们停在村小门口,不想对面有一户正在盖新房的家就是满真村党支部书记格扎的家。两位班长上去敲门喊话,不一会一个50岁左右的男子走了出来,说明来意,他热情地邀请我们到家里,我们婉言相拒。不想他主动说:“我愿意带路,帮助寻找有关知情人。”他一直陪我们走完石渠县我们去寻访的每一个地方,找人问话,他一马当先,全当做了自己的事。我们遇到了一个好人,一个好支部书记! 顺路而下,格扎书记先后领我们去了阴巴村、奔达村、呷巴村,找寻当年英雄罹难的知情人。不想2名相关人已经去世。一些年事已高的老人告诉我们,当年发生尧茂书遇难之事后,公安机关先后多次前来调查,排除了其他原因,尧茂书因橡皮船触礁翻船而殁。 这里的民风依旧保持着通天河沿岸的质朴、善良和热情,我们在阴巴村采访时,主人家殷勤接待,劝吃、劝喝,令人感动。他们的房屋依旧保持着传统的华丽,大红大绿,雕梁画栋,让人联想起老结古的康巴人家。

五岳山河志英雄人物(问英雄魂归何处)(3)

尧茂书罹难处如刀锋的礁石险滩尧茂书遇难的地方叫通迦峡。也有别名叫“玛直日窝东坡” ,汉语意为“山羊一跃能跳过的悬崖”。现在时值春天,源头的冰雪尚未融化,通迦峡狰狞尽显:河床中心有尖状石头似钢刀耸立,如果在大水汹涌、怒涛如聚的夏秋季节,刀锋隐在河流的波峰波谷之间,难辨其锐。英雄就在此走完了生命最后的历程,但是青春之梦铺就的路显出了雏形,后来的勇士们前赴后继!1986年,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完成了长江6380公里的全程漂流,尧茂书的未酬壮志得以实现。同年,河南省洛阳长江漂流队和中美联合长江漂流队也进行了漂流活动。孔志毅、张军、杨红林、孙志岭、万明、雷志、王建军及国际友人大卫·夏普等前赴后继,战恶浪、斗险滩,也为长漂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五岳山河志英雄人物(问英雄魂归何处)(4)

老班长元丁赶忙帮助滑坡的巾帼为了将此处险峻的画面直观地告诉人们,采访组人员也是不畏地势险峻,前往拍摄照片。尤其是2名随行的女同志巾帼担当,不让须眉,前去拍摄,差点滑入深深河谷。幸好有元丁老班长赶忙救驾才得以安全。两个老班长,老当益壮,为这次寻访做出了表率和贡献,如果说这次寻访有所收获、有所值得,他俩功不可没!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有一个时代的任务,有一个时代的使命。一个时代的人也有一个时代特有精神素质和境界。通天河民兵守桥班的成员都是经受过毛泽东思想洗礼的农牧民青年,虽然当时毛主席已经去世,但是毛主席留下的红色江山依旧,革命道路才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他们就是怀着这样的情怀,以苦为乐,不计个人得失值守在通天河边——“我为毛主席守大桥!” 三江源报记者 才仁当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