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东瓯①之人谓火为虎,其称火与虎无别也。其国无陶冶,而覆屋以茅,故多火灾,国人咸②苦之。海隅③之贾人适④晋,闻晋国有冯妇善搏虎,冯妇所在则其邑⑤无虎。
归以语东瓯君,东瓯君大喜,以马十驷⑥、玉二珏⑦、文锦十纯⑧,命贾人为行人⑨,求冯妇于晋。冯妇至,东瓯君命驾,虚左⑩,迎之于国门外,共载而入馆,于国中为上客。
明日,市有火,国人奔告冯妇,冯妇攘臂⑪从国人出,求虎弗得。火迫于宫肆⑫,国人拥冯妇以趋火,灼而死。于是贾人以妄得罪,而冯妇死弗悟。
注释- 瓯(ōu):今浙江省温州地区。
- 咸:全,都。
- 海隅:海边。
- 适:往,到。
- 邑(yì):泛指一般城镇。
- 驷(sì):古代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
- 珏(jué):合在一起的两块玉。
- 纯:布帛一段为一纯.
- 行人:使者的通称。
- 虚左:空着左边的位置,古代以左为尊。
- 攘臂:捋起衣袖,伸出胳膊。
- 肆:店铺。
东瓯的人把“火”叫作“虎”,他们发“火”和“虎”的字音没有区别。他们的国家没有砖瓦,用茅草覆盖房顶,所以多发火灾,这个国家的人都受火灾的困扰。海边的一位商人去到晋国,听说晋国有个叫冯妇的人善于打虎,冯妇到哪个城镇那里就没有虎。
商人回来把这件事告诉了东瓯的国君,东瓯国君非常高兴,用四十匹马、玉两对、文锦十段作为礼物,命令商人做使者,到晋国去请冯妇。冯妇应邀到来,东瓯国君下令驾车,空着左边的位置,亲自到国门外迎接,与冯妇一起乘车进入宾馆,在国内把他当做贵宾来款待。
第二天,市场发生火灾,人们跑来告诉冯妇,冯妇捋袖伸臂跟着人们出来,却没有找到老虎。这时大火已经逼近宫中的店铺,人们簇拥着冯妇奔向大火,冯妇被火烧死了。于是这个商人因为欺骗国君而获罪,但冯妇到死也没有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文言知识
说“适”:“适”的本义是“往、到”,如上文中的“海隅之贾人适晋”。又如,“无所适从”。
“适”在文言文中还有以下常见释义。
- 指“舒服,满足”。如“安适如常”,意思是“安静而舒适,像往常一样”。
- 指“正好,恰好”。如“适逢其会”,意思是“恰巧碰上那个机会”。
- 指“相合,符合”。如“削足适履”。
- 指“刚才,方才”。如“适才”。
- 指“女子出嫁”。如《孔雀东南飞》:“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古时没有“普通话”,人们是如何交流的?
现在全国推广普通话,不论你到哪个城市,尽管会有一些口音,但大体上还是能听得懂的。
但是在古代,没有“普通话”,天南地北的人们如何进行沟通呢?
其实每个朝代,官方都会制定标准语言作为通用语言,也就是那个时期的“普通话”。
中国历代官方语言有雅言、正音、官话、国语等不同的称呼。
夏、商和东周均建都于河南洛阳及周边地区,当时的通用语言就是洛阳雅言。
《论语·述而第七》中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也就是说,身为山东人的孔子,讲学是用的河南话。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当时国都是咸阳,咸阳位于关中,因此当时的雅言便是关中话。
到了汉朝,西汉建都长安,东汉建都洛阳。这时的雅言也基本上是陕西话和河南话。
西晋承袭汉代,在东晋建都于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后,洛阳雅言与吴语结合形成金陵雅音,又称吴音。
隋唐时期建都长安,并以洛阳为东都,此时形成了长安官音。
宋朝时,是以洛阳方言作为当时的标准语言。
元朝则以蒙古语作为国语。
明朝建立后,以南京官话作为标准语言。永乐年间迁都北京,从南京移民约40万,也把南京官话带到了北京。
清朝早期,南京官话仍然为标准语言。清代中后期,北京官话逐渐取代南京官话,也就是现在的北京话。
出处明·刘基《郁离子》
启发与借鉴
打虎英雄冯妇,本想到东瓯一展身手,没想到东瓯国人所说的“虎”其实是“火”。言语不通再加上事先没有确认,一字之差导致丧身火海,更可悲的是致死也没有明白真相,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不论办任何事情,都应严肃认真,一丝不苟。马虎从事,似是而非,轻则闹出笑话,重则酿成大祸,要知道千里之堤往往会毁于蚁穴。
(本文完)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我爱文言文”。
,