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父在不留须,母在不庆生”这两句话出自于《周礼》,也有人说这是两条古训,还说,除了这两条,另外还有一条,叫做“叔侄不对饮”,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有母不庆生有父不留须什么意思?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有母不庆生有父不留须什么意思(父在不留须母在不庆生)

有母不庆生有父不留须什么意思

有人说“父在不留须,母在不庆生”这两句话出自于《周礼》,也有人说这是两条古训,还说,除了这两条,另外还有一条,叫做“叔侄不对饮”。

听了上面的说法以后,有的人还就真的开始叫起真来了,就真的就找来了《周礼》,可是,翻看了半天就是找不到有这两句话。于是,又按古训去找,又找来了《增广贤文》和《弟子规》,同样,也没有找到丝毫的踪迹。

其实,找不到就对了,因为这几本书里面根本就没有,就是别的古籍里面也没有,也根本不是什么古训,顶多也就是两句俗语罢了。

等等,暂停一下,先别说了!你说得也有些太绝对了吧?这三本书里面没写我们可以相信,可是,你不能说所有的古籍里面都没有啊!就算你真的把现有的古籍都读遍了,古代那些遗失和遭焚毁的,你肯定没有读过吧?那你怎么就能肯定里面也没有写着吗?

嗯嗯,首先,我觉得你的问话很有道理,逻辑思维也很清晰,不过,反过来我要问你一个问题,你觉得古代的书籍里面会写有“手机或者是芯片”吗?“肯定没有!怎么可能会有,那不就成了天方夜谭了吗?”嗯嗯,那就好,我再问你一个问题,你回答得这么肯定,难道是把所有的古籍都读遍了吗?“笑话,这还用读吗?别开玩笑了。”

同样的道理,只要了解事情发生的年代和由来,就根本用不着查经据典。说这个事儿之前,需要先了解一下“古代”这个词是如何界定的。在我国,将1840年,也就是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定义为古代。同样的道理,在这之前出版的书籍方为古籍,在这之前受大众推崇的准则和话方为古训。

讲明了古代的界定年代之后,下面的话就好讲得多了。在古代,非但没有“父在不留须”这句话,有的却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段话出自于《孝经·开宗明义》,是孔老夫子说的,这里面的“发”字就包含了头发和胡须的意思。

我们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吧?里面出现的人物就都是留胡须的,而且关羽还是被曹操美誉为“美髯公”。建安三年,曹操率大军兵发宛城,途中所乘的坐骑由于受惊吓而踩踏了麦田,也因此触犯了自己刚刚下达的军令,无奈之下,曹操割下了自己的一缕头发表示代为斩首,这也就是流传下来的“割发代首”的故事。

由此可见,古人对自己的须发是十分看重的,也就绝对不存在“不留须”的道理。古人成年以后就开始留须,当然了,成年的标准每个朝代不一定都一样,汉朝为16岁,唐朝起初为18岁,后来又改为了22岁。如今,举行成人礼的年龄为18周岁,也就是说,我们如果是生在古代的话,从18岁开始就需要开始留胡子了。

以上所述的的事实,就可以充分地能证明,古代就有“父在不留须”的说法绝对是不存在的。而事实是,辛亥革命成功之后,也就是1911年推翻清政府之后,革命党人为了革除封建思想,去除满清所遗留下来的糟粕意识,开始大力地倡导民众剪辫子和割胡须,如此说来,掰着手指头算一下,距今也就是111年的时间。

在新风俗的推行过程中,还又形成了一种新风尚,就是双亲在世,不留须;父亲去世,留上唇胡须;母亲去世,留下巴胡须;双亲去世,上下一起留须;

比如我们经常会看到的鲁迅先生的照片,几乎都是蓄有上唇胡须的,目的就是为了纪念故去的父亲。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蓄须也是一种明志的象征,比如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侵占上海之后,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为了拒绝为日寇演出,就蓄起了胡须,一直到日本鬼子投降的那一天,才剃去长须重返舞台。还有,我们所敬爱的周总理在革命战争年代,曾经多次蓄起过长须,所以党内有许多人叫他“胡公”。著名的书画家齐白石老人,也是以白胡子飘飘的形象著称于世。

好了,关于胡须的话题就先说到这儿吧,其实,当今社会了解这些风俗的人是越来越少了,也没有那么多的规矩了,每个人尽可以根据自己喜好选择是否留须,不过,如果您真的读懂了这篇文章的话,如果您真的打算留须的话,我建议您最好还是参考一下的好。

下面继续说一下“母在不庆生”的话题。

最近,我看到一篇图文并茂的短文,说的是一个不知何许人也的一个先生,在酒店里面大摆筵席,大举庆贺“五十岁大寿”的事情。看到这个事情以后,我感觉内心有些不太舒服,首先声明一下,本人喜欢清静,也几乎没有虚荣心,所以绝不是因为嫉妒而难受。

在中国的古代,历来是讲究“人过六十方为寿”的,在《庄子·杂篇·盗跖》中也是这样说的:“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你说说,你才刚满50岁,距离及格线还差10年,你倒是祝的哪门子寿啊?

好,不祝寿,我过生日总可以吧?最好是也不要过,因为祝寿和过生日并无太大的区别,有的只是叫法的不同。60岁之前为庆生,60岁之后为过寿。即使你过了60岁,应当过寿的时候,如果父母健在的话,最好也不要过寿,因为有句话叫做“尊亲在不敢言老”。

除了天大、地大,就是父母大,好男儿只跪天、地和父母,所有的这些就是为了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同样就是这个道理。

“孩生日娘苦日”,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古时候的医疗水平低,母亲生孩子如同过鬼门关,所以说孩子出生的那天,正是母亲的受难日。所以说,如果条件允许的话,生日的那天最好就哪儿都不要去了,无论年龄大小,也不要过什么生日或者过什么寿了,回家陪着母亲吃饭去!

这也就是“母在不庆生”的由来,而且也绝对不是什么封建迷信,而是中华民族所固有的优良的传统文化,是一种有凝聚力的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